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六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六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將相和》是一篇敘事性課文。這篇課文的三個小故事中,表現藺相如性格特點的詞句是教學重點,教學中抓住這些詞句,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六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

  六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1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時,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課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引導學生評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學生精讀課文合課後的“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啓發學生在課外研究。

這篇課文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軍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美好品質。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六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2

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轉變。根據課文的特點。本堂課我指導學生學習第三個小故事。《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得好: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作爲一個語文教師,在這方面應該不受社會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響。一開始,我安排了聽寫的內容,共聽寫了6個成語

詞語是構建言語大廈的基礎。默詞語是積累詞語的重要手段,可惜這一傳統訓練已漸被淘汰出課堂,糾其原因不外乎缺乏對傳統訓練項目的開掘和創新。《將相和》是篇長課文,根據這個特徵,我這樣默詞語──

“請大家打開本子,咱們根據意思說寫詞語。同桌一個說一個寫配合進行。”

1、“理由充分正確,很有氣勢。”是“理直氣壯”,“請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理屈詞窮。”

2、“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每次戰鬥,沒有不勝利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可用一個什麼詞概括”。“戰功赫赫”。

3、“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是“無價之寶”。“誰能根據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造一個句子?”“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千方百計想得到它。”……

學生來勁了,聽得非常專注。詞語默好,1分鐘。看來譬如形式與目標都單一的傳統型默詞語,也不好。

訓練學生聽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積累詞語以及整體感知課文;對“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同心協力”這些重點詞語有了初步理解,也爲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我又給學生們佈置了說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麼並寫出來,準備交流。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不少生動的“對話”,如:廉頗:藺大人,您真是寬宏大量,肚中能撐船,我廉頗是粗魯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顧國家生死存亡和您鬧不和,真是罪過。藺相如:將軍能知錯改正,不是很好嗎?有何罪過?

新大綱指出: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將相和》教學打破了“教師講問-學生聽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活動的積極性。

  六年級將相和教學反思3

參加了西湖區第三層次學科帶頭人教學研討活動,聽取了本校任老師上的《將相和》,以及自己教學了課文後,留下了許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學是一種缺憾的藝術,正是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教學才日趨成熟。

本課教學,有以下幾處值得提倡之處:

一、“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閱讀教學應以讀爲主。”

以我執教的《將相和》爲例談談怎樣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懂的。

第二課時教學,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

先讓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說這句話時帶着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生自讀後體會到第一句用驕傲的語氣讀,第二句用妒忌的語氣讀,第三句用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 快速讀課文第一個小故事《完璧歸趙》,第二個小故事《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說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

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立功,藺相如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讀中沉澱閱讀的方法。可見,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是讀。我想,道理就在這裏。

二、 對文本進行了加工處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1、在學習“負荊請罪”內容時,結合文章此處的留白,讓學生自已設計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並表演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

全文學完後,我利用班隊課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自由組合,選擇其中一個或兩個小故事,重點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劇本,再上臺表演,表演後要向“觀衆”說明你爲什麼要這麼演,使每個人在“合作”演的同時,能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提高認識,獲得深刻的體驗。

2、聽了任文嵐的公開課後,她在上課開始就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讀了小故事後填寫一句俗語:“將軍額上能走路,宰相肚裏能撐船。”我在最後總結全文時,板書設計做了一點新的嘗試,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板書了上聯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讓學生結合人物品質,對出下聯來,學生很快就對出:將軍背上能負荊,對人物的品質銘記於心。

結合區教研活動的評課,以及自己的教學,覺得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對學生的評價我總覺得還不夠及時,評價的語言還不夠豐富。評價學生,是對學生現階段學習方法的一個小結,也是調動其他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個手段,因此作爲老師一定要關注並評價每一次學生的發言,用真心的鼓勵換取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 還要在教學中注重教給學生分析,閱讀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三、教學這類歷史性的課文,要鼓勵學生蒐集一些資料,幫助理解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