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高一必修《指南錄後序》教學設計

蘇教版高一必修《指南錄後序》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設計思想】

蘇教版高一必修《指南錄後序》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根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實驗課程語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的相關規定,結合教材和配套教參等設計,以文天祥的“選擇”爲主線,通過誦讀和研討文本,引導學生感受他那熾熱的愛國情懷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

 【教材分析】

本教材屬於蘇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三第二專題“號角,爲你長鳴”的第一版塊“烈士的抉擇”中的內容。《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對本課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教學目標”是瞭解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作者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貞不屈的愛國情懷。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對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瞭解並且已經具備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學設計主要通過問題探討的方式,來體會文天祥在作出選擇時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

 【教學目標】

1、誦讀並研習文本,瞭解文天祥的的寫作目的,體會他的愛國情懷。

2、梳理並掌握文中的常見實、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重點難點】

1、通過誦讀、研討課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愛國精神。

2、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涵養自身的浩然正氣和高尚的精神。

3、歸納整理文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

 【課前準備】

1、提醒學生自主預習課文,發放《宋史•文丞相傳》的複印材料請學生結合課文進行閱讀。

2、多媒體課件。

3、全文擬安排三課時,本設計爲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聯“正氣貫人寰,河嶽日星傳萬世;明禋崇廟觀,丹心碧血照千秋。”引出文天祥其人其事;全體學生背誦初中已學過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課件展示文天祥簡介,略)

 二、誦讀並研習文本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天祥的《指南錄後序》,請同學們先自讀課文。(學生讀完全文)好,現在請你們看着課文題目,從題目上看我們這篇文章屬於什麼文體呢?

生:(齊答)後序!

師:(笑)準確地說應該是一篇序文,序有由自己寫的自序和由別人寫的序。由別人寫的序文大多介紹和評論著作內容,而自序的內容大多是交代成書的經過和宗旨。《指南錄》是文天祥自寫自編的一本詩集,由於作者在寫這篇序之前,已經爲詩集寫了《自序》,所以這篇序文就被稱爲“後序”。課文在什麼地方直接表現了著作成書的經過和作者的寫作宗旨?

生1:倒數第三段和最後一段。

師:能說具體一點嗎?比如哪些是說明成書經由的,哪些是表明作者宗旨的。

生1:“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並“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說明了編成詩集的經過;“使北營,留北關外……來三山,爲一卷。”說明了詩集的構成;“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說明了作者寫詩編成詩集的目的。

師:很好。《指南錄》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見的抒發愛國情志和民族正氣的感泣天地的血淚文字。現在請同學XX(生2)爲我們朗誦這兩段。同學們在聽的過程中圈畫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句,聽完後討論解決。

(課件展示交流成果,討論過程略)

師:文天祥在這篇自序中除了交代寫編詩集的經過和宗旨,還寫了什麼內容?請同學們自讀課文並概述主要內容。

生2:寫了作者出使元營的經過。

生3:寫了作者從元營逃跑的歷程。

生4:寫了他對生與死的看法和選擇。

生5:寫了他對“義”的理解。

師:(笑)看來同學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還不錯。的確像剛纔幾位同學說的那樣,文天祥用了大量篇幅講述了自己出使元營的前後經過,險象環生充滿死亡威脅的逃亡歷程以及他對生死的看法和選擇。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用眼睛和心靈通過他的文字來觸摸文天祥那顆火熱的愛國心,來感受他那不朽的偉岸靈魂!下面我們進行分組朗讀:

第一、二大組讀第一自然段,;

第二、三大組讀第二自然段;

全班齊讀讀第三自然段;

師:朗讀文言文一定要注意斷句,斷句不對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這幾句尤其要加以重視:“衆謂予一行︱爲可以紓禍”;“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歸而求︱救國之策”。接下來我們按照作者的行文順序學習剛纔讀過的內容,首先請看第一段。文天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使元營的?先用課文的原句回答再儘量按照直譯的原則翻譯成現代漢語。

生6:“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兼不及施。”當時元兵已經逼近國都的城門外,應戰、防守、轉移都來不及實行。

師:真所謂存亡之秋也,用我們已學過的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國危矣”。在這種情況下,南宋朝廷的表現如何呢?

生(全體):“縉紳、士、大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生7:大小官僚聚集在左丞相府,不知道計謀的出處。

師:很好,不過“莫”的解釋不夠準確,“莫”有“沒有誰,沒有什麼”的意思,此處可以理解爲“沒有誰”。比如《詩經•魏風•碩鼠》有:“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意思就是說“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的黍子,三年侍奉你,卻沒有誰願意照顧我。”國難當頭,南宋的大小官僚卻聚集在左丞相府無計可施,不可不謂“國內無人”。這和當年秦王向趙國索要和氏璧,趙國“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時的情形何其相似啊!歷史總是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每當國家陷入危機總會有人挺身而出扮演一個英雄的角色。鄭國被秦晉圍困時,燭之武不顧年邁之軀夜入秦營說退秦師;趙國被強秦凌迫時,藺相如脫穎而出智鬥秦王完璧歸趙;而在南宋即將覆亡之際,文天祥巋然屹立試圖獨自撐起這飄搖欲墜的南宋江山。國家危難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做了逃兵,連南宋宰相都逃到元兵尚未到達的南方沿海一帶去了。誰都明白南宋大勢已去,誰還願意留下來收拾爛攤子呢,更有誰願意代表南宋出使元營去做無謂的犧牲呢,只有文天祥願意。所以當元朝邀請南宋的當權者見面時,衆人一致推舉文天祥——這個將孔子“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入世觀發揮到極致的人。一邊是國家的存亡,一邊是個人的生死,當兩者發生矛盾和衝突時,個人的選擇就體現了做人的境界。文天祥是如何選擇的呢?

生8:文天祥選擇了“放棄小我成就大我”。

師:課文在哪處表明了這點?請找出原句並翻譯出來。

生8:“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國事到了這種地步,我不能珍愛自己了。

師:注意這個“愛”字的解釋,句中應當是指“吝惜,捨不得”之意,也可以翻譯成“顧惜”,吝惜自己當然包括了吝惜自己的生命。當時文天祥估計元朝對消滅南宋的態度是怎樣的?

生9:不堅決,可以通過言辭來打動。原句是“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

師:是的,這可以說是文天祥書生氣的一面,但更是他明知不可爲而爲之,不放過任何機會來拯救南宋的樂觀主義態度。文天祥在出使前是右丞相兼樞密使,掌握着軍政大權,爲什麼最後卻要放棄丞相職位而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元營和議?

生10:是爲了不引起元人注意,如果身份太重要,元人就會把他扣押起來作爲人質要挾南宋,使南宋在和議上陷入被動局面。

生11:南宋作爲戰敗國在和議上本來就已經陷入被動局面,我認爲文天祥之所以“辭相印不拜”而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是出於三方面的考慮:一是爲了儘量減低自己被扣押的風險,身份越低做人質的價值也越低;二是爲了減低被殺的風險,資政殿學士只是一個榮譽官銜而且是文官,殺一個手無寸鐵的讀書人向來是君子所不爲的事情,如果殺了就要承受戕害文化的罪名,背上野蠻人的罵名,秦始皇就是一個例子。元人要想統治南宋的天下就不能幹那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三是爲了防止自己在萬一被扣押的情況下,南宋沒有主事的人。

(同學們爲他條理清楚的分析熱烈鼓掌)

生12:我認爲文天祥那麼做是爲了給自己拯救南宋爭取時間,因爲用一個無關緊要的身份去和元人和議,當對方提出自己不能接受的條件時,就可以用自己不能做主,需要向上級請示爲藉口拖延時間。而且,文天祥在文中要也明確表示他出使元營並非爲了真的和議,而是爲了窺探元人虛實然後回來謀求救國之策的。

師:(讚許的微笑)以什麼樣的身份出使元營是很有講究的,文天祥對出使身份的選擇恰恰體現了他“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宋不肯休”的愛國之心。我認爲這幾位同學剛纔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他們或從人物的內心或從客觀的社會環境入手錶達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如果把他們的分析綜合起來真可以說填補了教參在這個問題上的空白。讓我們再次爲這幾位同學的精彩發言一起鼓掌。(鼓掌完)大家對第一段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嗎?我們一起來合作解決。(課件展示交流成果,討論過程略)

師:我們接着來看第二、三段,先請同學XXX(生13)爲我們朗誦這兩段。(朗誦完畢)文天祥初至元營,表現如何?在外交上取得了什麼成果?

生13:他不卑不亢,抗辭慷慨,以浩然正氣,據理力爭,用自身的尊嚴維護了民族尊嚴,使元營不敢立刻輕視南宋,用原文的話來說就是“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

師: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文天祥冒着生命危險在元營和敵人交鋒,呂師孟、賈餘慶等人不僅沒支持他反而在敵我兩個陣營構陷他,使他最終被扣押。爲了南宋江山,文天祥捐產助軍,拋妻別子,出生入死,不求回報反遭陷害。地不利人不和,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在這種情況下,文天祥有沒有灰心喪氣?他退縮了嗎?

生14:沒有,面對急轉直下的形勢,文天祥也改變了外交策略,由最初的慷慨陳詞,有理有節變爲“直前詬罵”,不怕觸怒敵人,置個人生死於度外。

師:文天祥之所以敢於辭鋒犀利地怒斥敵人,是因爲他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他身爲南宋使臣,卻淪爲元營囚徒,無力救國,反受凌辱,於是“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隨時準備以死報國,以烈殉節。那麼文天祥最後有沒有像屈原那樣以身殉國呢?

生15:沒有。他選擇了“隱忍以行”,爲的是“將以有爲也”。

師:文天祥由最初的“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到後來終於決定“隱忍以行”,中間必然有一個艱難抉擇的心理過程,請大家結合課文展開聯想,運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對文天祥做出選擇時的心理活動展開描寫,不少於50字。五分鐘後我們交流成果,看誰寫得最像文天祥,看誰最懂文天祥的心。

生16:作爲南宋朝臣,我上不能爲國靖難,下不能爲民請命,國破身辱,活着有何益處?不如像屈原那樣以身殉國,也不枉一世清名。但是,我死了,於事何補?南宋尚未滅亡,一切還沒結束,只要還有一線希望,我就應該努力爭取。孔子云“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我應該像司馬遷那樣,忍辱含垢,釋放出最大的生命能量。是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生17:我生不能爲國紓禍,死猶爲厲鬼以擊賊!(舉刀自刎狀)不,我還不能死,南宋還沒亡,我怎能爲了個人名節就這樣白白自戕?古人云“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這不正是我的寫照嗎?“江東子弟多豪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我不能學烏江自刎的項羽,我要學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闋!”

生18:國破身辱,予分當引決,然吾死不足以救國,且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若隱忍以行,得間而逃,中興機會或可得也。昔人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夫如是,予浩然無所愧怍,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

師:剛纔這幾位同學真可謂文天祥的知心人。在那“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時代,文天祥甘受他人的不理解和責罵,選擇了隱忍而活,但他不是爲了保全個人性命而苟活,而是爲了不做無謂的犧牲,爲了能爲復興南宋做更實際更有價值的事。儘管他信奉孔孟“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儒家道義原則,但他更注重用實際的行動來踐行仁義忠信,不爲虛名而亡,唯願爲保家衛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生還是死,完全取決於國家需不需要。在國家危難之時,文天祥不是退避自保而是冒險出使;在進退不由之際,不是賣國投敵而是捨命抗爭;在遭囚受辱之時,不是自我解脫而是隱忍以行。疾風知勁草,國危識臣節。文天祥的選擇正是他“熱血腔中只有宋”的愛國情深的表現,他不愧爲人們七百年來頌揚不衰的愛國烈士和民族英雄。最後,我們一起來合作解決這兩段中的實虛詞意義及用法。(成果展示如下,過程略)

  三、作業佈置

課後閱讀《正氣歌》全詩,結合教材和自己的學習感受,以“生命的輕重”爲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新課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學應當努力吸取傳統教學方法的優點,比如注重發揮誦讀對理解文言文和培養文言文語感的作用。同時,也要努力應用新課程的改革成果,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日常教學過程中,以此來活躍課堂氣氛,強化學習效果。另外要加強文言文學習和現實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在作背景介紹時注意運用具體的細節幫助學生理解人物,做好充分的情感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