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蘋果裏的五角星》教學反思彙編

《蘋果裏的五角星》教學反思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2W 次

  《蘋果裏的五角星》教學反思1

《蘋果裏的五角星》教學反思彙編

  《蘋果裏的五角星》是一篇啓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且又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課文分爲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小男孩向“我”顯示在幼兒園學到的新本領——橫切蘋果後,蘋果裏有顆“五角星”。第二部分主要講“我”從橫切蘋果的有趣發現中獲得的深刻感受。教學重點是課文的最後一段,只要讓學生搞懂“使我深有感觸的是,這鮮爲人知的圖案竟有那麼大的魅力”這句話的含義及創造力的內涵,這篇課文就解決了。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根據本課的特點,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幾個方面:1、抓文中人物對話;2、動手操作突破難點,感悟創造的魅力;3、生活中的發現。緊扣這三方面組織教學,琢磨嘗試新的教學模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我主要設計了以下環節:1、背古詩,閱讀積累。2、目標導引。3、小組學習,小組展示,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說話時的語氣。4、切蘋果實踐活動。當堂詞句訓練。感悟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5、鏈接生活,真情體驗。進一步理解創造力的內涵。6、總結全文,昇華主題。自我感覺教學設計還是動了一番腦筋,力求完美。

教學實踐的結果卻不夠完美,與我的想象大相徑庭:1、學生小組學習,小組展示時,學生的積極性不高。2、切蘋果實踐活動時,學生興趣盈然,但切蘋果後,學生在分析詞句,加強詞句訓練時,學生討論的氣氛不夠熱烈。3、在默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自讀感悟,質疑問難時,部分學生又無所是從,一臉的茫然。自我感覺課堂氣氛不夠濃,學生舉手發言率不高,缺乏學習主動性,整個課堂成了部分學生的舞臺。

課後我對學生進行了心理諮詢,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寫寫自己的心聲,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1、膽小緊張不敢說;2、怕說錯了被人笑話不敢說;3、沒有認真預習,有些問題確實不懂,不會說。4、還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一心想着吃蘋果,竟然忘記說。

針對此類情形,我認爲要推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新型教學模式,首先要解放學生的思想束縛,讓每個學生都把課堂當作自己的舞臺,當好主演,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真正體現自主學習;其次,要教給學生自學方法,教師學前指導一定要到位,讓每個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再次,要讓學生博覽羣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質疑問難的習慣、認真聽課的習慣,合作探究的習慣、動手動腦的習慣等。

以上是我執教《蘋果裏的五角星》一課後的一點粗淺的、不成熟的思考。敬請各位博友不吝賜教!謝謝!

  《蘋果裏的五角星》教學反思2

“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在教書匠和教學藝術家之間,最大的區別恐怕就是具有教學的創造性了。教學是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蘋果裏的五角星》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以其樸實而又新穎的教學方式,激活學生探究的慾望,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讓學生去發現課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這一堂課力求訓練紮實,生動活潑、富有創新意識,主要體現在:

一、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突顯一個“精”字。

是選擇適應教學的學生,還是選擇適應學生的教學,這是一個重要的教學指導思想。這節課打破教師習以爲常三課時教一篇課文的常規,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用兩課時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設計便於操作,簡約而有效。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取得最大的收效呢?有效的做法是:1、精心設問,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時間。

本課教學,刪去了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明知故問的問題。揭示課題時,主要將對課題的質疑改爲檢查預習效果。這一處理就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舉措。學生預習過課文和沒有預習課文的教學設計是不一樣的。我們設想通常情況下學生讀了課題後會產生哪些疑問呢?如課題爲什麼加雙引號?“五角星”指什麼?蘋果裏爲什麼會有“五角星”?學生只要預習過課文,就都能解答。在導入課文的問題,重點放在怎樣才能發現蘋果裏的“五角星”,它給人們哪些啓示上。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點。二是學生讀了課文以後就能弄懂的問題,如小男孩經常到我家來幹什麼?小男孩是怎樣向我炫耀他的新發現等。無意義的問題缺乏思考價值,不能開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的思想認識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三是刪去了和本課教學目標無關的問題。如國標本教材已刪去課題中五角星上的雙引號。本節課,教師是否需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作者修改的意圖?長期以來,人們將語文教學比作一個筐,什麼東西都往裏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忽視了語文教學本質的東西。一節課中,我們所教的知識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課在問題的設計上圍繞一個主線就是蘋果裏只是藏着“五角星”嗎,爲什麼千百年來人們沒有想到蘋果裏藏着五角星,進而引導學生感悟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法。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精講精練,給學生提供學用結合的空間。學習語言是一個由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我們總是習慣於以理解課文內容爲主線來組織教學結構,用教師的分析講解來擠佔或取代學生的主體感知。本課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去接觸課文中豐富多彩的言語,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沒有忽視字詞的訓練。如第一課時,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體現了“書不讀熟,不開講”的理念。在字音的指導上,突出易讀錯的多音字,並且巧妙地引導學生根據字義判斷多音字的讀音,幫助學生尋找規律,達到舉一反三,自主學習的目的。字形的教學,重點提示易錯筆畫,這有助於強化記憶,消滅錯別字。分析字形之後,再讓學生描紅,及時鞏固所學的漢字。對四年級的學生,教師仍不能忘提醒學生寫字的姿勢,習慣培養滲透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細微之處見真情。對詞語的理解上,則隨課文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會譴詞造句。如“魅力”一詞的教學,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從“人、美景、運動、遊樂項目”等方面進行發散思維,準確使用“魅力”一詞。

二、方法多樣,注重內化,突顯一個“活”字。

“活”是撥通基本教法的金鑰匙,是教學技藝走向成熟的標誌。它基於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生的瞭解。在教學課文1-3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好人物的對話,採用了補提示語的做法。這一設計有助於學生想象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情、心理活動……朗讀時能準確地表達人物的情感,此時學生的情感是發自內心的體驗,不是矯揉造作的附和。教師引導學生感悟提示語的用法,也爲說和寫好人物的對話打下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靈活的教法也表現在爲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合作交流機會,激發了學生探索的主動性。在課堂上讓學生橫切蘋果和豎切蘋果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爲什麼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循規蹈矩地切蘋果。學生在交流中體會到正是因爲傳統的切法好拿、好吃、好切、好分,人們纔會被老經驗束縛,進而也錯過了發現創造的機會。由於課堂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切一切,用眼看一看,動腦想一想的機會,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才會產生了新的衝動:橫切梨子會出現什麼圖案?生活中換一種思維方式,會有哪些收穫?教學即將結束之時,學生的興奮點已不僅僅停留在蘋果裏的“五角星”上。他們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發現……教師巧妙地引導,不正激活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嗎?

靈活的教法還表現在適時、適度地對教材進行改編和補充。第4段的教學,我設計了一個填空題,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擴充。學生在對比兩種不同切法的同時,進一步感悟“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第二課時的補充閱讀和練習,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