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附點評」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附點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師:古希臘有位哲學家說過“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也許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它奇妙在哪裏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克隆”。請同學們閱讀全文,並在每一部分摘取一兩個句子,概括你初讀課文時把握的主要內容。(學生自讀)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附點評」

生:在第一部分中,我摘取的是: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clone”,音譯爲“克隆”,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另外還包括“無性繁殖系”“這介紹了什麼是克隆。

師:你選取的句子正好回答了小標題中的問題!

生:從第二部分我摘錄出: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

師:這句話概括了科學家先後進行的克隆實。驗。

生:我在第三部分中找的句子是:“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去年得到了一隻名爲‘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生:第四部分爲第一段的首句: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

師: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第四部分還應將“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選上才全面。

師:是的,你的概括更準確更到位。同學們,初讀課文,通過摘取概括句子,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奇妙的克隆有了清楚的瞭解,獲得了相關信息,閱讀說明文就應該這樣來尋找“信息”。但是,這種理解還是比較粗淺的,我們還要用欣賞的眼光來發現文章的“妙點”。下面再讀課文,你最欣賞文章中的什麼地方?並說明理由。

(生自由誦讀,師巡視)

生:我最欣賞本文結構的安排。作者使用了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瀏覽一下這些小標題,就能夠對課文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

師:你的發現和鑑賞很好。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它們的順序可以調換嗎?

生:不可以。

師:爲什麼?

生:第一個小標題“克隆是什麼”,寫出了克隆的概念,讓我們對“克隆”有了大概的認識。第二、三個小標題具體寫克隆技術的應用,第四個小標題寫克隆技術的好處,這樣寫條理清晰。

師:“克隆是什麼”揭示了本質,是給事物下了個定義。“克隆鯽魚出世前後”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不能說是克隆技術的應用,而應是克隆技術的實驗和發展。“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是作用。這種由本質到現象的說明順序完全符合我們的認知規律和思維規律。這篇文章運用的是哪種說明順序呢?

生:(齊答)邏輯順序。

師:非常正確。使用邏輯順序來說明事理,是事理性說明文常用的說明順序。這種順序思維嚴密,層次分明,合乎人們的認知規律。本文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邏輯順序來說明克隆技術呢?

生:第二、三個小標題內容都是介紹科學家研究克隆實驗的,但克隆魚比較低級,克隆綿羊比較高級,因此,這一說明也存在着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邏輯順序,很有條理。

師:正是因爲這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的,才幫助我們這些不懂得克隆知識的人瞭解了克隆’的奇妙。我們再自由地讀一遍課文,加深一下印象。(生閱讀整理思路)

師:使用小標題運用邏輯順序說明是同學們最欣賞的一點,此外,你還欣賞哪一點?

生:我認爲本文開頭部分揭示什麼是克隆時說明得很好。爲了介紹好克隆,作者運用了舉例子、作解釋和引用的說明方法。

師:請具體說說。

生: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並做出解釋,這種解釋具體明白;列舉植物、動物界中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很深奧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引用《西遊記》中孫悟空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羣猴子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克隆。

師: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採用合理的說明順序,使文章具體生動形象,層次分明。在閱讀文章過程中,大家還有什麼疑問嗎?是否有與作者不同的看法呢?

生:我認爲最後一個小標題不合適。這一部分內容既介紹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也談到了克隆技術在社會上引發的討論,因此只用“造福人類”做標題不全面。

師:的確如此!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危害人類,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當然,我們也不要因爲科技發展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就裹足不前,而應該設法避免或減少其負面影響。課文中也寫道“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節課我們將圍繞克隆技術是不是造福人類展開辯論。希望同學們通過上網、查閱圖書蒐集有關信息,運用今天學到的提煉整合信息的方法,準備好辯論材料。

  點評:

提煉、品析、質疑的有機結合

唐書傑:《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事理性說明文。“克隆”作爲一種新興的生物技術,儘管作者在說明過程中力求簡潔明瞭,儘管他還力求借助“奇妙”來引人入勝,但仍難以迴避其深奧的專業特性,這無形中給教學者出了一道難題。面對這種專業性很強的文章,樑老師採取的是避難就易的方法,以“找尋信息”爲切入點,引導學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這一教學環節,妙就妙在恰到好處的“提煉”。

如果“找尋信息”僅僅是教學過程中一個粗線條的話,那後面學生再讀文本的“品析妙點”就稱得上是精手筆了。在品一品的過程中,學生認真閱讀文本,紛紛提出自己認爲值得欣賞的地方。這一教學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討論、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尤其是對說明順序的爭論,學生們有對比、有分析,有理有據,頭頭是道;老師還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印證了舉例子、作解釋和引用等說明方法,從而夯實了說明文學習的基礎。

李玉花:不過,由於老師只將眼光鎖定在說明的順序和方法上,從而忽視了文章的文化內涵。科學本身就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強調文化內涵,就是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多多體味其中的科學精神與人文色彩。如果老師能借助題目中的“奇妙”一詞,引導學生去領悟作者在文中傳達出的創造精神和審美情趣,會取得更爲理想的效果。特別是文章的最後一節,作者在對克隆技術的理性思考中流露出的造福人類的樂觀信念,更展現了科學家的人文情懷。這是說明文教學所不該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