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梭羅《寂寞》解讀

梭羅《寂寞》解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解讀《寂寞》

梭羅《寂寞》解讀

亨利·大衛·梭羅(1817-1962)在瓦爾登湖生活了兩年,但是,後人已經把他和瓦爾登湖緊密連結在一起。1985年在《美國遺產》雜誌上列了“十本構成美國人性格的書”,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位居榜首。如今,瓦爾登湖已經成爲梭羅追隨者們的聖土。

梭羅崇尚的自然是一種原生態的自然,因而,梭羅筆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悅,飄揚着無拘無束的心靈的牧歌。與梭羅質樸的自然觀相呼應,在散文寫作技巧上,梭羅也運用最自在的語言,他保持了文章的嫩綠和新鮮,有時候,甚至讓人感覺不夠成熟。這也被看成美國自然文學的特徵之一:讀者和作者沒有距離,就像自然和描繪它的作者之間沒有距離一樣。在美國,在中國,都曾有人指責梭羅虛僞地製造了瓦爾登湖的神話,把瓦爾登湖看成“現代人某種矯情和幻覺的產物”。這樣的爭論促使人們對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反省: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絕的嗎?孤獨真的使人更自由嗎?

《寂寞》是在回答後一個問題。文章在入選時因教科書編選的要求作了較多刪節,但這仍然不影響我們從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梭羅在文章中對人的寂寞和大自然的寂寞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讀:

梭羅是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爾登湖的一員。開篇,作者和湖邊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一個愉快的傍晚。在生動的描述之後,作者評述道,這樣的生活是寂寞的,“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樣”;他筆鋒一轉,訴說這樣的生活能夠擁有最甜蜜的溫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侶。和梭羅比鄰而居的有很多事物,在他的娓娓敘說中,梭羅試圖讓讀者領會到,自己確實“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相反,瓦爾登湖卻是孤獨的。作者承受着大自然給他的“不可描寫的純潔和恩惠”,並由衷地禮讚它們。文章的一至六段主要是平白的敘述語言,靜靜地將作者“寂寞”描述出來,七、八兩段則在前面平鋪直敘的基礎上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是對大自然由衷的禮讚。這種禮讚有充分的鋪墊,讓人感覺水到渠成。

《寂寞》是《瓦爾登湖》的一個片斷,文章的寫作特徵更多體現爲一種與自然融爲一體的心靈特徵。對這種特徵,無法做細緻的解析,而只能從整篇文章所傳達出的情緒中去把握和領會。因爲,《瓦爾登湖》的不朽並不在於一種寫作技巧,而在於作者對自然的迷戀、參與和投入,在於他和他描寫的對象實現了最淳樸、最親密的心靈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