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必修二《赤壁賦》說課稿

高一語文必修二《赤壁賦》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赤壁賦》說課稿

  一、說教材

高一語文必修二《赤壁賦》說課稿

《赤壁賦》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一篇宋文。

這個單元選了四篇古代寫景記遊散文,有很強的可讀性、教育性。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爲:1、引導學生欣賞寫景遊記散文中豐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力。2、反覆誦讀,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內容,注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3、仔細體會文章的藝術特色,鼓勵學生多背誦其中的優美語句。《赤壁賦》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引導學生掌握此篇的讀書方法,帶動學好其他三篇課文,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赤壁賦》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代表作。蘇軾於“烏臺詩案”獲釋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七月作者遊了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本文,藉以抒發自己被貶謫後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感悟。《赤壁賦》更代表了宋代散體文賦的特點。它融詩、賦、文爲一體,或敘事,或寫景,或抒情,或議論,運用靈活巧妙,恰足以表現作者的內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變化,文章因之波瀾起伏,充滿詩情畫意。

高一的學生人生觀世界觀正處在形成階段,對文中較深的哲學意味的理解,有一定難度;他們又處在高中階段文言文學習的起點,需要培養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根據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語文。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熟讀並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 過程與方法

探究與活動,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瞭解、品味作者的語言和思想魅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豪放達觀的人生態度,確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

教學重點:在熟讀的基礎上,分析作者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高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感情線索並熟讀成誦第一二段;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三、說學法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本課我以“趣”引路,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體學法指導一一體現在教學程序中。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我安排兩課時,共四個環節。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朱德同志在四川眉山市三蘇祠的'題詞語,“我們先一起來讀一首詩‘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大家知道其中的“一門三父子”是指誰嗎?其中最有名氣成就最高的當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赤壁賦》”學生對這首題詞並不陌生,會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我再投影明確答案。

接着解題:先由學生介紹從網絡、書籍中查找到的有關蘇軾的資料,我再根據學生介紹情況強調下列幾點:

(1)關於赤壁的理解,我一邊展示黃州赤壁的圖片,一邊簡單解說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不同。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3)寫作背景

(理論依據)

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順勢引出的解題既是教給學生欣賞作品時恰當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又是下一教學環節順利展開的基礎。

第二環節:反覆誦讀——感知情感

第一步: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要求做到讀準字音,瞭解內容。

第二步: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可以小聲跟讀錄音,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注意感知全文的情感變化。聽讀完全班初步理清課文的感情線索 :樂—悲—樂。

第三步;意讀第一二段

首先讓女生試讀第一二段,請一男生評,再全班齊讀。

其次邊讀邊畫出寫景、寫情名句,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明確兩段的感情變化——樂轉悲 。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最後試背這兩段,全班分兩組,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再交換。同時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2)分析主客感情變化的原因。

(理論依據)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感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讀書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之一,特別適用於這篇精品美文。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理解詞語、句意,走進蘇軾筆下的赤壁美景,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體會“賦”的韻味,從而提高對古詩文的感受力。

第二課時

第三環節:探究交流——領悟內涵

探究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以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成果交流的形式展開學習,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主客是否爲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教師點撥: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客——悲觀——自身渺小,人生短暫

主——達觀——隨遇而安,自得其樂

主客問答闡明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即景生論,寓理於景,賦予抽象道理以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水 月

理 變 逝者如斯 盈虛如彼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

教師相機提示重要知識詞類活用——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二、分析主客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師點撥: 樂——觀景而樂

悲——對比而悲

樂——解脫而樂

小結:蘇軾用那傳神的妙筆,爲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以主客對話的形式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爲喻,闡述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三、有感情的背誦全文

(理論依據)

新的課程理念注重培養探究能力。在第一節課的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本環節問題的設置關注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環節:拓展遷移——運用創新

1、中國古代有詩文“窮而後工”的說法,蘇軾正是在貶謫黃州期間創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窮而後工”這種現象?你還能從古代文學家中舉出類似的例子嗎?

點撥:屈原,左丘明,韓非,孫子等“窮而後工”。

2、、佈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段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寫景的異同。

3、齊讀全文結束授課。

(理論依據)

《新課程目標》指出:“拓展語文學習的範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從課內到課外拓展遷移,幫助學生理解“創作”與“生活”的關係,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