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上冊《將相和》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將相和》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將相和》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將相和》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繫及各段與整篇的關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預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並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爲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並考慮課後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於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繫上。

  【教學過程】

一課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啓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係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後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22.將相和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爲什麼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爲什麼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麼聯繫,與全文有什麼關係。(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並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仔細閱讀第二、三兩大段;搞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繫及三個故事與整篇的關係。

教學步驟:

一、複習檢查

1.學習本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內容及藺相如的特點。

二、講讀第二大段

1.說出本段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是寫誰的。

2.默讀,並理清故事情節,抓人物特點。

3.討論:澠池會上發生了什麼事,藺相如是如何鬥爭的?表現了藺相如什麼品質?趙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4.思考,暫不作答。這個故事還是寫藺相如,與其他故事有什麼聯繫,與“將相和”有什麼關係。

三、講讀第三大段,先小聲朗讀後討論

①這是一個什麼故事。主要寫誰,故事的情節是怎樣的?

②從藺相如對廉頗的步步退讓中,進一步看出他有什麼特點,他爲什麼能這樣做。

③廉頗爲什麼能負荊請罪,廉頗這個人有什麼特點?

④故事的結果怎樣。

四、討論(搞清聯繫)

1.課文的結構特點,是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它們與全文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2.總結本課學習方法。

3.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4.形成板書:

22.將相和

一、完璧歸趙 抓人物特點

藺相如 勇敢機智 忠貞愛國 抓線索、聯繫

二、澠池之會 ↓

藺相如 不顧個人安危 和的重要

三、負荊請罪 失和的原因

廉頗 知錯就改 言和的基礎

五、作業

1.熟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

2.複習生字,練習要求聽寫的詞語。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複習上兩節課內容,朗讀全文,歸納中心思想;歸納人物特點;鞏固字詞。

教學步驟:

一、複習各部分內容及小標題,進一步明確各部分間,各部分與整篇的關係

二、通讀全文,準確歸納中心思想及人物特點

1.中心思想:課文突出地表現了藺相如勇敢機智、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品質,以及他們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團結的精神。

2.人物特點:

三、字詞練習

1.講講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成語的理解,練習造句。

2.聽寫詞語。(見課後作業3)

  將相和教學反思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啓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