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及課堂分析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及課堂分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閱讀提示:《湖心亭看雪》與《記承天寺夜遊》一起曾被喻爲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兩幅畫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關於本文的教學,老師們也是各有各的妙招。王君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她別有一番風味的一堂課。】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及課堂分析

師: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興致勃勃背誦“孤山寺北賈亭西”,背誦“水光瀲灩晴方好”)

師: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點評:三言兩語的導入,留下了懸念。】

師:請一位同學朗誦全文,同學們仔細聽,初步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生陳熙之讀,很有感情,師生簡評。)

師:再請一位同學讀一遍。這次朗讀的要求高了一點兒: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請你把它找出來。(生驚詫好奇)

(一同學舉手要求讀,也還不錯。)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後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還不僅有舟子呢,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同學們好敏銳!名篇名作怎麼可以前後矛盾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和張岱商量一下讓他改改?

生:我建議先不急,等咱們深入鑽研了課文再作定奪,說不定這其中另有奧妙呢!

(大部分同學表示同意)

師:來,我們一起來再齊誦一遍,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生齊讀,老師適時多次幽默提醒:沒有陳熙之讀得好。學生會意,迅速主動調整。)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這個字是“癡”。

(學生紛紛表示贊成,老師板書“癡”)

【點評:三次朗讀,次次要求不一樣,抓矛盾是爲下文留下伏筆,抓“癡”是抓全文切入點。三次朗讀爲學生深入入文本作了準備。】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麼講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爲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咱們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呆氣了。(生自由朗讀,討論,紛紛舉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時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議!

生:還自稱是一個人駕船去的,膽子可真大。(衆笑)

生: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誇張地讀一遍。

(生動情讀,有意識地誇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師生頷首。)

師:想想,三天大雪之後的情景?

師:什麼聲音都沒有。

師: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這是從哪個感覺器官來描寫的?

生:聽覺。

師:能從其他角度來寫嗎?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氣,到空中馬上就被凝固了,耳邊是呼呼的風聲,空氣都是冰涼的。

師:想象得還可以。也能用一成語來表達嗎?

生:天寒地凍。

師:好。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裏,你會在家幹什麼?

生:烤火。

生:縮在被窩裏看書睡覺。

生:喝熱茶熱咖啡聊天。

師:可是張岱,居然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裏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啊?

生:就是,癡人首先是行爲癡。(衆笑)

師:妙!(板書:行癡)

生:還有老師,你看張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覺得也挺異的。

師:你有感情地讀一遍,說說異在哪兒?

(生讀,還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說不出來)

師:來,咱們一起讀這兩句,細細體會一下。

(生讀,搖頭晃腦的,有些韻味兒)

生:這幅圖嘛,反正就是覺得很不一樣,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衆笑)

師:不着急,我來幫你。老師覺得呀,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雲與山與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爲什麼不行?你看我讀。

(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

生:效果不對了。

師:哪點不對,你得說服我。

(大家彷彿表達不出來一樣)

師:那我們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後再把原文讀一遍。

(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並不多餘,它讓“天、雲、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後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生拖長音調讀,搖頭晃腦,韻味兒十足)

師:還有一個地方,老師不解啊。你說文中那些量詞怎麼這麼怪啊?明明應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生:不好,顯得好大喲!

師:大有什麼不好嗎?看得更清楚有什麼不好嗎?

生:前面的大和後面的小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才“異”嘛!(衆笑)

師:哼,不僅是量詞有問題,我還覺得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餘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驚喜的):漂亮!咱們讀讀最後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覆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覆指導“而已”的讀法)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

(師生驚喜,熱烈鼓掌)

師:哦,這同學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爲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願望啊!(師板書“癡景”)

  【點評:一翻虛擬假設性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品味癡人之“癡景”,讀得細膩讀得豐滿,讀出了內涵讀出了妙處。】

生:老師,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突然又寫喝酒聊天什麼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壞了?

師:問得好。說不定這後邊還藏着關於“癡人”的祕密呢!咱們先到對話中去找。來,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一生起,讀得迴腸蕩氣,神態語氣俱佳)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衆笑)

師: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衆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會幸會!(衆笑)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後不留地址,不留電話不留E-mail,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衆笑)

生:應該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癡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還珠格格》中的一個細節,小燕子的哥哥纔出現時,爾康他們問他姓名,他不答,只說“一簫一劍走天涯”。(衆笑)

師: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啊?

生:他不願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

生:他只願融入自然中,和自然爲友,而不願進入世俗的生活。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我們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楚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爲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麼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於自然的。

師:哦,同學們一點撥,老師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癡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

生:不會。

師:爲何?

生:舟子沒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師: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

生:他一言不發,搖着頭,臉上有一絲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臉端莊而嚴肅,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獨立,一言不發。(生鼓掌)

師:此時此刻,他心裏會說什麼呢?

(生蹙眉思考)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註釋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