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的讀後感1000字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的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老師,我媽媽不知道今天我要留在學校辦板報,能借您的電話用一下嗎?”“老師,我和芳芳把咱們班的圖書弄丟了,我們打算共同買一本賠償給班級,您看可以嗎?”每當我聽到孩子們用這樣的方式和我交流時,我都會在心裏爲他們的獨立能力暗暗驚歎,沒有人告訴他們,可他們在面臨問題時總會通過思考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在這些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出色的懂得如何去教育他們的父母。拿自己的童年和他們相比,我只能自慚形穢,因爲,我從小就是在父母過度的保護中長大的,聽到了太多“不被允許”的要求。還清楚地記得,每次到鄰居家借東西,媽媽都會一字一句教我到鄰居家該怎麼說,並要我在家對她演習一番,直到符合要求了纔會讓我去借,回來後還要我將借東西的過程再重複一遍。現在看來,媽媽當時這麼做的目的無非是覺得我年齡太小,不會說話,擔心我辦不成事情,可她不知道,她這樣的“保護”帶給我的最終影響是我極其懼怕人際交往,害怕自己說錯話,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去說。在我長到很大的時候也是如此,甚至看到親戚到我家,我也會快速地跑到屋裏去,害怕和人家對話。當然,今天重提往事,絕沒有埋怨媽媽的意思,畢竟在那個年代,在我當時生活的環境裏,家庭教育至多達到讓孩子“吃飽穿暖好上學” 的層次。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的讀後感1000字

所以,當我讀完由美國成人與兒童交流溝通問題專家阿戴爾 費伯和伊萊恩 梅茲立希合著的《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時,我馬上想到要將此書推薦給我的家長和身邊的朋友們。這本書解決的絕不僅僅是溝通問題,透過書中所羅列的一系列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看到的是作者獨到的教育見解。

就拿本書的“如何鼓勵孩子獨立自主”一個章節來說吧,作者教育孩子的觀點就旗幟鮮明:“爲人父母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幫助孩子從我們身邊分離出去,幫助他們成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有朝一日,他們能夠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傲立於世。”試問一下自己吧,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後有這樣的高瞻遠矚?我們常常是恨不得將孩子時刻拴在我們身邊,代替他做所有的事情。我的一個同事,孩子纔出生沒多久,就開始計劃爲孩子存錢,以備將來上學、結婚之用了。上班路上,經過來來往往送孩子上學的父母身邊,聽到最多的就是“上課要認真聽講”、“下課記得喝水”、“上體育課不要脫衣服”“放學後趕緊回家,不要在路上玩兒”之類的交代和叮囑。我們什麼時候思考過: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在我們身邊,遇到問題他該怎麼辦?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在了,孩子該怎麼辦?許多父母可能都會說,能操一天心是一天吧!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說法,因爲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在自己能操心的時候多爲孩子做一些事,等自己看不到了,管他如何呢!說到底,經不起這番磨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在這本書中,蒐集了許多父母培養孩子自主獨立能力的鮮活例子,並將這些方法加以分類,讓學習者便於操作。比如第一種,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許多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時往往會遭到孩子的反抗,因爲他們已經不願意所有的事情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有些時候還會做出一些逆反的行爲,所以,父母在對孩子提要求時不妨多給一些選擇。比如,需要孩子在當天晚上練琴,你本來是想讓他現在就練的,但他正在看電視,你可以徵求他的意見:“你是打算現在練琴呢?還是在晚飯前練,或者在晚飯後?孩子知道自己要練琴,但又不願意放下正看着的動畫片,就會給出一個自己的選擇。如果父母強硬地讓孩子當即就去練琴,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第二種方法是不要問孩子太多的問題。父母問題越多,孩子的話就越少。舉個例子來說,很多父母都喜歡在孩子放學後問:“今天在學校表現怎麼樣,老師表揚你了嗎?”這話看起來只是很平常的詢問,卻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壓力,他會感覺自己上學不僅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父母,如果自己表現不好,不僅要面對自己的失望,還要面對父母的失望。除了不要問孩子太多問題外,父母也不應太急於回答孩子的問題,應該給他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先探索一下答案。此外,要讓孩子懂得,他們並不完全依賴於我們,家庭之外的世界也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總之,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他的人生是屬於他自己的,沒有人可以代替他決定他的人生,一切都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如果一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幫他樹立這樣的觀念,就能讓孩子和自己都從中解放出來。

上週給班裏的孩子一次“無作業日”的機會,後來調查發現,有部分孩子合理地安排了自己的課餘時間,過得充實、快樂;部分孩子卻因爲一下子失去了約束而變得無所適從,一個晚上匆匆過去自己卻什麼也沒做;還有一些孩子因爲時間安排得不夠合理遭到父母反對,從而引起了一場小小的家庭“內戰”。同樣一件事情,孩子們卻有着不同的表現,這當中,反映出的不正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嗎?

令我感興趣的還有“把孩子從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一個章節。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需要更正自己的一個教育觀念,那就是不要用語言去暗示自己的孩子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如“你總是這麼軟弱,難怪比人愛欺負你”、“他吃飯總是很挑,我都不知道該做什麼給他吃纔好”、“你就是不細心,每次作業都有錯題”、“你這麼倔,說什麼你才肯聽呢?”等,類似的話我想不少父母一定對孩子說過。一旦你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他就開始扮演這樣的角色了。

有的父母會說,自己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可是,哪怕僅僅在心裏有這樣的想法,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比如,當孩子看到你在玩兒拼圖時,想要過來和你一起玩兒,你會怎麼說。也許你會說:“好,先看看我是怎麼拼的,然後我讓你試一塊兒。”也許你會說:“小心點,別把我拼好的弄壞了。”或者,你還會說:“好的,拉個凳子過來,看看這塊兒帶雲彩的拼圖該擺在什麼地方。”三種不同的交談方式會帶給孩子怎樣的感受呢?在父母的眼中,他是一個反應遲鈍的人,還是一個破壞力很強的人,或者是一個可愛、有能力的人呢?這寫標籤不僅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感覺,還會影響他們的行爲。也許,孩子一輩子都可能扮演這個大家眼中“固定”的角色了。

一定要把孩子從那些固定角色中解放出來。書中用提問、評論、故事、圖畫、提綱等形式向我們介紹了許多可行、有效的方法,如找機會向孩子展示他的新形象(你雖然很想在家玩兒電腦,但還是陪着媽媽去姥姥家,你的“讓步”讓媽媽很感動。);創造機會讓孩子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媽媽不在家,由你負責喂狗和遛狗好嗎?);讓孩子旁聽到你對他的正面評價(今天多虧兒子把鍋蓋扔到鍋上,把火撲滅了);爲孩子樹立榜樣(我很想去看電影,但既然答應陪你打球了,就到下週再看電影吧!);回憶孩子的突出事例(小時候你是咱們小區第一個學會騎兩輪自行車的小孩)等。相信自己,不要低估自己這些做法對孩子一生產生的影響。

除此之外,書中還安排了“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如何引導孩子與父母合作”、“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懲罰”、“如何誇獎孩子”等專題,真正幫助父母解決了親子溝通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每項專題都大量列舉父母教育孩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不同的溝通方式帶來的不同結果,並以圖畫、案例、提綱的形式給出解決方法,可讀性極強,實效性極強。在近一天的盡興閱讀之後,將此書推薦給所有的父母、教師和即將爲人父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