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如何對孩子說不》有感

讀《如何對孩子說不》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漫漫暑假,閒暇之餘,我捧起學校圖書館裏借的《如何對孩子說“不”》開始翻閱起來。起初選擇這本書,全然是偶然,現在看來卻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封面上赫然的紅底白字:“不”對孩子的人生具有深遠的意義,“不”是通向“是”的道路。看似隻言片語卻暗含深意,要想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家長和老師們要做的不能是一味的對孩子說着“是”,這樣“惟命是從”的寵溺無疑是隱形的“毒藥”,逐漸侵蝕着孩子的心理,而合理、正確地說出“不”則成了當今社會的家長、老師們必修課。

讀《如何對孩子說不》有感

  情景一:

琪琪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是由於家長的溺愛,“不”漸漸成了她的口頭禪,也成了她和我們較量的一件有力武器。新學期伊始,教室裏新添置了幾張小椅子,可是和以前的小椅子長得有點不一樣呢,新椅子比較高,孩子們對這幾個新成員似乎很新奇,時不時可以看見幾個小朋友去擺弄它們,後來更有甚者,居然趁着老師不注意進行“偷天換日”大行動:將自己的矮椅子換成高椅子。現在,耳邊總會傳來小朋友急切的告狀聲:“老師,琪琪又換了高椅子。”我走過去語重心長地說:“琪琪,高椅子和矮椅子是一樣的,你人不高,坐着高椅子會不舒服,還是坐矮椅子吧!”可是她雙手抱胸、撅起小嘴吧,大聲吼着:不!這種情況連着發生了好幾次,再三的勸說,結果卻都是:“我就是要坐高椅子。”多次偃旗息鼓後,我發現一再的忍讓似乎對她也不好,於是我就強硬地將高椅子收走,她竟然嚎啕大哭起來。

  情景二:

又到了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時間了。今天的角色選擇似乎有點不太順利,因爲涵涵和夢怡都想做媽媽,考慮到涵涵不久前做過,於是我邀請夢怡來扮演紅紅家的媽媽。所以今天涵涵扮演的是小客人,她來到紅紅家做客,看見媽媽夢怡正在燒飯,按耐不住心中想做媽媽的想法,於是她走過去說:“我來燒飯吧。”夢怡看了她一眼回答到:“今天我是媽媽,要我來燒飯的。”過了一會涵涵又走到夢怡身邊,對她說:“還是我來燒吧,我會燒水果飯的。”說完從夢怡手裏拿了鏟子準備燒飯了。這時候夢怡猛然發現自己的勺子不見了,於是兩個人開始爭搶起來。旁邊的爸爸博博看見了,便說:“夢怡是媽媽,應該她燒飯的。”可是涵涵熟視無睹,手死命抓住勺子,說:“我就是要燒飯,我要燒飯……”即使在我的介入下,也無法順利、有效地說出“不”。

其實情景一、情景二都是一樣的情景,都是要對孩子說不的情景,甚至有更多的情景三、情景四都是大同小異的。

孩子能夠那麼自然地和我們說不,而我們作爲成人,一個小小的“不”,一個簡單的音節,卻爲什麼能讓我們如此難以啓齒。放眼當今現社會,電子媒體就像空氣一樣包圍着我們,到處瀰漫。這種所謂的彌散營造了一種是的氛圍,遮蔽了我們對“是”文化的警覺,久而久之也讓我們對孩子說“不”變得日益困難。我們的所處的文化告訴我們“是”會讓孩子更加開心,更愛我們。老師和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所以老師、家長明知道“是”會成爲孩子成長的“惡瘤”,卻還是無法斬釘截鐵地說出“不”。

可是如何對孩子說“不”,這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書上告訴我要給孩子自尊,自尊是我們對自己的所有看法,自尊是通向幸福的鑰匙。

要抓住時機教孩子,要寬鬆但不放任,不能總是滿足孩子的索要,培養孩子明智對待命題等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淺。

在仔細閱讀後,我覺得就情景一發生的事情,我會這樣處理:首先會尊重孩子,讓他們擁有自尊,不要把搶奪高椅子色當成是一件大事,爲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環境;給孩子提供關心、支持和幫助,但是切忌不能把孩子從情景中保釋出來,事情困難時可以鼓勵、認可孩子,要對孩子的努力有耐心,讓琪琪和涵涵自己想一想“這種做法對不對?”始終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而不是指責的態度;對孩子的行爲抱有高而具體的期望,我們可以鼓勵琪琪:“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既然你知道高椅子要高的孩子坐,那聰明的你一定知道你坐哪隻椅子呢。”教孩子通過控制自己的行爲來培養社交關係,幼兒園的孩子和他說大道理也許真的不理解,那麼此時就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他們,可以說:“琪琪,你看你這麼做了其他小朋友都不想和你做好朋友了,他們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呢。”同時不要吝嗇你的表揚,特別是要把表揚和真正的努力、行動或者結果掛鉤,而不是漫不經心的誇讚一番,只會讓孩子覺得是敷衍,在琪琪改正後,就要好好的誇獎一番:“琪琪現在不坐高椅子了,低椅子坐起來真神奇呀,小朋友可喜歡知錯就改的琪琪了呢,小紅花又要開在琪琪額頭上了呢。”同時,我們也要允許孩子有一定的自由玩耍的時間,容許這種錯誤的存在,這也是自然習得自律的最佳方式,因爲社會技能只有通過經驗才能掌握……

初讀《如何對孩子說“不”》讓我展開了如此多聯想,讓我對我的教育方式有所啓迪,也讓我對教育、社會有所感慨,用書中的話說:我們失去了平衡,人類掙扎着在保持平衡,而歷史的鐘擺幾個世紀來也不斷在左右擺動,歷史發展中,我們的教育從以成人爲中心,慢慢地走向了以孩子爲中心,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可是卻走過了頭,我們需要重新建立平衡,但是矯枉過正也不行。我們不需要非得把孩子送去訓練營地,揮鞭子或衆多的準則來束縛以至於我們與孩子失去了聯繫。重點在於平衡——“不”和“是”之間的平衡;斥責和擁抱之間的平衡;規矩和合理協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