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赤壁賦》的說課稿範文

《赤壁賦》的說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赤壁賦》的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赤壁賦》的說課稿範文
  《赤壁賦》的說課稿1

  一、導語:

欣賞了這段視頻,您是否也感受到了美得享受和情理的薰陶呢?古代散文意境悠遠、文字優美,以他獨特的魅力,穿越時空,向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場景和深刻的哲理。但是由於時空的距離,我們的學生“談古色變”。如何改變學生的這一狀況,探索出一條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古文教學之路?成爲我們語文教學的關鍵。本次教學設計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嘗試以宋代美文《赤壁賦》爲載體,通過以教師的點撥、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帶領學生進入古文學習的意境中。

  二、說教材

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典美文。錢光昕教授將蘇軾的《赤壁賦》收入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大學語文》第二單元中。

蘇軾的《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爲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qì合間闡述哲理。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我把它確立爲本單元的重點講讀課文,是因爲它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的點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三、說教學目標

1、學情分析

高中起點的技校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對於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現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由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鑑賞”的層面並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另外,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文章中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恰恰使他們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啓發意義。我以《赤壁賦》爲載體,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爲品性之人。

2、教學目標

鑑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作爲一篇講讀課文,它在文言文知識方面對本單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牽引性的總結作用。無論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還是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因此,我把繼續積累文言知識,把握文本內容作爲其中一個知識與能力目標。此外,爲了增強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熟練的背誦課文。

作爲一篇賦,《赤壁賦》既保留了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又借鑑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從而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了詩歌的深致情韻和散文的透闢理意。因此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瞭解“以文爲賦”的特色作爲第三個能力目標。學生在感受其優美文辭的同時,又能從作文的角度得到啓發,使學生理解“原來同一文體還可以借用其他文體的創作手法”。從而打破了作文中對文體的禁錮。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赤壁賦》是蘇軾被貶謫到黃州後寫的,因此要求學生在過程和方法上關注背景,瞭解作者,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寫作風格。此外,通過對本文學習過程的把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情感和態度目標

從情感、態度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於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他們在困境中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3、重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由於學生沒有與蘇軾類似的人生體驗,所以在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後表現出的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情懷時,有一定的難度,爲此我將它設定爲本次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在講授過程中我採用採用感官剌激法、追溯聯繫法、提問法、討論法和交流互動法,學法指導採用多維聽記法、合作探究。結構突出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特點,充分體現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在思考、討論、交流中解決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的作用。

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我將做出如下兩個課時的教學安排:

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多記,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梳理字、詞、句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即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發揚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走出文本,尋找中國傳統文人在身處逆境的不同生命軌跡及其心理特徵,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將本課題安排爲:導入文本——感知文本——擁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讓學生有所學、有所用、有所長,達到從誦讀到研讀、從整體感知到深層評價、從感性到理性的昇華;也使教師做到從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10min)

1、導入

好的導入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個橋樑,因此我採用感官剌激法和追溯聯繫法導入課文。

播放學生在初中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視頻朗誦,並讓學生隨着視頻朗誦。目的是在輕鬆的氛圍中,把學生的視覺、聽覺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喚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爲整堂課的講解定下好的基調。

另外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展的,不可能產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於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爲臺階易於被學生所接受。利用追溯聯繫法由《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學過的課文導入新課,可以使兩篇文章形成對照,形成有機的聯繫,便於全面瞭解作者的寫作特色。

2、常識積累

接着利用師問生答得方式,進入到課文。

在播放完視頻後我會問學生“這首詞是誰寫的”,學生回答“蘇軾”。我會接着問“你們對蘇軾瞭解多少”,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介紹蘇軾作爲“文耀百代,詞唱千年,詩傳萬世,書畫俱工”的“魅力全才”,卻註定漂泊一生,磨難一生,但又不失豁達、樂觀。他因烏臺詩案,因政治迫害被貶黃州。黃州可以說是他政治的低谷,也可以說是他才華的巔峯,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寫到“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最負盛名的“赤壁三詠”就創作於此,《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中的一詠,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赤壁賦》也是其中的一詠。從而完成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

提問法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又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把課堂的主角由教師變爲學生。最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潛意識中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既學到了文學常識,又消除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牴觸心理。

至此“導入文本”環節結束。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這一環節中將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和過程與方法目標。我從聽、讀、問、看、記、想多維角度完成本部分的教學。

(1)聽(聽名家朗誦)

落實好正音讀—識文字—察語氣—斷句讀。教學中引用錄音,打破了學生在上課時僅僅面對課本和老師的枯燥局面,增加了講課的生動性,在聽覺上吸引學生,搶佔了學生的注意力。

(2)讀(讀課文)

我先列出生字和多音字,再讓學生根據錄音進行仿誦、朗誦,讀出節奏,讀出韻味。並且充實預習過程中提出的疑問。

(3)問(提問題)

針對預習和誦讀的情況,將預習中遇到的困難,包括字音、句讀、難解的詞義及句意等,提出來討論。目的是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4)記(文言字、詞、句)

我對學生的提問和討論情況進行總結,並進行必要的補充,幫助學生梳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學生進行記憶。而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作好積累。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感到枯燥。我在講解和練習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應用動畫,用視覺上的動態效果,彌(mí)補思維上的枯燥,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習,達到娛教欲學效果。

(5)看(看視頻)

在梳理字詞的基礎上觀看視頻,使學生進一步規範讀音和斷句。另一方面,好的視頻能使學生隨着動聽的朗誦和優美的圖片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

視頻輔助教學,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在感受美得薰陶中不知不覺的進入到文章的意境中,減輕了學生對學習的牴觸。

(6)想(文章內涵和感情變化)

再看玩視頻後,我會設置問題“在動聽的閱讀和優美的畫面中,你感覺到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你又是怎樣理解本文的文意的呢?”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誦讀課文。在學生誦讀和思考後,我會找學生回答,並通過課件將學生的答案引入正規,從而使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把握水到渠成。

以問題導航,明確學習目標,培養了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課件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既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又能讓學生增加學習的信心,消除對文言文的恐懼,並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

“誦讀品析”這一環節的設置,一方面從聽、讀、問、看、記、想的多維角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另一方面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改變了以往的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僵化模式。此外,在課堂上我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只對重點知識進行講解,減少了課堂工作量。

  (3)把握文義(10min)

熟讀課文,教師進行點拔,清理文章思路。

第一段寫蘇子的樂,樂由何來?——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蘇子愀然,緣何而然?——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客訴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講何道理?——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段杯盤狼藉,爲何如此?——忘情塵世的灑脫

至此第一課時完畢,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並將學生分爲四人一組,準備所要討論的話題,每組有一位同學進行總結,形成300字左右的發言稿。這有助於學生求同存異,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由於學生已經走入課文,所以第二課時在導入上可以簡化,直接由第一節設置的兩個討論導入。並且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分組探究——討論總結——教師適時引導的形式進行,使學生做到掌握文本,即第三個板塊:

  (四)合作探究,擁有文本

此板塊中要求學生細品本文“美妙之景,曲折之情,深刻之理”,達到“擁有”文本的目的。

第一課時中在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學習了《赤壁賦》的`基本內容,完成了知識和能力目標。而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則是突破重點,分解難點。本節課通過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鍛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識。但是在此過程中要摒棄看似熱鬧,實則浮躁無功的特點,所以在設置討論問題時要考慮學生學習能力由易入難,層層深入,逐步展開。

(1)檢查鞏固(5min)

檢查課文誦讀及文言詞語的掌握情況。

(2)討論探究(15min)

○1按照三人一組探討,分析描寫意向水月的變化和其中的感情變化,我可以給學生必要的提示,並給他們分工(現實中、歷史上和哲理中),最後在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首先現實中的“水月”是作者與客的欣賞之實,是一種柔和之美;接着是歷史中的“水月”充滿了一種蒼涼之意,爲的是憑弔古人,開始進入一種虛寫;最後進入哲理中的“水月”,探討人生之須臾,體悟人生之境遇,也是虛寫。

○2再次讓學生討論哲理中的“水月”,側重分析主客問答。讓每組同學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並探討是否真的存在主客?如果不存在蘇軾爲什麼做如此的處理?

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一般會得出主和客分別代表達觀和悲觀的態度。我再以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並講解答案。幫助學生理解這裏主也是客,客也是主,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並在此講解有關賦得特點。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爲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爲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分角色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進行總結歸納,求同存異,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起到了發揚共性、張揚個性的作用。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3)重點突破(5min)

着我結合蘇軾的感情變化,和學生一塊討論景、情、理緊密結合的巧妙之處。進而突破重點。

文章由景生情,緣情入理,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鬥爭的縮影。

到此,對赤壁賦得本身教學已經完成。語文教學本身的外延是無限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走出“文本”。

  (五)拓展延伸走出文本

此板塊旨在引導學生走出文本,理解蘇軾———一個遭遇挫折,身處逆境而泰然處之、豁達樂觀、苦樂隨緣的人,一個具有生命厚度、韌度、高度的人,從而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一個立德、立人、立言之高標,並使學生在人生路上得益。

(1)對比欣賞(8min)

首先讓學生結合《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接着由我對學生髮言進行總結,指出陶淵明那種“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的感情是帶性使氣的;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而蘇軾的“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並提出蘇軾這種精神對現實生活得指導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2)難點解析(12min)

設疑:“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先由學生思考回答,再由我點撥(bō),教導學生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培養他們豁達的情懷。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又能使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最後抓住技校生渴望成熟的心態,引用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文末關於成熟的文字結束課程。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此環節鼓勵學生大膽發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可依。節儘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引導學生在分析佔有的材料的基礎上,大膽發表自己觀點。

其實我們的目的是爲了打開一扇門,使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去挖掘學習更多的知識。爲了引導學生深層次的閱讀和思考,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我向學生推薦以下資料:

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百家講壇——蘇軾

正如周國平所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六、小結

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本着“教師啓蒙,學生學習”的原則,由師生共同完成《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參與知識的構建,做學習的主人。

教是爲了不教,教的是學習方法,是學習思路。教材是一個例子,教師通過教一篇、幾篇課文,讓學生學會一類文章的欣賞,起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板書設計

最後佈置作業,小結全文。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利用本次課的學習思路,自學《後赤壁賦》。

  《赤壁賦》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優美的山川風物,而且融情於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與志趣融入寫景之中。《赤壁賦》是一篇包含着抒情與說理的文章,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一曲極其哀怨的蕭聲,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二人討論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體現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別是文章中關於“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很難弄懂。該階段的學生在文言詞彙上有一定的積累,但是單獨處理文章還存在一定困難,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解決文章生字詞,學習文言詞彙。

2、通過自主讀文、討論、交流等過程,體會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爲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恆”的真理爲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爲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後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並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彙,然後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彙。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後,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着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於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爲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爲後文的敘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爲細緻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麼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着節奏爲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爲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爲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爲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全文,說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於“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基於此,我緊接着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着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於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作者最開始遊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鬱之情;最後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恆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四)鞏固提高

在此環節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並能夠爲下節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於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蘇軾

月夜泛舟,泛舟之樂

嗚咽簫聲,簫聲之悲

客訴悲情,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隨緣而安

醉臥舟中,歸於曠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