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30篇)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通用30篇)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

我教完胡適《我的母親》一文,感想較多。

首先,課文的主題非常貼近學生實際。課文以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再現了中國傳統社會一位既普通又偉大的母親形象,很好地表現了母親那無比誠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每個學生對母愛的感受盡管不同,但這一血濃於水的人間最愛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則是無價之寶。

其次,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教育教學。在上課前,我讓學生如實地介紹自己的母親的性格:有說溫柔善良的;有說焦躁潑辣的;有說任勞任怨的;也有說沒有主見的……學生衆說紛紜,引得大家捧腹大笑。然後,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以感知文意,進而在老師的點撥下歸納文中的母親性格。由於有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大家分析胡適母親的性格時絕大多數同學顯得得心應手。

最後,我在總結語中這樣說道:“如果我學得了不拿別人一針一線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丁點誠實守信的好品德,如果我能理解人,尊重人——我都得感謝我那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慈母。”看着同學們伸頸、側目進而微笑的神情,不言而喻,大家的心田都被深深的母愛所滋潤了。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並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着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爲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採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景色的資料,看後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於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3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人類頑強地從刀耕火種一路走來,本該站在高高的雲端無比驕傲的時候,卻尷尬不已地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厲,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也日漸深沉。

於是,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這堂課的重中之重了。

爲此,我努力鑽研教材、研究學生動態,制定了一個既教學又育人的教學目標,並精心地安排了教學環節來完成目標。由於“環保”問題已成爲全球的熱點問題,學生對此並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議論性、說理性很強,所以在理清文意體會文章主題方面很容易入手,學生一點即通。

至於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自然觀方面,則採用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四邊互動形式和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見解的發表是本堂課的亮點。摒棄了空洞乏味的說教,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疑惑、並通過討論得出結果。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開闊視野,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環保問題,從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過檢查學生以活動小組開展的板報展示活動,看到了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樹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思想觀。通過參與了由班委會組織召開的“我爲環保添塊磚”主題班會,更進一步體會到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高漲的環保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時間過於緊湊,個別環節時間稍顯不足。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4

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着輕和着,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恆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後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現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

同學們放聲地朗讀着,不時也動着筆在書上圈點着,可我觀察到,大多數同學只是機械地讀着,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着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註,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麼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於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着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着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着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夥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爲真正的“讀者”。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5

開學已經兩週了,但是學生的學習狀態還不太好。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鬆,還沒調整過來,一方面可能是教師沒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課,定目標。我問學生:“你們覺得這一課要學什麼?”學生七嘴八舌。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經歷、成就、寫作手法、結構、句子理解。二班提到長相、精神、事蹟、句子賞析、寫作手法、結構,開始有點信口胡謅的味道。然後我一問他們是怎麼得出這些目標的,引導學生得出:學習目標的確定依據有課前提示、文章內容、課後練習、舊知。二補充一個:誇張修辭及作用。三確定本堂課目標。一班選的是外貌和誇張。二班開始選的是長相和精神。”

第二步:獨立自學,小組討論。學習之前問:“要完成這兩個學習目標,你們知道要怎麼做嗎?”讓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寫的外貌部件,圈劃關鍵詞;劃記運用了誇張修辭的句子。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師點撥。交流兩個問題的看法。教師點撥,明確先抑後揚的寫作手法,由主到次的寫作順序。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6

用兩個課時完成了《小石潭記》的教學,在教學工作中,完成了所有的教學任務,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突破,教學方法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習方法得到了貫徹,表面上看,所有教學目標均已實現。同學們對於課文的基本內容的理解比之前的掌握好得多,通過能通過相互幫助的方式來解決文言大意,因爲文言文是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難的一個點,所以在教學時都特別注意,故此次教學過程就顯得非常注意,同學們對於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達到目標,對於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寫景物的寫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寫景物的順序,同時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變化的基本過程,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對於祖國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從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由於文言文是同學們非常難的一個點,同時從功利主義的角度出發,文言文也是畢業升學考試中必考的一個項目,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意引導大家關注,因此,根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的特點,儘量讓大家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計劃,讀書的時間多於了分析的時間,教師講的時間少於了同學自己分析理解體會的時間。這可能是在此次教學中特別的地方吧,當然由於自己對學情的掌握還沒有完全深,對於極少部分同學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極少部分同學可能會對於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別像班級中的一個姓陳的同學,因爲不動手,不動口,課餘時間幫扶又不到位,可能會造成學習滯後的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因爲採取了分段分組完成理解的教學方法,原想可能有極個別的組不能完成任務,一直在擔心着,可當要求大家進行理解分析時,讓我感到特別吃驚的地方,班上一個長期不開口講話的同學居然主動要求發言,而且所講的內容非常正確,這讓我感到特別吃驚,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關鍵看我們如何去引導、開發!同時也讓我感覺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稱職,因爲教學並非只在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在課餘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同學們的思想、特點、愛好等,只有瞭解了學生,才能很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的,沒有付出不可能有收益。

影響同學們學習的因素主要是教師對於同學們的瞭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學們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都瞭解不多,對於同學們的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程度等都不瞭解,這樣才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就是教師自己的個性特點也有可能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因爲自己給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是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敢”發言,不“敢”自由地進行交流,擔心受到教師的責難,當然教師並不責難學生,這可能是因爲師生交流的時間不多的緣故吧,然這確影響了學生的學習。

在今後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讓同學們先了解教師的個性、習慣,這樣有利於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自由發揮,同時教師多瞭解同學,把握同學們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利於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同時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多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同學們多講,教師講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有利於學習發揮自己的主動能動性,方便教師發現學生的特長。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7

兩個星期以來,在課堂上,我一直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總想讓小組合作學習達到一種好的效果,於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我也有許多體會。

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做到真正的合作,而不是流於形式?有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看上去也在合作,可是,當展示時,卻只有組長展示,其他同學似乎從來都沒有展示過,原因就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可見,他們的合作只是一種形式,沒有達到合作的目的,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如何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呢?於是,我提出要求,要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問題的解決在整個小組中統一觀點,做到人人都會,展示的時候,由我隨便點名,不再由組長決定,如果展示的同學回答錯了,那麼,該組便得不到獎勵,在下課時,小組評比中,他們就會失敗。所以,用這種辦法,就會迫使每個小組在合作交流的時候,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同學,特別是成績最差的同學。這樣,合作學習就落到了實處。

只是,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費時太多,有時預定的內容完不成。如何做?有什麼好法?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8

人教版《我的母親》(胡適)是一篇自傳體式文章,文章的前四段是寫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五至十三段寫的母親對我做人方面的深遠影響。

在處理這一節課的時候,考慮到教授的是第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接觸到有關胡適的文學常識,在充分讀課文的基礎上,處理課文的生字新詞以及梳理課文的結構。然後,重點處理課文對母親的描述,寫了幾件事以及表現了母親的怎樣的品質。最後,便是當堂檢測。

整堂課下來,首先是沒有完成課前的打算,課前的預設不充分。在講授的內容上,不能做到精講精練,切實做到使學生在課堂之上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總之,這一堂課是不成功的課。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9

回顧這節課的前前後後,我感覺整個課堂都是處在一種求知的氛圍之中。師生積極投入,學生的精彩發言一個勝過一個。課上完了,學生似乎還是興猶未盡。一直以來,我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麼,怎樣的學。而這節課嘗試讓我改變了看法。上好一節課,教師要做的不再僅僅是交給學生更多知識,而是要給予學生恰當的表現、表演機會,讓學生更好地主動獲取知識,增強能力。這節課的教學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爲主線,課前充分準備,課堂平等對話。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積極有效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體現,教師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師生間不再是施受關係。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和諧的對話氛圍,不斷引領學生深入探究感悟,從而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實現有效語文綜合性學習。

不足之處就是,活動中一部分學生牢牢把握話語權,少數學生參與極少,熱鬧中也有寂寞。在教學有限的45分鐘內,那些性格外向、準備充分的學生參與機會較多,這也使得有些較爲內向、反應較慢或課前準備不充分的學生參與機會不多。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重視,既要備好教案,也要備好學情,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課前要佈置並落實好學生的預習準備,課堂注意調節,給那些有困難的學生相應機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只有讓儘可能多的學生都參與其中,才能實現更有效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可見,初中語文教學上真的需要教師能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努力踐行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有益的嘗試。試着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生在合作中深入探究感悟,在質疑中成長壯大。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0

以活動爲載體推進探究過程,這是本課最主要的設計宗旨。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愛玩是少年的天性,這“天職”與“天性”是一對矛盾。但如果能把兩者巧妙的結合起來,既完成學習任務,又激發學生興趣,豈不兩全其美?給學生一個球場,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踢球;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表演。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在整體感知的環節裏一連串的設計了三大活動,即:別出心裁的“畫插圖”,引人入勝的“猜謎語”,極富創意的“當翻譯”。這些活動將聽、說、讀、寫融爲一體,把學生的探究熱情充分調動起來,把學生的探究潛力充分挖掘出來。這些活動,環環相扣,不斷深入,使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理解象徵手法及其運用這樣複雜枯燥的教學任務變得簡單而又充滿了趣味,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務。

課堂教學的成功,緣於對每一個環節的精心設計和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刻。本課最成功之處在於以精心設計的活動爲載體來完成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導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以活動爲載體來促進探究可以算是一種成功的嘗試。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1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議論爲主的散文,它雖然帶有較多的議論成分,但在寫法上比較靈活,有別於一般的議論文,故稱它爲議論性的散文。從本文的教學過程看,我們顯然很容易模糊它與一般議論文之間的區別,將本文按照規範的議論文來教了。正因爲如此,我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理清結構和歸納段落大意上,導致教學中的處置不當。本文的結構不是不可以講,但不宜花過多的時間糾纏於此,因爲理清結構的目的是爲了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不能喧賓奪主。另外,對初二的'學生講“引論、本論、結論”這些專業術語,也脫離了學生的認知實際。

關於《敬畏自然》一課的教學,人教社語文(八年級)培訓資料上是這樣建議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二是品味文章的語言。其建議很有見地,準確把握了本篇課文的教學特點。

由此想到因材施教,我認爲因材施教不僅是一種教學原則,也是一種教學智慧。傳統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個別差異)加以區別對待。如果按照現代教育理念來重新詮釋因材施教,那麼這裏的“材”應該包含兩層意思――教學對象和教材。從教學對象的角度講,因材施教就要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即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情況實施教學;從教材的角度講,因材施教就要做到“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即根據教材(課文)的具體特點設計教學。否則教師水平再高,課講得再精彩,也不能算是優質教學。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2

本堂課上課時學生紀律較好,由於學生課前預習充分,故課堂上都有話可說,課堂氣氛活躍,尤其是導入用口技表演的場景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合作,互動的積極性較高,課文的文意基本上能夠疏通,文章的結構、內容學生自己能夠把握,極個別字詞理解有困難。如“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學生很容易與現在“走”的意思混淆,因學生接觸的文言文還不多,故朗讀的掌握還不準,尤其是長句之間的停頓;課堂上學生對老師的模仿性強,在我範讀時像老先生一樣搖頭晃尾,結果後來的朗讀很多同學也學,可見教師隨時都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另外學生很願意與老師接近對話,走下講臺的老師學生更容易接受,我經常參加到各組的討論之中,學生的說話、表述與我要他發言進輕鬆自如得多,而且敢於開中。雖然沒有一字一句的串講,但通過學生的自主努力字詞教學還是完成得較好。

本堂課摒棄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做到“先學後教”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疑問就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注意了語文課堂的開放性、民主性、互動性、合作性、對話性,以合作爲平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因此的啓示是語文教學結構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完整,如本文就不有單獨字詞練習,因這比較簡單,應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應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課堂上的再次備課及時調整。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3

在教學課文《愛蓮說》時,爲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處污濁環境,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莊重質樸,不譁衆取寵,不炫耀自己。正直不阿,豁然大度的生活態度,我組織了學生展開大討論,後來我提出:學習這篇文章有沒有現實意義呢?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認識。有的說:“做人要隨和,要親和,否則會被社會淘汰,因爲社會需要的是胸懷大志,無私奉獻,能與人和睦相處,誠實敬業的人。”有的人說:“本文在當今生活中還教育和鼓勵人們在浮躁的現實中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還有的說:“我認爲有意義,但很難做到。堅守獨立的人格,需要有堅強的毅力。”

當大學生們爭先恐後討論到此,我就告訴他們:“是的,我們在學習知識時,一定要保持寧靜,揮別浮躁,否則學到的知識就不紮實。你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環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暫時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訴我們,不管現實社會怎樣,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有獨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絕不能隨波逐流,要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做一名堅強、自信、自尊、自愛的人,在逆境中同樣健康成長!”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4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上主要圍繞“父疼子”“子愛父”這兩方面展開教學。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覆朗讀、圈劃,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講課時,我花費了大量時間,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細細品味四次寫背影的文字,同時,讓學生體會課文中自我反省的文字,瞭解作者的心理是前後不同的,起初對父親的不理解,相反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見他的背影,這才良心發現,作爲兒子,在父親面前自以爲是是不對的。引導學生注意調整心態,體會家庭親情,然後讓學生用心去體會自己的父親舉手投足間的父愛。對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談自己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學生表現較好,參與度較高,也真實可感地表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父親的故事。

我也在想,只要觸動了學生情感的心絃,即便是寡言的學生也是能說出自己內心的故事的,關鍵在於老師如何觸動學生的心絃。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5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薰陶。然後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

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爲什麼能成爲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着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於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如果能夠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蹟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6

自從新學期開學到現在,總感覺學生的學習氣氛不進狀態。要麼課堂氣氛沉悶,要麼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非常差。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

學生是有惰性的,在一個月的假期中,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在家中自由散漫慣了,開學一個多星期來,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加上近段時間,流感導致了許多學生感冒,請假回家的學生比較多,班中紀律不好,故而學習氣氛不好。對此,應該加強紀律,嚴格要求,讓學生儘快的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把心思儘快回到學習上來。和其他任課教師統一思想,共同想法,共同努力,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列夫.托爾斯泰》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一節課了,然而,當提問學生字詞時,有的學生竟然還錯了很多,真的讓我很吃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到底哪裏去了?我總結了如下幾點:

老師要嚴格要求,無論是課堂上還是作業要求上,都要嚴格,否則,就會養成學生懶惰的習慣;同時,老師要使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願意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班中營造一種好的學習興趣。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7

由學生的逆反心理想到的

前幾天,班中有幾個學生經常違反紀律。並且,還有幾個女生,在平時,這幾個女生學習還很好,甚至出現了在教室裏打撲克、下棋現象,在宿舍裏晚休時間說話,對此,作爲班主任,我萬分惱火,狠狠的批評了她們。之後,看到她們臉上倔強的神情,我真的不理解。只好靜下心來找原因。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她們明明是犯了錯誤還感覺不到呢?以前她們可不是這樣的。我心平氣和的和她們談心,原因終於找到了,原來在她們這個年齡,逆反心理特別強,你越是不讓他們乾的事,她們越是去幹。總是有一種好奇心,好勝心。再想想在上學時期的自己,不也是這樣嗎?有時候竟然和老師對着幹!其實,她們也知道自己是不對的,可是就是管不住自己。

對此,作爲班主任,如何去管理八年級的學生,確實需要我們好好的思考,僅僅用強硬的辦法去管理她們,也許收不到好的效果。那就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適當的加以引導。讓他們爲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去奮鬥。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8

自瀆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幫助學生化解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打開學生探究的閘門和思維的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並將發現的機會給了學生。學生在發現的過程中將思維和情感融進了作品靈魂的深處。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對文章的主題把握準確,有的學生的分析比我預設的答案還要全面,表現出較高的個性閱讀鑑賞水平。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閱讀教學不應該人爲地設置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尤其是不能將課文支解成一些零碎的片段進行問答式解讀。我們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依據自身的知識積澱和生活體驗等進行整體性的閱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於學生充分發揮思維的空間,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識積澱去激活知識,去感受情感,以心靈去振奮心靈。這樣,我們的課堂就能實現“交流”與“互惠”,就會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使學生的思想飛揚、閱讀能力得到提升,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19

我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到現在已有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時間內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研討活動。每週都舉行聽評課活動,從這些活動中我感到受益匪淺。本週四,縣教研室來我校進行了教學調研。縣教研室主任徐以山作了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的報告。年聽了徐主任的報告,我有很多的感觸。

自我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以來,我自認爲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還算可以。班內也分成了十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也都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教學過程中也試圖多讓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了,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聽了徐主任的報告後這才發現,這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分組。與縣教研室提出的126策略還有很大的出入。首先,沒有抓好小組的後續建設,缺乏對學習小組的後續管理。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只做到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對學生之間的互助做的還不夠。學生之間沒有很好的做到相互激勵。

第三,對學生評價機制的建設不夠完善。特別是由於班內的經費有限,無法對先進學生的獎勵。日後會繼續探索更加合理的班級激勵機制。

針對上面的一些問題,在今的教學改革中我會繼續改進,注重小組的後期建設,加強管理,爭取能有一個大的進步。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0

《新聞兩則》,發生的事件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爲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原設計採用多媒體展示當時的戰爭場面,但因設施沒有到位,沒有實施。之後我做了改爲老師代講當時的社會背景的處理。當我在講述當時的局勢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我充分調動,原來我的學生是一羣喜歡聽故事的孩子。

之後就是落實新聞內容的概括,以及六要素和新聞結構的明確,尤其是導語的解析,以及新聞的語言品味,體會新聞的三大特點。知識點的落實在課後練習來看基本有效,但個人覺得品味語言環節用時稍微快了點,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深下心去思考,有些地方因時間關係,我做了代答,這個方面下次得注意。

因《新聞兩則》是放在了戰爭題材的單元,所以還得落實戰爭主題。在設計教學時,我引用了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這首詩,通過這個窗口,讓學生充分感受毛澤東的勝利豪情,以及讓學生體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珍惜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

但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落實,所以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強時間調控的能力。總的來說,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學生都很認真。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1

上戲劇時,我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給學生做很好很誇張的示範。上課是時常聽見孩子們一陣陣的笑聲。我讓他們分角色朗讀,讓他們進入角色,體會戲中人物的所言所思所想。孩子們津津樂道。很是“誇張”。特別是上《欽差大臣》一課時,同學們更是被俄國戲劇作家果戈裏的辛辣幽默的語言逗得捧腹大笑。在如今的語文教學中很多語文老師,還是注重課堂上學生的“秩序”不敢“放”。其實,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往往比教師加給他們的更加準確,他們也更容易接受。孩子們在朗讀市長長長的那一大段話的時候,整個教室象炸開了鍋,吵吵囔囔。我並不擔心。讓他們去開心地笑,開心地去討論。等他們笑過了,我纔開始引導——作者採用了誇張的筆法,讓市長不但罵自己是“老糊塗”、“大笨蛋”,還自我揭露隱私。當這樣一個市長的面具揭下來之後,原來令人尊敬的市長竟然是個更大的騙子。人們對他也只剩下厭惡、譏笑和嘲諷了。這樣的效果就很好。孩子們覺得開心,這樣的語文課上起來沒有壓力,很自在。

常常聽很多同行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講話學習了。這也是客觀存在的。可是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善於引導,讓語文課堂活起來,那麼孩子們還是很樂意學的。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2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

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

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3

這節課,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開始,我放了《荷花頌》的歌曲將學生帶入情景。接着,學習課文.先聽錄音,再聽錄音跟讀,然後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三個字音讀不準:“滌”“蔓”“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音.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我點撥一下即可。

從蓮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基本能概括出來。對於菊和牡丹的襯托作用,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引導學生先說出運用的是襯托手法,然後適時作了比較,這種手法的運用是爲了突出了蓮的高貴品質。

關於託物言志的寫法,我用:“我特別喜歡……”句式說一段話來實現的,很多同學都能夠說出自己所喜愛的事物。

這堂課,學生預習紮實,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爲學生服務,纔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4

爲了這次教學改革中的達標課驗收,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在以前的講課中,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如何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我想用小組之間的競爭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這次講課中,我給九個小組進行了評分。由於這些,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甚至有時候還達到了不好控制的局面,但在這種局面中,學生又太在乎分了,有時候課堂還顯得有點亂。對此,我又進行了思考,如何讓學生既積極的參與,又使課堂秩序井然?我想,這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一方面,老師要及時調控,讓學生明白要求,另一方面,讓學生在一段時間的訓練中,養成習慣。

這次講課,我感覺時間的安排上不夠恰當,讀課文的時間過長了而後面對文章語言的品析時間有點過緊。再就是,對作者的感情理解的不夠深入。過分的追求了課堂環節的完整,而卻少了深入的剖析。環節的過度還需要再自然些。

這節課總的來說,還是基本符合要求的,注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全員參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學習狀態好。學生的展示方式多樣化。參與面廣。教師也做到了及時的引導,收到了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5

長久以來語文課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皰丁大截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堂,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得有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六個年頭了。自己總是覺得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我覺得越來越不會上課了。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希望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希望自己能用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讓學生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在自己的舞臺上盡情展示,使學生能在快樂裏得要領,得新知,解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通通變成亮點,儘量做到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可是,這只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夢。我一直儘量的去實現這個很遙遠的夢。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6

今天在曹校長的帶領下,語文組全體同仁到沂南三中聽了蒲汪中學孟祥娟老師的語文課《組歌》。受益匪淺。

孟老師的課是在沂南三中推行小組合作學習的誠邀下的上的示範課。雖然是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但在這一節課中我們都感受到了孟老師的課踐行了縣“126策略”結合了語文科的特點、充分展示了自己紮實的基本功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這些都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孟老師環節間的過渡、課堂激勵性的語言更是激起了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熱情。

隨後我們有幸聽取了縣教研室徐以山主任的精彩報告。對126策略的提出和教育的規律、做幸福的老師等方面做了深入剖析。最後徐主任結合所講的課進行了精彩點評,並對如何與126銜接做了具體指導。

成就學生,發展自己。這就是徐主任的提出課改的根本目的。把現在的課堂由“悶”變成“福”,最具體的可操作的就是“126策略”的具體實施。聽了這些也就對課改豁然明瞭,也堅定了今後在課堂教學中的路。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7

《對學生了解不夠,對教材理解不透。如:第一次試上《喂—出來》,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星新—敘述一個什麼故事?我這樣做是出於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希望能讓每個層次學生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但我沒有意識到新教材的閱讀提示已經概括故事內容。學生又很認真地做了預習,以至低估了學生的最起碼的閱讀能力。如此簡單既沒有新意又缺乏挑戰的問題,他們是不屑於回答的,場面一度冷靜。還好有一位學生見我如此尷尬,站起來非常流利的讀了一遍提示內容。下面學生髮出“嘿嘿”地笑聲,眼睛不時瞄我幾眼,更多的學生在翻看課文,一幅百無聊賴的樣子,這笑聲眼神裏一部分包含着對這位愛表現的學生可愛之處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對我提出如此幼稚的問題的嘲諷。出師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後草草收場。這正是我沒有從學生入手,沒有充分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去解讀文本,設計的問題只是一廂情願,這樣胡亂地生搬硬套,以爲拋出一個問題,學生能回答出來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動了,真是荒唐之極。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8

以活動爲載體推進探究過程,這是本課最主要的設計宗旨。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愛玩是少年的天性,這“天職”與“天性”是一對矛盾。但如果能把兩者巧妙的結合起來,既完成學習任務,又激發學生興趣,豈不兩全其美?給學生一個球場,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踢球;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表演。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在整體感知的環節裏一連串的設計了三大活動,即:別出心裁的“畫插圖”,引人入勝的“猜謎語”,極富創意的“當翻譯”。這些活動將聽、說、讀、寫融爲一體,把學生的探究熱情充分調動起來,把學生的探究潛力充分挖掘出來。這些活動,環環相扣,不斷深入,使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理解象徵手法及其運用這樣複雜枯燥的教學任務變得簡單而又充滿了趣味,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務。

課堂教學的成功,緣於對每一個環節的精心設計和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刻。本課最成功之處在於以精心設計的活動爲載體來完成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導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以活動爲載體來促進探究可以算是一種成功的嘗試。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29

兩個星期以來,在課堂上,我一直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總想讓小組合作學習達到一種好的效果,於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我也有許多體會。

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做到真正的合作,而不是流於形式?有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看上去也在合作,可是,當展示時,卻只有組長展示,其他同學似乎從來都沒有展示過,原因就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可見,他們的合作只是一種形式,沒有達到合作的目的,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如何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呢?於是,我提出要求,要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問題的解決在整個小組中統一觀點,做到人人都會,展示的時候,由我隨便點名,不再由組長決定,如果展示的同學回答錯了,那麼,該組便得不到獎勵,在下課時,小組評比中,他們就會失敗。所以,用這種辦法,就會迫使每個小組在合作交流的時候,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同學,特別是成績最差的同學。這樣,合作學習就落到了實處。

只是,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費時太多,有時預定的內容完不成。如何做?有什麼好法?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30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爲例,說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課文的科普性較強,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不是很近,許多字、詞、句學生難於朗讀、難於理解。理解這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使人聯想到事物的發生和變化。讓學生學會在讀中發現,在讀中學會質疑,培養探究意識,初步學生合作,在朗讀、交流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豐富語言積累。

這一節課主要教學過程分五步:

第一步,聽寫生字詞。

課件演示“大自然的景物”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起閱讀的興趣。

第二步,上機打開主題網站進行課文朗讀。

爲理解大自然的語言鋪路。

第三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在閱讀中學會發現,鼓勵學生提問,在質疑中初步學會探究。第四步,根據提示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旨在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口語交際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學生彙報交流自己觀察到的大自然的現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養成勤於觀察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