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奇妙的克隆》教材全解讀

《奇妙的克隆》教材全解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一、整體把握

《奇妙的克隆》教材全解讀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瀏覽一下課文的小標題,就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

1.克隆是什麼?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在“克隆是什麼”一小節裏,作者把這門科學技術說得淺顯易懂。首先,從我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爲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凡此種種,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爲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這就是無性繁殖。”這樣就把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着,從詞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讓我們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義。緊承前文,文章對克隆的介紹又進一步,從植物“克隆”寫到動物的“克隆”。以“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來作結,把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2.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這一節是對克隆實驗的簡要介紹和說明。這一節作者沒有以時間順序來寫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爲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爲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於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兩條線索有機結合,大大增強了說明效果。

3.克隆綿羊“多利”。這一節較爲詳細地描述了“多利”的誕生過程,並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反響。

4.克隆技術造福人類。這一節從三個方面寫“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作者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對克隆提出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着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行文脈絡十分清楚,說明事理步步推進。

  二、問題研究

本文在寫法上很有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首先,表現在文章結構安排上,用四個小標題把全文分爲四部分,這四個部分從不同的側面說明克隆,但前後又有緊密的邏輯聯繫。其次,文中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把艱深的科學道理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其三,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不僅從中獲得科學知識,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啓迪。

  練習說明

一、快速閱讀課文,回答下面問題。

1.爲了說明“克隆是什麼”,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麼?爲什麼不以時間的先後來寫“克隆試驗”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麼好處?

3.“克隆羊”的誕生,爲什麼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4.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

設計此題主要是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在此基礎上,瞭解事理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1.作者爲了說明“克隆”,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釋義和引用。舉例子:列舉植物、動物界當中的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釋義: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並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克隆”是怎麼一回事。

2.“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說明順序的安排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技巧。這一節有兩條線索:一是從中國的“克隆試驗”寫到外國的“克隆試驗”,這樣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二是寫“克隆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體現了科學家們“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同時也爲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的鋪墊。

3.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引起了轟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標誌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類的福音,也可能成爲人類的凶兆,也就是說,它既可以爲人類造福,也可能給人類造成危害。

4.課文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

設計這道練習題主要是要讓學生在推敲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例如:

(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釐米長的鯽魚。”

(3)“……依*高超的外科手術從爪蟾蝌蚪的腸上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中取出核,並把這些細胞的核精確地放進已被紫外線破壞了細胞核的卵細胞內。”

(4)“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5)“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爲‘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6)“……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蘇格蘭黑麪羊’的卵細胞中……然後,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隻母羊的子宮裏。”

三、文中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關於這一問題可以展開討論,不求有統一的答案;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關於克隆的爭議”的內容來開展語文活動。教師應引導學生查閱有關克隆方面的文章資料,也可推薦這方面的文章供同學們研討。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大體可從如下幾方面展開:1.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類和殃及人類的程度在同步增長,如核的發現和利用;2.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了人類本身,越來越深刻地觸及人類的倫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類心靈,如克隆人問題;3.科學發展也會引發人類道德倫理觀的變革和更新。如何確立並完善現代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使之既能導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能適應科學技術的進步,理性而德性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爲人類造福,同時又讓人類真正享受並體會到科學帶來的幸福,這將是現代社會必須探討和麪對的問題。

教學建議

一、可以結合本課的說明特點,適當介紹一些說明文的寫作知識。

二、本文儘管是一篇科學說明文,但所說明的對象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因此,可以引入與克隆有關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可以與生物老師取得聯繫,結合生物課的學習來開展一些活動。

  有關資料

克隆人違揹人類生命倫理(邱德青江世亮)

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祕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違揹人類生命倫理。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羣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着一項克隆人的祕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於明年年底誕生。”

消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爲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爲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後,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並試圖從事克隆人的研究。儘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克隆人有關的報道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麼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藉此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爲: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複製品”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爲複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人類基因的多樣性是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而那些科學狂人要製造的所謂“不朽的生命”,實際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這就有可能減少基因的多樣性,不利於人類本身的進化。所以,無論從個體、整體,還是從社會進化、生命倫理角度看,都應該堅決反對克隆人的行爲。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爲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克隆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於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於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克隆人,由於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製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着“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倫理道德對立起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事實表明,倫理的規範和引導,並沒有束縛科學的發展,傾聽倫理的聲音,有利於科學更健康、順利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