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後赤壁賦》課堂教學實錄

《後赤壁賦》課堂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課前5分鐘,請科代組織全班同學朗誦導學案上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

《後赤壁賦》課堂教學實錄

  一、導入

師:上課!同學們好!

師:每當我們站在長江邊,看着浩瀚的江水時,我們會吟詠出蘇軾的名句——

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每當年我們看着夜闌人靜,一輪圓月當空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出蘇軾的——

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師:每當我們遊覽廬山時,也會想起蘇子哲理性的名句——

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確實是說不盡的蘇東坡啊!

昨晚我和大家重溫了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學過的蘇軾的作品。說起蘇軾,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吧。今天我們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蘇軾,更進一步地走近東坡的作品,瞭解東坡的內心世界。

  二、知人論世話蘇軾

師:在講課之前,我們先一起來重溫初中階段學過的蘇軾的詩、詞、文中的名句。

(教師多媒體投影詩句。)

師:第一句,是《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

生:“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師、生:“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接着是《浣溪沙》中的“誰道人生無再少”——

生:“門前流水尚能西”

師、生:“休將白髮唱黃雞”。

師:最後是我們十分熟悉的《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

生:“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師:同學們都背得很好,從以上幾句詩句中,你能談談你所認識的蘇軾,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嗎?如果你要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他,你會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生:豪邁。

師:在才學方面呢?

生:多才多藝。

師:在性格方面呢?

生:樂觀。

師: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時,他又是以一種怎樣的態度來面對的呢?

生:豁達。

師:很好!同學們都各抒己見地談了一下印象中的蘇軾,確實我們從蘇軾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積極樂觀、豪放、豁達,除此老師覺得我們還可以用“堅韌”來形容他。

(教師多媒體投影:樂觀、豁達、堅韌)

  三、千古絕唱說赤壁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認識、理解黃州時期的蘇軾。

(教師多媒體投影:“千古絕唱說赤壁”)

師:蘇軾在黃州寫下了“赤壁三文”,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後赤壁賦》,大家一起來想一想:蘇軾爲何鍾情於赤壁呢?請結合“赤壁三文”,找出相關寫景的句子。

師:先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哪些句子是描寫赤壁美景的?

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師:好,再來看《赤壁賦》,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師:非常好!我們再來瀏覽一下《後赤壁賦》,你能找出哪些是寫赤壁景色的句子嗎?

生:“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師:雖然蘇軾遊赤壁的時間不一樣,但三篇文章中提到了赤壁的景色,你們覺得赤壁的景色怎樣?

生:赤壁的風景很優美!

師:對,除此以外,蘇軾遊赤壁時還聯想到什麼了?

生:三國時候的“赤壁之戰”。

生:聯想到周瑜和曹操。

師:是的,赤壁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還擁有久遠的人文景觀。而更重要的是,在黃州、在兩次的赤壁遊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經歷了一次精神洗禮。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後賦,看看他究竟經歷了一種怎樣的精神洗禮。

  四、亦真亦幻品後賦

  (一)整體感知

師:下面,我給大家3分鐘自由朗讀的時間,要求大家能夠讀準字音、質疑字詞、在書本上把疑難的地方圈點勾劃出來。

(學生在座位上自由朗讀。)

師:好了,不少同學都開聲、自由地誦讀了一遍。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示範朗誦一遍課文,要求大家能夠進一步明確朗誦的節奏,並結合課文下的註釋,初步感知文意,把握後賦中作者的情感變化。

(播放古樂《雲水吟·赤壁懷古》,教師配樂朗誦課文。)

(學生安靜聆聽,沉醉其中,朗誦結束,全班同學熱烈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經典美文《後赤壁賦》。

  (二)理解課文

師:首先請大家默讀第一段,並比較我們在課前重溫過的《赤壁賦》第一段,看看在景色方面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生:前賦的景色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師:在後賦中的第一段寫到的景色是?

生:“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師:大家說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生:兩次遊赤壁的時間不同。前賦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後賦是“是歲十月之望”。

師:對,前賦之景是秋天,後賦之景已是初冬。回憶一下,蘇子第一次和友人遊赤壁時,情感的變化是怎樣的?可以用一個什麼字來概括呢?

生:開始是高興的。

生:可以用“樂”字來概括。

師:然後呢?

生:聽到洞簫的聲音很悲涼,客人就悲嘆起來。

師:對,中間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悲”字來總結。是否一直就“悲”了呢?

生:不是,之後蘇子安慰客人,客人就開懷了。最後還是以“樂”結束遊歷。

師:當蘇子再與客遊赤壁的時候,景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他們重遊赤壁的興致、心情有變化嗎?

師:從第一段中歸納一下,詩人與客的心情,可以用其中哪個字來概括呢?

生:可以用“顧而樂之”的“樂”字。

師:通過主、客、婦三者的對話說明了什麼?

生沉思。

師引導:第一段並沒有直接寫赤壁,而是寫了遊赤壁的準備,這裏包括了什麼呢?

生:有客,有酒,有餚。

師:對,重遊赤壁之“樂”就在於“有客、有酒、有餚”,還有“如此良夜”,使蘇子與客再遊赤壁的興趣就更加濃厚了。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賞讀第二段,我們班的同學向我推薦了一位朗誦不錯的同學,我們請她來朗讀第二段,其他同學思考一下,在這一段中,讓你感興趣,或者比較喜歡的句子有哪些?也可以找哪些讓你感到迷惑的句子,一會我們請一組同學開火車來談談。

(學生朗誦第二段。其他學生聽讀並勾畫文中的句子。)

師:大家覺得XXX同學讀得怎樣?

生:很好!(學生鼓掌)

師:謝謝XXX同學的精彩朗讀。她讀得很流暢,而且感情充沛,假如能夠適當放慢一下語速,把節奏把握得再準確一點就非常好了。下面我們請一組同學分別談談在這一段裏,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談談我比較欣賞的句子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師:你爲什麼欣賞這個句子呢?

生1:我覺得這個句子充分地表現了赤壁壯美的景色。

師:他運用了“壯美”這個詞來形容赤壁,非常好!

生2:我也談談我欣賞的句子是“山鳴谷應,風起水涌”。

師:你能談談你是怎麼理解這個句子的嗎?

生2:我覺得這個句子也同樣表現了赤壁的美景,山高通過回聲,風起而水動,表現了赤壁給予人一種“清新”之感。

師:這位同學用了“清新”一詞來形容登上赤壁給詩人的感覺,大家覺得呢?我們暫且放一放,先聽聽其他同學的看法。

生3:我來談談我聽讀這一段中感到疑惑的地方是“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爲什麼詩人會忽然感到“悲”和“恐”呢?

生4:我也同意以上一位同學的看法,我也覺得讀到這裏感到很疑惑。

生5:我也是覺得詩人在登上赤壁後,感情的變化讓我比較疑惑。

師:好的,就以上幾位同學不約而同的困惑之處,我們班上有哪位同學能夠自告奮勇地說說自己的看法呢?

(學生看書,安靜思考,沒有同學發言。)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第二段。“於是攜酒於魚,復遊於赤壁之下”,這是一個什麼句式?

學生:省略句。

學生:是賓語前置句。

師:我們來聯想一下在《赤壁賦》中學過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於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這是一個什麼句式?

生:狀語後置句。

師:對了!“復遊於赤壁之下”與“遊於赤壁之下”是相同的句式,請大家做好筆記,課後歸納。

師:在赤壁上,詩人看到什麼景色,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

生:詩人看見了“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發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感嘆。

師:我想請個同學來談談,他爲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呢?我們可以怎麼理解這句話。

生:詩人從七月到十月隔了三個月,再遊赤壁,這時赤壁的景色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江山的景象也變得難以識別。

師:是的,季節的變遷,隨之而來的是景色的變化,心情也隨之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一次,詩人遊赤壁與上次有什麼不同呢?

生:詩人登上了赤壁。“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

師:我們結合課文下的註解,看看這幾句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在赤壁上看見了“虎豹”和“虯龍”?

生:不是,詩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撥開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頭上,登上形如虯龍似的古樹。攀上赤壁上鶻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師:這位同學答得很好,不僅結合了課文下面的註解,還根據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話把詩人登赤壁的過程給我們再現了出來。我們也許可以問問,蘇軾登的是山嗎?他能攀到鷹隼築巢的高高的山頂,又能俯瞰到水神河伯幽深的宮廷。是寫實嗎?

生:不可能。這是虛寫。

師:那麼大家覺得赤壁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險峻。

師:從哪可以看得出來呢?

生:“蓋二客不能從焉”。

師:詩人沒有因爲赤壁的陡峭險峻而停止了前進的腳步,相反,在二客都放棄不再攀爬的時候,他還是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登上赤壁的險峯峭嶺,放聲吶喊,草木也隨之震動,山谷也爲之應和,風起水涌,確實是赤壁之顛的忘情抒懷。

師:站在這麼高的地方,讓我想起了蘇子另一首詞中,他曾提到的“高處不勝寒”,此時,他有相同的感受嗎?

生:應該也會有。“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

師:這一句是剛纔很多同學感到疑惑的,爲什麼此時詩人會從登山的“樂”轉爲了“悲”和“恐”呢?

生1:因爲詩人覺得孤獨,同遊的客人都不能登上赤壁,所以由此轉悲。

生2:我覺得詩人登上赤壁那麼險峭的地方,又那麼陰森恐怖,還是自己一個人,站久了也不願再留了。

生3:因爲詩人覺得幾個月的變化,使赤壁的景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他由此也聯想到自己被貶黃州的辛酸,所以在此情此景,他更感悲恐。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不錯!確實當我們結合蘇軾登赤壁的過程,看見的景象,結合他個人的坎坷經歷,我們不難理解,從登山時的樂,到勇往直前,隨之而產生的悲從中來,恐怖的氛圍更讓他聯想到當時的政治環境險惡多變,所以不願久留,不如回到船上,任意飄蕩,更自由愜意。

師:詩人行文至此,你們覺得赤壁之行結束了嗎?

生:沒有結束。

師:真的嗎?再想想。

生笑:結束了。

師:真的結束了?那你們覺得第三段寫得是什麼呢?

(教師多媒體投影:這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有何深層的寓意呢?)

生,默然,不回答。師提問個別學生。

師:你覺得呢?

生1:我覺得赤壁之行還沒有結束,第三段寫的是游完赤壁後,詩人夢見了一個道士化鶴。

生2:我覺得赤壁之行已經結束了。第三段是寫遊赤壁後,詩人在夢中遇見一個道士化成了鶴,與遊赤壁不相關了。

師:好了,這裏我們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我們在看看第二段的最後一句。

(生默讀第二段最後一句,笑。)

師:怎麼樣?有答案了嗎?

生:結束了!因爲詩人從登山到下山上船,然後離開了赤壁。

師:對了!但,怎麼解釋他還要寫與赤壁之行無關的第三段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第三段,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教師與全班學生一起朗讀第三段。)

師:誰來說說,這第三段是不是畫蛇添足的多餘段呢?

生:不是。我覺得,第三段可以看作是遊赤壁之感,正是因爲他與楊道士遊了赤壁,纔有遇見一個道士,詩人問他姓名,道士沒有回答並化作了鶴的夢境。

師:這位同學的理解相當高見啊!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游完了赤壁後,也可以說詩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闌人靜之時,看見一孤鶴從他的船掠過,之後在夢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隨後化鶴等等,都和生活中的經歷有點相似。

師:大家覺得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寓意嗎?

(學生沉默,看書,思考。)

師引導:我們不妨從“鶴”和“道士”作爲切入口來思考一下,這兩者的聯繫。

師:大家想想,鶴在我國傳統意象裏,是怎樣的?

生:鶴,是有仙氣的。

師:對!帶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等特徵的仙鶴一直爲詩人所偏愛,蘇子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相處來宣發內心棄世的幽情與超脫塵世的情懷。而“道士”呢?

生:道士是練仙的!

師:“練仙”,實際上就是想……?可否結合《赤壁賦》中的一句來說說呢?

生:超脫塵世!(全班一起背誦)“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師:同學們答得非常好!確實,此時的蘇軾處境窘困,心情苦悶,在現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藉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希望能夠像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超脫塵世,遁入仙境。

  (三)感悟提升

(教師多媒體投影,並小結。)

師:後賦是蘇軾黃州時期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高境界。深刻的哲理思考,人生體驗,對生命本質的探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闡釋,都蘊涵在形象的敘述描寫之中。他懂得生命的渺小,當處在高高的峯巔他知道悲哀和恐懼。黃州四年,蘇軾儘管與佛道多有來往,但並沒有遁入空門或皈依道教,而是以一種現世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迎接生活給他的挑戰和磨礪。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堅韌而樂觀的活着——這就是蘇軾的人生態度。

  五、最是風流蘇東坡

師:相信同學們在學習完《後赤壁賦》一定會對處於黃州時期的蘇軾有進一步的瞭解,下面,我想請大家看看以下這首以《東坡》爲題的詩歌,這首詩歌也正好能夠總結黃州時期蘇軾的真實想法。

(教師多媒體投影:《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蘇軾的心聲吧。

(教師與全班同學朗讀詩歌。)

師:這首名爲《東坡》的詩歌,講述了傍晚的東坡月色分外清明,當所有人都散盡時,只剩下“我”這個山野農人步行回家。不要嫌棄凹凸不平的山頭路不好走,我更愛聽的是竹杖擊打在石頭上發出的聲音。你們從這首詩歌中讀出了什麼?

生:這首詩歌反映了蘇軾的豁達與樂觀。

生:這首詩表現了身處黃州,身陷逆境的蘇軾依然悠然自得,樂觀瀟灑地生活。

師:同學們都概述得很好。有一位名人他是這樣概述黃州時期的蘇軾。我們一起來看看。

(教師多媒體投影:餘秋雨《蘇東坡突圍》的選段——“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教師朗讀這段話,學生靜聽,領悟。)

師:確實,在黃州的蘇軾是成熟了的蘇軾,赤壁用它美好的山水風光,深遠的人文景觀讓蘇軾經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讓他由建功立業的報國之情,轉入了寄情山水的永恆之情,歸於物我兩忘的空無之中,完成了一次歷史永載的文化突圍。在這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中,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昇華。讓我們穿越失控,認識、理解蘇軾,不僅記住他的詩文,更記住他的豁達、樂觀與堅韌吧!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謝謝大家!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