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七篇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情理結合說教材

《散步》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以親情爲主題,通過四篇不同國度、不同時段人們對親情的理解的學習,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繼而感受到親情之類的情感內涵。《散步》是一篇充滿詩意的散文,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

首先,它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資源。本文不僅篇幅短小,語言精美,而且內容貼近生活,人物形象鮮活,很適合拿來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二,它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資源。作者莫懷戚運用小說筆法,在敘述“散步”這件簡單的生活小事時,通過運用截選、嫁接與改造等方法,使事件富有了曲折性和鏡頭感,引人入勝。同時,在語言的運用上,作者還善於採用對稱句、大詞小用等方法來豐富文章內容。這些技巧都可以作爲教師指導學生“跟課文學寫作”的資源。

第三,它是培養學生感悟生活的資源。這篇文章選取的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思考。特別是當下,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爲中心,往往忽略的年邁父母。這篇課文可以作爲真切、鮮活的情感教育範例,來引導學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接受倫理和情感的教育。

二、以生爲本說策略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瞭解,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如下幾點:一是學習朗讀技巧,把握全文感情基調;二是暢談朗讀感受,理解課文深層意蘊;三是運用朗讀方法,品味本文優美語言;四是設計活動方案,增加家庭幸福指數。

爲了更好地解決理解課文深層意蘊和品味語言這兩個重難點,我用“朗讀法”貫穿整堂課的教學,用“散步”這一事件帶出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對景物描寫的賞析和深層情感的挖掘。具體策略如下:一是試讀課文,找出要素概事件;二是美讀課文,暢談感受最深處;三是品讀課文,體會散文語言美;四是走進生活,設計家庭日活動。

這四個活動分別體現如下意圖:一是試讀課文,旨在指導學生注意朗讀的語氣、節奏,並要求學生迅速找出六要素,概括本文所寫事件;二是在美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抓住自己的讀後感,暢談感悟,從而多角度理解課文內涵;三是品讀課文中的“對稱句”,體會語言的對稱美;四是學生通過家庭活動方案的設計,感受到自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在這四個活動中,我通過朗讀法、討論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生活。其中,在暢談感悟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尊重學生個體感悟的同時,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幫助。

三、以讀促學說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爲四個步驟。

(一)試讀課文,找出要素概事件。

首先讓學生試讀課文,揣摩朗讀的語氣和節奏,然後演讀,同學間互評互讀,教師適時點撥、指導、範讀。要求學生在把握本文清新、明朗、愉悅、親切、舒緩、從容的感情基調的基礎上練習朗讀。

然後,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找出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本文所寫事件。學生不難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我再相機引導學生完善散步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本環節我以讀帶思,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技巧,又帶着他們整體感知了課文。爲後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美讀課文,暢談感受最深處。

第一步驟的設計,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了補充。然後,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引導他們關注自己的閱讀感受,要求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註。提示他們可以以六要素爲感受點來談。

出示範例:“初春的田野”給我感受最深,你看,“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裏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景物描寫點染了春天的美麗和生機,傳達出萬物復甦的生命感慨,還展現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在學生獨立思考後,我再把他們按座位分成幾個小組,要求他們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將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讀出來,或者用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

學生展示時,我引導他們通過談對一家四口的印象來學習分析人物形象,引導他們通過談“散步”的起因、經過、結果來理解課文的深層意蘊,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歸納總結:通過朗讀優美的景語,我們彷彿也走進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到了勃勃生機;通過模仿文中人物的語氣語調的朗讀,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聰慧機靈的小男孩,一個頗有擔當、體貼孝順、深沉穩重的中年男人,一個年邁體弱,卻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一個溫柔賢惠、通情達理的年輕母親;通過朗讀結尾的關鍵語句,我們彷彿明白了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不僅是親情和生命,而且還有一箇中年人所要承受的扶老攜幼的責任感和對家庭的使命感等等。

這一環節我通過淺顯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朗讀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暢談自己的獨特感受,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課文的深層意蘊,力求做到深入淺出。

(三)品讀課文,體會散文語言美。

這篇散文的語言充滿詩情畫意。除了因爲在敘事中穿插了生動的景物描寫外,主要還歸功於文中大量的對稱句。

這一環節中,我要求學生找出文中具有“兩兩對舉出現,而字數和結構相同或大體相同”特點的句子。

出示範例:“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根據範例,學生不難找出“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對稱句。找出這些句子後,我讓男女生配合讀,然後不失時機的講解對稱句的特徵和作用,並鼓勵他們寫一寫,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本文的語言除了大量運用對稱句之外,還有大詞小用、小題大做的顯著特點。例如,“分歧”“責任重大”這樣的大詞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結尾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似乎有點小題大做,但卻含義深遠、耐人尋味,起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找的同時,也明確其作用,讓學生將這些寫法運用到以後的作文寫作中。

(四)走進生活,設計家庭日活動。

通過前面三個環節的朗讀、感悟、品味,學生對本文已有了自我的閱讀體驗,我適時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家庭生活,可以是溫馨瞬間,也可以是相處困惑,提出來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然後,提出建議,希望每個學生都能爲自己的家庭日設計一個活動方案,給幾分鐘讓學生寫一寫,再拿出來在班上分享。設計不需要多麼轟轟烈烈,只需要像散步一樣自然、親切,有可操作性,能增加家庭幸福指數就行。

設計這個環節的說和寫,旨在引導學生將本節課的所學所悟運用到生活中,啓發學生關注生活,關心家人,尊重長輩,珍愛生命。

四、淺文深教說感悟

《散步》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精巧的散文。文章雖然簡短,意蘊卻十分深厚。作者只是選取了生活中散步這一日常小事,卻爲我們營造了一家人互敬互愛、互相謙讓的和諧氛圍,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

這篇看似淺顯,卻意蘊深厚的文章,如何教出深意呢?我嘗試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走進文本,品味優美語句,透過生活小事,感知事件背後的親情,挖掘背後的生命。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基於每個學生的閱讀感悟不同,對課文內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引導學生分析文本時,我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悟最深的內容,用朗讀和表演的形式來演繹。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由此可見,如果能夠突破尋常的課堂教學常規,引導學社積極開動腦筋,聯繫文本,深入體悟,一篇看似簡單的散文所蘊含的深意也能被我們理解得很透徹。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多元化的學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學,多元化的教學就有多元化的設計。本執教者的說課教案是按照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本課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新課程設計的原則設計的。分爲三大板塊:一、說教學設想;二、說教學流程;三、說板書設計。

  【教學設想】

一、總體教學設想

1、把握新教材特點,理解本課編排的目的。

2、知曉學生學情,爲共同學習奠基。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4、在自讀中感知,在合作中領悟,在探究中啓迪,在實踐中運用。

5、注重讀寫過程的評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張揚個性,亮出自己。

  教學設想闡述:

1、把握教材特點,理解課文編排目的: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爲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編排的外在線索是與生活的聯繫,內在線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2、知曉學生學情,爲共同學習奠基:

(從教材的編排特點,看本課,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學讀課文,它是第一二單元人與自我中的主要課文。作爲一篇學讀課文,教會學生讀書,即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這是最主要的。而面對剛進入第四學段的(初中)學習生活的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分析看學情:其一,天真、活潑,富於表現力。其二,面對着帶有故事情節的課文,喜歡讀。其三,喜歡討論,喜歡發問,喜歡探究。其四、喜歡說自己的故事。然而難點是對一件事或一個活動中蘊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難度。

面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採用多種學習方法引導、和學生同攻難關。爲共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與學生同閱讀課文,同在一個平臺上探討人生的哲理:

(因爲本文就是通過作者在童年時爬懸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難,就應在懸崖上走下一樣,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體驗,和學生同在一個平臺上,同讀課文,同探討人生的哲理。)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真好》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第二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繼續第一單元主題生命,引導學生對人生、生命進行思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本文通過兩個事例告訴人們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經歷是生命中難得的寶貴經驗,並提醒人們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有些句子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材料的詳略安排,敘議結合的寫法,也是寫作的範文。

二、學情分析

剛入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生活經歷,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往往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隻滿足於對字詞句的理解和積累,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理解較淺。這篇課文學生理解並不難,除了語言的積累、內容結構的掌握,主要是解決如何引導學生真正深切體會“第一次真好”的內涵,與作者形成心與心的交流碰撞,讓他們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不斷勇於嘗試,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教學目標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些理念應體現在每一節課中。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爲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爲: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詞

2、朗讀課文,把握文意,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

3、體會文中詳略安排的妙處,及敘議結合的特點。

4、聯繫生活實際,領會文章的深意,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人生第一次的意義,培養傾聽、表達的能力。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四、教法學法

教法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的心理特徵,我將採用以下教法:

朗讀感悟法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有所感悟,有所啓迪。

合作探究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爲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本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多媒體輔助教學,現代教學工具的使用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始終保持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學法:

採用勾圈批註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討論交流法(培養學生興趣,從而更有效的學習)

五、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爲教學理念,通過朗讀、談話、小組交流等形式,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整個過程由激趣導入、自學互動、適時點撥、測評訓練個板塊構成。

一、激趣導入:(3分)

1、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會有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

(出示課題:第一次真好,請同學大聲朗讀題目)請問,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寫些什麼?

(設計目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應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學習,通過釋題,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快速進入閱讀狀態)

2、作者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詞

(2)、朗讀課文,把握文意,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

(3)、體會文中詳略安排的妙處,及敘議結合的特點。

(4)、聯繫生活實際,領會文章的深意,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4、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指名學生上黑板寫)

墮落()點綴()貪婪()姊妹()牙齦()

雛形()豐碩()累累()沉甸甸()玲瓏剔透()冉冉()稀疏()苦熬()

(設計目的:檢查學生對字詞的學習情況,使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二、自學互動

集體朗讀,整理體把握文意。(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探究交流1

1、作者說第一次好,好在哪裏?(在文中找出能體現作者情感體驗的詞語)找出適當的詞語用“第一次真好,好在”的句式說話。

2、《第一次真好》寫了幾件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文中詳細敘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爲什麼要這樣安排?3、爲什麼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比不說“風景畫”、“風光畫”?

(設計目的:這一環節以讀爲本,讓學生有目的的閱讀課文,並集體討論交流,理解課文內容。)

展示自學結果,點撥講解探究題。

(二)探究交流2

1、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麼區別?2、爲什麼“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無窮”?

3、爲什麼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說:“願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麼?

(設計目的:結合語境理解詞義,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意義。)

三、展示自學結果,點撥講解探究題。

四、拓展、總結深化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2、大家來說說,哪些是有益的第一次,哪些是不能嘗試的第一次?

3、課文講第一次真好,那麼怎樣纔能有更多的第一次?

4、你知道哪些“第一次真好”的事件,說說好在哪?

(意圖:讓學生說自己的第一次,有利於學生平時的積累,並說感覺,旨在讓學生理解奇妙的含義。同時通過振奮人心的故事鼓勵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五、測評訓練

1.按原文填入恰當的詞語,品味語言韻味。

(1)一顆顆的黃綠色柚子,沉甸甸________在枝頭。

(2)這景色不見得很美,卻是一幅秋日________畫。

(3)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________。

(4)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

(5)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

(6)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覺真。

(7)願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目的:用句子填空方式引導學生把握文意。)

六、作業

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試着也寫一篇關於“第一次”的文章。

七、板書設計如下:

第一次看到柚子樹及感受(詳寫)

第一次看到小鳥孵出及感受(詳寫)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露營、動手做飯、坐火車、坐飛機、看見雪、

看見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略寫)

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是七年級(上)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以人生爲主題編選課文。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從不同角度,用不同題材回答了“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問題。《在山的那邊》用象徵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說明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生命,生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價值及其意義的嚴肅思考。《紫藤蘿瀑布》由藤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蟲蚊、叢草等趣事,有一種物外之趣。閱讀五篇文章,不但對同學們正確認識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幫助,而且可以引發學生對有關人生問題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記敘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險和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戰勝困難脫險的經歷,告訴我們:困難和危險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怕它,將它分解爲一個一個的小困難,從眼前腳下做起,就能個個擊破、戰勝它的道理。文章通過一個故事生髮出人生感悟,引出一個富有哲理的道理,給人以啓發和教益。

二、學生分析

對一個剛剛跨入初中大門的同學來說,初中生活的開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開始,他們是帶着父母親友的期望,在他們殷切的目光中走進初中校園的,因而在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設計與規劃。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幹勁,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經驗,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因而一遇到困難,或手腳失措,不知該咋辦;或怨天尤人,哀嘆命運不公;或乾脆打退堂鼓,畏懼退縮。總之,他們大都不敢面對困難,正視困難,積極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故對學生進行正視困難並積極克服困難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前面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我從三維方面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學習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在朗讀中初步讀出語氣的能力及其複述課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朗讀、整體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文章所蘊涵的深刻道理,增強學生正視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教學重難點:學習借事說理的寫作方法;理解“我”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分析

教法

我講這篇課文主要使用講讀法。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在老師的講解分析中,在對朗讀的指導中增強感悟、加深理解、引發思考。

學法

反覆朗讀培養語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聯繫生活實際並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培養。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講述發生在1945年1月,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上,一個上尉飛行員在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情況下,駕駛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出色完成偵察任務的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而然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悟,熟悉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準備複述。

自讀以前,提問:複述這個故事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待學生明確因爲這篇文章是記敘文,所以我們應該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以後,學生再讀課文就能有意識地記住一些相關內容。

複述前,提問:複述的重點應放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白,本文敘事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學生們在四人小組中相互複述 。

指名學生面對全班複述,並進行評價。

設置這一教學環節,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爲下一教學環節作好鋪墊。同時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三)研讀理解,培養能力。

提出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學習。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在攀爬懸崖的整個過程中,“我”總共哭過幾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嗎?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寫“我”在攀爬時複雜的心理狀態的語句並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抓住關鍵的詞句進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懸崖的過程中,父親是怎樣指導的?“我”的信心有什麼變化呢?爲下一環節對主旨的領悟打下基礎。

這段爬懸崖的經歷雖然已過去很多年,但對於“我”來說是難以忘懷的,因爲“我”從中獲得了“永遠忘不了的經驗”。這“經驗”指的是什麼?進一步領會主旨。

因爲初一的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是很強,故老師的“導”顯得猶爲重要,而以何種方式作爲切入點就比較關鍵了。我之所以設計問題1,就是因爲我覺得此問題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引發學生迅速進入課文內容,深入思考。同時在此過程中加強對朗讀的指導。告訴學生朗讀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圓,讀音準確,而且要做到停頓恰當,讀出語氣語調,注意抑揚頓挫。

(四)聯繫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作者的經驗僅僅針對爬山而言嗎?聯繫生

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從中得到的啓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主要是使學生理解“我”在攀爬懸崖的過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對生活的意義,讓他們受到啓發和教益。

(五)質疑問難

學生再讀課文,發現並提出問題,相互討論解決。設置這一教學環節意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精神。

(六)反思總結,談收穫。

(七)結束語

師送學生一首詩──《一步》:一步走不完長征路/長征卻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頂/一步卻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請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後提出希望。

六、板書設計(略)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以人生爲主題,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融會貫通,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在山的那邊》是當代詩人王家新的一首現代詩。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感。”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時不應過多的講解詩歌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及品悟主題上,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

二、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初中的農村學生,他們對初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小學生過渡爲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他們都是農村學生,他們渴望農村以外的生活,這符合詩的意境,也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根據上述的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癡想、隱祕、鐵青、凝成、誘惑、喧騰”等重點詞語。(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完成)

2、瞭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知識,如象徵手法,比喻的修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以自主學習爲主,以輔導學習爲輔,掌握課文內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讀帶動對作者情感和語言的感悟。

3、用品味圖片的方法加深對“山”和“海”藝術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鼓舞人們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到達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學習中獲得美的薰陶,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因爲本文是一篇淺顯的現代詩歌,其重點應該放在朗讀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這樣安排: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來品味揣摩語言,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中大海、羣山的象徵意義,深入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鉅性。

四、教法及學法分析

這是一篇比較淺顯的詩歌,應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情感啓迪”,“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觀看一些實物圖片,以增強感官的效果,因此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法

2、朗讀指導法

3、誘導點撥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並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爲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1、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興趣。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區,而是生活在周圍滿是大山的山區裏,你會想做什麼?今天就讓我們隨着詩人王家新的詩歌,感觸一個山裏的孩子的內心感悟和成長曆程。”

1、檢查基礎知識的預習,藉此掃清文字障礙,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

2、感受“山”“海”之行

(1)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在在聽讀中劃出有關“山”“海”外觀的語句。

(2) 配合詩句,展示相關圖片,如無數座相連的山,海濤洶涌的大海等,使學生對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音和停頓。

(2)2個學生合作朗讀課文,每人一句,其餘學生做評價、指正。教師適時指導朗誦,包括讀音、停頓等。

這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體驗,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這一環節能讓學生在評價朗讀的同時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1、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讀詩歌,思考問題

(1)、“我”小時候爲什麼想見山那邊的海?見到了嗎?

(2)、怎樣才能見到“海”?見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時候和長大後所說的“山”“海”一樣嗎?“我”爬山看海的經歷給你怎樣的啓示?

這一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與“海”的象徵意義,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鉅性,感悟詩歌主旨。

1、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給學生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

這一環節的設置體現了“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培

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這是結合課文的一次練筆,讓學生結合本文的象徵寫法,發揮想象,創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2、讀文悟意境

配樂師指名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其餘學生閉眼體會意境,結束本課學習。這一設計既能讓學生生動地在腦海裏浮現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又能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感受語文的審美情趣。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羣山 比喻

海 比喻

爬山 比喻

象徵手法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艱苦奮鬥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設計理念: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不同的學習個體,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萬別的,互動是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讓互動走進我們的課堂,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生命活力與創新精神。

當今的語文課堂,越來越顧及到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和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創造意義,而不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特體驗。互動探究式學習就是給學生一個親自實踐的機會,學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學會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設計依據:

初一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多角度、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將有助於開拓同學們的創新思維和隨機應變的能力。並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從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同時,採用多種朗讀方式,促使學生的想象,達到深思妙悟;討論中做到師生、生生互動,既陶冶了情操,培養了思考和表達能力,也學會了探究和合作。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本課時設計無疑增添了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誘發他們嚐到主導學習的甜頭。

筆者設計如此品評方案的目的即是幫助學生找到理解文章的最佳“切入點”,從而調動學生提高賞析作品的`能力,使其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形成個人見解,然後通過交流,瞭解他人觀點,共同提高。

同時,通過朗讀,對語言感覺的培養,文學素養的提高,寫作能力的增強,都有很大的幫助。

教材分析:

《北國秋葉》一文是初中第一冊課外讀本上的一篇散文,與第三單元配套閱讀。整個第三單元的課文都是優美的散文,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向同學們展示了包括江河天地、春風雨雪在內的多彩多姿的大自然美景,鳥飛魚躍,花開花落,日升日沉,乃至僵石枯樹,一切無不有生氣蕩乎其間,一切都充溢着活潑的生命。

通過閱讀,陶冶了學生們愛美的心靈,鍛鍊了他們發現美的眼力。《北國秋葉》的作者薛爾康用他豐富的聯想,切深的感受、精緻的語言,把北國秋葉的震撼人心的美,傳達給了讀者。作爲一篇語言雋永優美、感情強烈真摯散文作品,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反覆朗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片斷和詞語,以達到感情上的共鳴。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通過情境體驗來理解《北國秋葉》的內容,感知《北國秋葉所傳達的意境和情感 ;理清思路,揣摩語言,發現語言表達的魅力;聯繫實際,多閱讀,開闊視野。

2、過程和方法:經歷自讀感悟、合作探究的學生、文本、教師三者“對話”過程;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珍惜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基本思路:

通過“思考讀——探究讀——無聲讀的這幾個環節,有淺入深,有表及裏,循序漸進的展開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對話”。

教學過程概述:

一、導入——創設意境,感受情感

(大屏幕展示出秋葉的畫面,配以“秋日私語”的音樂)

師:聆聽着優美的旋律,欣賞着翻飛的落葉,你是否已經陶醉其中呢。今天,讓我們跨越時空,隨着沉醉於這美景中的薛爾康,和他一起好好愛一回這北國的秋葉。

二、思考讀——感悟文本

學生自我誦讀,初步感受理解文章的內容,老師要求學生在“北國秋葉”前加一個修飾語,並能說說這樣加的理由。

設計意圖:

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了解學生經過自讀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突出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調動學生閱讀感知教材的主動性,培養其主體參與意識。

過渡:在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讀中,豐富精彩的答案中,我們原以爲乾枯的秋葉一下亮麗了許多,在作者的眼裏,北國的秋葉是美的。美在它的色彩斑斕,美在它的飄灑飛揚。接下來,如果你們能潛心地讀課文,與作者靜靜地對話,那麼,就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你可以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的最精彩的地方圈點批註,協商你想說的話。

(大屏幕顯示)

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

三、探究讀——賞析文本

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力求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看看除了色彩斑斕、飄灑飛揚,作者還有哪些感悟?

學生邊讀邊批註,邊交流邊討論,班內討論交流個人見解,學生說明作答理由

學生可能會從落葉的動態美、色彩美轉而談到追求自由、樂於奉獻、珍視生命之類的感悟,儘可能讓學生暢所欲言,並要注意提醒學生自己的體會應從文本中來。

(大屏幕顯示)

1、在大自然生命的啓悟下,我們應該懂得怎樣感謝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李丹

2、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宗璞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真正做到與作者共鳴,而且本設計強調了學生從朗讀中感悟,強調了自己的感悟與文本的關係。學生既能客觀地說出自己的見解、看法,也能恰如其分地點評同學的意見;能誠懇地指出同學理解的不正確之處,也能接受同學善意的批評,這樣的練習,把學生置身一種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辯論、置疑,能充分展示學生自己的學識風采,挖掘自身潛在的能力,增強學習的信心。

四、無聲讀——超越文本

有聲的讀書是一種對話交流,無聲的讀書更是一種凝神思考,最後請同學們默默地讀課文,來質疑,向書本挑戰,向作者挑戰。請學生再讀課文。

在朗讀默讀過程中,學生相繼提了兩個問題:

1、既然提到了生命,我有一個困惑:爲什麼秋葉選擇生命最美好的時刻告別人世。是否意味着容顏的美麗比生命更可貴?

2、作者是因爲“南方的秋葉凋落得遲緩,顯得不情願,甚至,總有一些樹葉不知依仗什麼神奇的原因,乾枯發硬的還會掛在光禿禿的枝丫上”才討厭它,那難道那神奇的原因不能看作是對生命的渴求嗎?”提這個問題的學生甚至聯繫到歐亨利的小說《最後一片落葉》,說掛在樹上的葉子是生命的象徵。

設計意圖:

杜威認爲:“知識不可能是固定的、永恆不變的,它是作爲另一個探究過程的一部分,既作爲這個過程的的結果,同時又是作爲另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這一過程的設計旨在啓發學生的獨特感受,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學習過程中,不重具體結論,讓學生在比較中多一些思考,不迷信權威。新課程的學習對“教”與“學”的關係提出了新要求,教師不能是灌輸者、說教者、支配者,其作用在於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學習、有效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

作業佈置:

對於學生提出的兩個問題,任選一個,尋找合作伙伴,找資料,寫看法,整理成一篇小論文。

要求:

1、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

2、寫作小論文或解決製作電子作品

3、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設計意圖:

作業的不統一是爲了體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發展的空間,使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興趣愛好的學生能夠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同時,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七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3、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爲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說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裏,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閱《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二) 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 有感情朗讀;

2、 品味語言;

3、 感悟人生。

(三) 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爲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爲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 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 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餘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範朗讀。

3、 教師範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並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並總結出朗讀要領:

①停頓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4、 學生再讀,思考:

① 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② 作者藉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四) 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爲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爲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並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鐵青着臉"怎樣理解?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4、 爲什麼說"枯乾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爲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着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着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探討完以上問題後,學生帶着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 聯繫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嚮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嚮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繫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六) 小結:

在學生暢所欲言後師作小結: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附:板書設計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