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說課稿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說課稿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說課稿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說課稿1

  一、 說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八冊第25課《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本篇文章講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敢於挑戰權威,對亞里士多德的所謂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覆試驗後,登上比薩斜塔,用事實驗證了真理,讚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說教學理念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點燃的火把。”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力爭做學生思維的激活者,情感的激發者,學習的引導者,以學生讀、說、議,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通過對課文重點詞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積累、運用,使學生得到思想的啓迪、思維的發展。

  三、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所寫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內容。

2.聯繫上下文理解“信奉”、“膽大妄爲”的意思,並在對比品讀和想象中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在對比品讀和想象寫話中初步體會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五、 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簡單的教學課件

  六、 說教學流程

上課開始,我便用親切的語氣和學生進行交談:同學們,一位哲人曾說過,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否對那些既定的事實產生過疑問,並孜孜不倦地尋找答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伽俐略年輕時代的一個實驗《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一)、初讀課文

1、分自然段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 我這樣鼓勵學生,如:這位同學讀得好極了!誰能和他讀得一樣好?你的聲音真好聽!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2、邊聽邊用鉛筆標記出不明白的地方。

3、畫出使你深受啓發的句子,並在文中寫出自己的感受。(這個環節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掃清字詞障礙,對文章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對提出問題做好準備。)

(二)質疑問難

(學生要提高就需要學習,學會質疑,學會創造,而這個創造學習的過程恰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思考,探索,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可以直接解決,如理解字詞方面;有些問題要在講讀課文過程中解決。如:

(1)兩個鐵球爲什麼同時着地?

(2)"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

(三)、深入文本

1、師問:當時的亞里士多德是個什麼樣的人?資料介紹,大屏幕展示。人們對他的態度是什麼?通過與“相信”的比較中理解“信奉”, 有多少人信奉?人們對他信奉到什麼程度?讓學生找相關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 師指導學生注意通過神態、動作和語氣來表現責備。這樣一位大名鼎的科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大屏幕展示: 他想說明一個什麼觀點?(球落地和重量有關) 先抽學生談,然後大屏幕展示落地過程。

2、但當時的伽利略,年僅25歲,是個數學教授,沒有名,沒有地位,是個平凡小輩,他信奉了嗎?是怎麼想的?學生在書上找出,再大屏幕展示: 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刪除可以嗎?爲什麼?學生以4人小組形式,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討論。從對比中體會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觀點的質疑,並不是簡單草率的懷疑,而是有理有據,它以假設正確爲前提,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出的,可見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集體討論交流後觀看大屏幕展示兩種落地情況,讓學生明白其觀點的矛盾性。面對這樣的結論,伽俐略怎麼做的?

(1)提出問題:伽利略做試驗有什麼特點?(反覆、許多次)

(2)換詞比較:用“重複”換“反覆”行嗎?兩者有什麼不一樣?

(3)設境想象:伽利略反覆做試驗,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麼不同? (高度不同、球的質量不同、試驗地點不同、天氣、風力等試驗條件不同……)進一步理解“反覆”“許多次”的語言內涵,進而感受伽利略治學的嚴謹。

3、 多次反覆試驗的結果是什麼?理解反覆與重複的不同。

4、 讓學生用書來做做這個試驗。

5、人們在他實驗前有什麼表現?找出有關語句。學生自學,小組內解決問題。大屏幕展示表格,學生填空。爲什麼有人說他膽大妄爲呢?由膽大妄爲引入補充16世紀時,意大利的布魯諾因反對亞里士多德 的“地心說”,堅持真理“日心說”而流浪異國、被捕入獄,最終被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廣場的資料。

6、面對這樣的科學氛圍,用“伽利略如果 ,就會 ;但是,如果 ,就會 。最終他選了 。”滲透說話練習,深入體會伽利略懷疑權威所要面臨的生命危險。面對危險,他毅然決然地登上了比薩斜塔。看!伽俐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着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着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同時落下來。此時的人們是什麼表現?找出句子填空。同學們,在那樣的科學氛圍中,伽利略做出了這驚天動地的舉動,你認爲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你從中受到什麼啓發?抽生談感受,讓學生暢所欲言。進一步體會伽利略爲了真理,爲了科學,不畏強勢、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大屏幕展示受到的啓發。

(四)、拓展延伸

多麼可貴的精神,伽俐略公開向權威挑戰,在比薩斜塔的一項重要的試驗,給科學史造成了轟動,給整個歐洲以巨大的震撼!現在他光榮地走下了比薩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記者,如何採訪他,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觀衆,現在有何表現,或者你就是此時的伽俐略,你會怎麼說?讓學生展開想象。這時,課堂氣氛必然會活躍起來。 這樣打開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成爲他們想象的場所,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激情四溢。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發展。

總結: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勇於質疑,使他走向了成功。如果你碰到書中有錯,你敢不敢提出來?那就快快行動吧,仔細讀讀課文中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和第4段中寫伽利略試驗結論的話,你會發現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同時從高處落下”,應該改成“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以此提高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說課稿2

我準備"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對本課時教學進行系統設計,重視教學過程,努力把教學內容、設計理論和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定位融爲一體,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獲得最好的發展。教學設計的內容是靈活多變的,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機應變,可視課堂教學情況的變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導入新課

教師注意激發學生情感,感染學生,以情入課,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用親切的語氣和學生進行交談: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來源於"疑問",

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俐略的偉大成就,就是從敢於提出疑問開始的。有哪位同學知道有關伽俐略的故事?請學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語:本節課我們來學習伽俐略年輕時代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分自然段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以課文爲出發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可用啓發性語言鼓勵學生,如:這位同學讀得好極了!誰能和他讀得一樣好?你的聲音真好聽!培養學生讀書興趣。

2、自由讀課文,用鉛筆標記出不明白的地方,學生嘗試獨立閱讀理解。

3、質疑問難,集體討論。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敢於嘗試,敢於提出疑問,敢於對問題嘗試解決。這既是學生應具有的品質,又是學生應具有的能力。學生要提高就需要學習,學會質疑,學會創造,而這個創造學習的過程恰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思考,探索,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不管學生提什麼問題,也不管學生想回答誰提的問題,只要願意回答,也不需要舉手,直接站起來說就行。教師都要注意引導學生,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提出的有的問題可以直接解決,如理解字詞方面;有些問題要在講讀課文過程中解決。如:

(1)伽俐略提出疑問的根據是什麼?

(2)伽俐略是怎樣想人們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是錯的?這件事說明了什麼?

(3)"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還有的問題當堂解決不了,如:亞里士多德是怎樣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工具書或上網查詢,或向親朋好友諮詢,學生從這裏學到一個學習方法:課內沒有的知識要到課外去找,主動去解決問題。

  三、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多媒體出示重點句:分頁標題#e#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1、提問:讀了這幾句話後,你有什麼感想?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討論。再集體討論交流。指導朗讀。

這種多向動態的學習方式,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精心組織指導,講究指導的內容、時機和方式。

集體討論時,教師板書:

如果那麼兩個不同的結論怎麼解釋?

2、伽俐略用什麼方法向人們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是錯的?人們在他實驗前有什麼表現?找出有關語句。學生自學,小組內解決問題。

教師儘量少講,甚至不講,哪怕學生表達得不很準確。也不要再去從頭到位的講,只做引導啓發即可。教師要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的狀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3、實驗時的情景怎樣呢?自己找出有關內容。

請學生模仿伽俐略上講臺表演。學生手拿鐵球,

踩在板凳上大聲朗誦:"伽俐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着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着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同時按照要求去做,全體學生也會看到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這時,課堂氣氛必然會活躍起來。教師相機引導:人們除了歡呼以外,會說些什麼?學生展開想象。

這樣打開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成爲他們想象的場所,教師注意引導和鼓勵,使課堂氣氛再一次活躍起來,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激情四溢。

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發展。

4、多媒體出示句子: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思考:你從這句話中受到了什麼啓發?學生討論。

正是教師正確的指導,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從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遠遠勝過了教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對學生來說,收穫盡在過程中。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說課稿3

  【說教材】

1、自學、感悟伽利略敢於破除迷信和獻身科學事業的精神。

2、結合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說教法】

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準備】

教學插圖、語段卡片。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說學法】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着地》,大家已經預習過,現在書就在你手邊,想不想把課文再讀—次?哪就請大家讀吧。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可以默讀,可以放聲讀,也可以同桌一起讀,喜歡的語段還可以多讀幾次。

2、學生自主讀書。

3、進行讀書交流,把自己喜歡的語段讀給大家聽。教師針對學生的讀書情況,適時激勵評價。

  【說教學程序】

1、出示課文插圖,認識這座塔嗎?這就是世界聞名“斜而不塌”的比薩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試驗。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同學們,你們誰有勇氣像當年的伽利略一樣,也在這座高塔上做做這個試驗。

1、這麼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請大家讀讀這句話:(出示亞里土多德的話)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是希臘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在當時,人們都信奉他,把他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

現在你要說“兩個鐵球同時着地”,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那人家是不會相信的。所以,老師想請大家再認真讀讀書,仔細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當時的伽利略,爲了證明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你是怎麼做的;假如,你就是當時比薩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記者,聽說伽利略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公開試驗,你會向伽利略問些什麼問題?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

2、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3、進入情境,質疑研討:

⑴ (請—位學生上講臺)現在年輕的數學教授、著名的辯論家伽利略先生已經來到大家面前,一

會兒他將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他嗎?

⑵ 質疑研討,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① 伽利略爲什麼有信心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② 伽利略爲什麼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③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是否要“違揹人類的真理”,其表現是否是“膽大妄爲”、“固執”?

4、觀察體驗,交流評價:

⑴ 觀察體驗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試驗。

⑵ 交流:

你們看到了什麼?這項試驗說明了什麼?通過這項試驗,大家明白了什麼?怎樣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全都是對的”?

⑶ 評價:

你怎樣評價伽利略?該怎樣認識亞里士多德?

5、延伸拓展,遷移運用:

現在,如果老師把課題改成“鐵球和木球同時着地”你們認爲可以不可以?請大家課後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樣做做試驗。請把你的發現以你喜歡的方式告訴別人,包括老師。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想,這段話的中心意思就是因爲“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把探究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得到主動發展。而我在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正是體現了這種精神。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從學習的內容、形式等方面滿足學生學習的不同需求,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在第一個教學環節“自主讀書,誘導感悟”就讀書的形式提出:“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可以默讀,可以放聲讀,也可以同桌一起讀。”就讀書的內容提出:“對你喜歡的語段還可以多讀幾次。”這樣,從讀書的形式到讀書的內容都給了學生一個完全自由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讀書,去感悟。優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幹,都會在讀書的過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穫。一改過去那種用一把尺子提要求,結果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不到滿足的做法,從而增強了學生主動進取的信心。

2、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用心去讀書,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動發展:

我在第二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合作研討”中再次提出讓學生認真讀書時說:“假如,你就是當時的伽利略,爲了證明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你是怎麼做的?假如,你就是當時比薩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記者,聽說伽利略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公開試驗,你會向伽利略提些什麼問題?”短短的一段導語起到了以下的作用:一是通過兩個“假如”,引導學生在讀書時要進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讀,悟;二是就“你會向伽利略提些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內容展開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的過程中得到主動發展;三是在如何讀懂課文方面也起到了引導的作用,使學生明白只有這樣用心去讀、去悟,才能真正理解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