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看設計蘇教版高二選修語文教學設計

看設計蘇教版高二選修語文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教學目標:

看設計蘇教版高二選修語文教學設計

1、通過對藝人形象的分析與對觀衆心理的瞭解,把握豫劇所依託的文化環境。

2、通過跟文本作者的對話,瞭解藝術的真諦,並借鑑作者成功的寫作經驗。

教學時數:一課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同學們對本文的預習情況:

(1)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崗河村。

(2)發生在什麼時間?陰曆九月十五趕廟會前後的每個晚上。

(3)社戲一共有多少場?其中重點描寫了幾場?15場,其中重點描寫了3個場。

(4)故事裏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我”、周圍的觀衆、藝人。

(5)看社戲時,“我”和周圍的觀衆關注點有什麼不同?周圍的觀衆只是看社戲本身,而“我承認,我並不能聽懂所有的戲文,我也不是生、旦、淨、醜都耐煩看”(第10節),“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對豫劇感到興趣,毋寧說是對當地的人文環境——對看戲和做戲的人更感到興趣”(第18節)。事實上,本文寫的主要也是“看戲和做戲的人”。這樣,今天的這堂課,我們主要就來分析這兩類不同而又有聯繫的人——觀衆與藝人。

二、分析藝人形象

本文主要寫了藝人們什麼特點?

一是對藝術非常虔誠、執著。

有關句子:“那武丑的翻筋頭,卻每令我心悸發怵……卻也是能貼臺邊兒穩穩地剎住,險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來”(第11節),“但見她翻過青龍戰袍,耍過一陣大刀後,竟直逼老生大罵而去。老生被罵得連連敗退,無以招架,終於逃向後臺去。我感到大欣慰……”(第12節),“姑不論戲碼怎生地瞎編亂造,臺上的老包卻唱得十二分地賣力,血氣沸騰,聲貫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極深,成熟到家”(第16節)。

簡要分析:主要通過動作描寫來表現他們對藝術的虔誠、執著。

一是生活非常艱辛。

有關句子:“那武旦剛纔指鼻大罵老生時,蘭花指過於粗大了,實在少點美感。這一偶然發現,使得我在後來,老愛盯着旦角的手看,並無法不承認一個可悲的事實:幾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個蒲扇,尤其是雲起手來,真能遮住半個天”(第12節),“貓兒臉姑娘,正對鏡將一隻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髮髻上……”(第19-22節),“逗笑間,我才注意到後臺的另一端,支了個碩大無比的鍋……”(第25-27節),“順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見那邊石頭上坐着一青衣少婦,正在奶孩子……”(第28-37節)。

簡要分析:“蘭花指”是細節描寫,是特寫鏡頭,是以小見大;“貓兒臉姑娘”,主要是通過外貌描寫來表現的;寫那個“碩大無比的鍋”,作者直抒胸臆,進行議論抒情;“青衣少婦”,主要是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的。

三、解讀觀衆心理

快速瀏覽,找出在每一場演出中有關觀衆看社戲的句子,看看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第一場

有關句子:“沿着白生生漫着月光的鄉路,匯入四鄉八村看戲的人流中……”(第4節)“我們趕到時,已是鑼鼓喧天,觀者如牆,開戲有一會兒了”(第6節)“臺下的觀衆卻不理會什麼蘭花指。他們全部的審美情趣審美熱忱都集中在戲情上熱鬧上,集中在花花綠綠的行頭和唱文工武上。尤其是那個身懷技的武丑,收場大吉時一氣翻了三十八個筋頭,簡直瘋狂了臺下的每一個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第13節)

第二場

有關句子:“次日,鑼鼓傢伙響起得更早。太早還懸在西天沉着地燃燒,便已有前村後隊的人,不絕地去趕戲了”(第14節),“好在這些小小的瑕疵,並不能打退臺下看客的熱情”(第16節)

第二場

有關句子:“但見風雨無阻戲場又是黑壓壓地坐滿了人。一村演戲,衆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這些鄉下人戲癮頭的之大”(第38節)

簡要分析:觀衆之多,說明俚俗的豫劇深得羣衆的喜歡,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文化生活有着強烈的需求欲。

四、走近人文環境

第18節中,作者寫道:“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對豫劇感到興趣,毋寧說是對當地的人文環境——對看戲和做戲的人更感到興趣。”也就是說,觀衆與藝人——看戲和做戲的人,共同形成了豫劇的人文環境。下面我們一起來觀照一下這一人文環境。

齊讀:“作爲中國‘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劇……”(第17節),“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這‘高粱棵裏的玩意兒’,何以會有永恆的生命力?”(第38節)

分析:作者道出了藝術的真諦。

五、走進文本作者

讀完本文這個故事,我們“難以忘懷”。我們忘不了文化和精神需求如此強烈的觀衆,忘不了雖然生活艱辛但對藝術如此虔誠和執著的藝人,但我們同樣忘不了的還有一個人,她是誰?“我”,實際上就是作者。

作爲“生長在城市”(第18節)作家,她並沒有鑽進文學的象牙塔之中,而是深入社會的底層,不辭辛苦地“趕滿了十五場”(第40節)社戲,並且深入民衆,瞭解觀衆的內心世界,“轉到後臺”觀察藝人們的生活狀況,跟藝人交談、交心,甚至出於真正的同情,把家裏的藥和兒子小時的褲褂送給那個“青衣少婦”。

作者王英琦是一位既思索歷史和民族的命運,又能夠充分內省的散文家。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倔強的個性,使她的創作具有豪放之氣和催人警醒的力量。被稱作“大陸三毛”的王英琦,不僅有着三毛那樣浪跡天涯的經歷,而且也像三毛那樣在寫作上有着不羈的個性。她不僅喜歡駕馭一些歷史、文化的大題材、大主題,而且表達也是粗獷豪爽的,絕無小家子氣。她的語言也有特點,無論是鍼砭歷史時弊還是弘揚個性心靈,她都是快人快語,直陳胸臆,幾乎不及雕琢,也少有女性作家那樣的委婉含蓄。其博大昂揚的意境和一爭高低的語勢,在當代女性散文家中別具一格。

王英琦散文創作的成功,是否也可以給正嘗試寫好記敘文的我們一點啓示呢?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談談(這實際上也是對文本學習內容的一個總結),如:做人與作文、藝術與生活、作家與大衆、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