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後赤壁賦》說課稿兩篇

《後赤壁賦》說課稿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後赤壁賦》說課稿【1】

  教材分析與設想

《後赤壁賦》說課稿兩篇

1. 說教材

這是一篇駢散結合的經典美文因此,它具有賦的音韻美但它還有更突出的特點:文短意深,處處關情就是作者透過文字折射出的複雜而矛盾的思想情感而這一點恰恰是學生不容易把握的,特別是最後道士化鶴更是理解的難點講授一篇文章,不外乎就是抓住表現技法和思想情感,所以我在分析課文時要緊扣文本,抓住文中的詞句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與作者產生共鳴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設計本課的教學重點爲通過誦讀,抓住文中的相關信息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及原因,注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而結尾道士化鶴意蘊隱晦,作爲教學的難點

2. 教學設想及思路

教授本課的教學思路是:課前自主學習、整體感悟--課堂品析與探究--拓展延伸

(1)課前自主學習本文短小精悍,對於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不太難,計劃一課時完成所以安排學生在預習時就要藉助練習冊中的參考資料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部分虛詞和實詞因爲文言文教學不能忽視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積累,所以在授課前進行堂上小測,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一來可督促學生預習,二來可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便於查缺補漏

(2)導入的設計關於“烏臺詩案”,蘇軾被貶黃州的那段歷史,學生已經很熟悉,所以關於本科的背景資料不必細講導入本課時,簡單回顧《前赤壁賦》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樂--悲--樂” 的感情變化,提出問題:時隔三個月,蘇軾重遊赤壁,面對眼前的景象,思想感情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從而引入新課

(3)問題的設計問題的設計對於重難點的突破相當重要,如果設計大量的問題,這樣很容易變成了滿堂問,不僅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妨礙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更會把學生問暈所以,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明確本文主要解決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複雜與道士化鶴的寓意兩個問題據此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找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詞句,體會情感是如何變化的2遊玩已結束,作者爲什麼還要寫最後一段,這一段寫了什麼內容,有什麼含義嗎?解決這兩個問題就已經達到本課的學習目標了

學生在品析文章探討以上兩個問題時可能會遇到“卡殼”的情況,於是在探究這兩個問題時我設計了幾小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這些問題老師在課堂中靈活處理,抓住學生的分析及時提出、適當點撥這些問題如下:

①作者遊之前爲何而樂?

②遊赤壁過程中,作者何以會悲?(結合蘇軾的一首名詞《卜算子》“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遊褒禪山記》中“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

③反而登舟時“放乎中流,聽其所止”這反映了作者何種心情?(結合《前赤壁賦》

中“縱一葦之所如,臨萬頃之茫然”)

①爲什麼要寫鶴而不是其他飛鳥?

②夢中道士化鶴、道士最終不見與“放乎中流,聽其所止”在情感上有聯繫嗎?

(前三個小問題是由第一個探究題派生出來的,後三個小問題則對應第二個探究題)

(4)拓展延伸:閱讀蘇軾同一時期的作品,抓住一些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定風波》作者的情感及形象,回顧《西江月》《浣溪沙》《記承天詩夜遊》《江城子 密州出獵》《赤壁懷古》等作品,比較作者寫《後赤壁賦》時心境的不同及原因)

另外,朗讀是不能忽視的,在分析的同時還要通過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整節課讀的形式有多種:錄音配樂範讀、自由朗讀、個別讀、齊讀安排先聽錄音配樂範讀,把學生引入情境,然後自由朗讀,至於個別讀和齊讀我設計爲自由穿插在教學過程中

 教學過程

一、 檢查預習情況,落實重點字詞

二、 導入

三、 誦讀

a) 聽範文朗讀,體會賦文節奏之美

b) 自由朗讀,感受作者情緒變化

四、 品析與探究

1.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找出文中表現作者情感的詞句,體會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2.遊玩已結束,作者爲什麼還要寫最後一段,這一段寫了什麼內容,有什麼含義嗎?

兩個問題逐個探討學生暢談,教師點撥,適當追問,引導學生緊扣文本解讀作者,結合已學過的課外相關詩文幫助學生理解

拓展延伸

1.閱讀《定風波&8226;莫聽穿林打葉聲》

透過這首詞,你看到的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參考:吟嘯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鏈接《前赤壁賦》中“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2.閱讀《西江月&8226;頃黃州》《浣溪沙&8226;遊蘄水清泉寺》《記承天詩夜遊》

以上作品均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簡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後赤壁賦》比較,情感有什麼不同及其原因

五、 小結

全文表面上是寫遊赤壁之樂與悲,其實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貶謫生活的鬱悶,同時也是形象地演繹自己的人生哲學和矛盾複雜的思想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的悵惘,對未來的迷茫,又可以感受到蘇軾那種隨遇而安的心態、曠達開朗的胸懷

六、 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四以及《名師面對面》相關練習

2.推薦閱讀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進一步走近作者,瞭解詞人的內心世界

 板書設計

後赤壁賦

情感線索:樂--悲、恐--?

鶴:高貴優雅、超凡脫俗、隱士之風

夢中道士化鶴--追求 超然物外(道家)

“笑”“悟”(禪意)

不見:1、超脫

2、迷茫 (儒家)

3、空 人生如夢

教後總結

近來市教研活動推廣同課異構的教學方法,我們高二備課組在集體備課時,也嘗試備課組內實行同課異構,講授《後赤壁賦》備課組成員一起研讀教材,設計一個共用的教案母版,商定文本的重難點及教學的基本步驟,然後由各位老師根據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情況修改形成自己的個案如餘麗媛老師教的是文科重點班,學生語文功底較好,而韋麗老師教的是理科次重點班,學生基礎相對薄弱且對語文的興趣不高,她們都針對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作了適當的修改,各有特色

兩位老師都突出了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作用,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而韋老師的課,注重落實學生基礎,單是從課前的一個字詞小測,她對字詞的精心選擇就可以看出來,課上選取學生答題例子投影點評,反饋及時,同時對於重難點的點撥也做得比較到位,如對鶴這個意象的理解她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對比理解,使學生對作者情感理解得更爲深入餘老師則注重設置問題,拓展深入,以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研讀課文,層層推進,把課文的重難點逐一落實理解雖然對學生的指導形式,講授方式不大一樣,但兩位老師都完成了教學的重難點

這也算是我們學習同課異構教學方法後在教學時加以實踐的一個初步嘗試吧。

  《後赤壁賦》說課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