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兩個星期以來,在課堂上,我一直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總想讓小組合作學習達到一種好的效果,於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我也有許多體會。

小組合作學習如何做到真正的合作,而不是流於形式?有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看上去也在合作,可是,當展示時,卻只有組長展示,其他同學似乎從來都沒有展示過,原因就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可見,他們的合作只是一種形式,沒有達到合作的目的,這樣的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

那麼,如何把合作學習落到實處呢?於是,我提出要求,要求學生在合作的時候,問題的解決在整個小組中統一觀點,做到人人都會,展示的時候,由我隨便點名,不再由組長決定,如果展示的同學回答錯了,那麼,該組便得不到獎勵,在下課時,小組評比中,他們就會失敗。所以,用這種辦法,就會迫使每個小組在合作交流的時候,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同學,特別是成績最差的同學。這樣,合作學習就落到了實處。

只是,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費時太多,有時預定的內容完不成。如何做?有什麼好法?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再塑生命》這篇課文寫莎莉文老師對我啓示世間真理,給我深沉的愛,同時也展示了一個盲聾啞女孩的精神追求。今天下午上這節課時,由於備課時間倉促,情急之下,我臨時上網蒐集了作者的生平簡介,課文中需要學生理解的幾個重點問題,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課堂教學環節基本上按照作者簡介、整體感知、探究問題、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進行,結果發現:學生上課情緒低落,對於提出的問題毫無興趣可言,一節課下來幾乎是在聽我的“獨角戲”,搞得自己身心疲憊,更不要提什麼學生的創新了。於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整節課猶如一潭死水?

上網瀏覽了幾篇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讀着別人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同時,我開始反思今天這節課的失敗之處:對教材不熟悉,缺少教師的情感投入,缺少寬鬆、民主的教學環境,又怎能激發學生用心去學習,去感悟,從而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堅韌頑強的精神所感動?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本堂課上課時學生紀律較好,由於學生課前預習充分,故課堂上都有話可說,課堂氣氛活躍,尤其是導入用口技表演的場景極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合作,互動的積極性較高,課文的文意基本上能夠疏通,文章的結構、內容學生自己能夠把握,極個別字詞理解有困難。如“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學生很容易與現在“走”的意思混淆,因學生接觸的文言文還不多,故朗讀的掌握還不準,尤其是長句之間的停頓;課堂上學生對老師的模仿性強,在我範讀時像老先生一樣搖頭晃尾,結果後來的朗讀很多同學也學,可見教師隨時都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另外學生很願意與老師接近對話,走下講臺的老師學生更容易接受,我經常參加到各組的討論之中,學生的說話、表述與我要他發言進輕鬆自如得多,而且敢於開中。雖然沒有一字一句的串講,但通過學生的自主努力字詞教學還是完成得較好。

本堂課摒棄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做到“先學後教”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疑問就鼓勵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注意了語文課堂的開放性、民主性、互動性、合作性、對話性,以合作爲平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因此的啓示是語文教學結構不一定要形式上的完整,如本文就不有單獨字詞練習,因這比較簡單,應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應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課堂上的再次備課及時調整。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學習這篇文章,一要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一般說明文在寫法上的不同,二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求知慾和探究學習的慾望。三要與其他課文相參照,把各部分內容串聯起來作全面深入的理解,達到融會貫通。

可以通過用讀故事的方法學習本文,體會本文在佈局謀篇上的特點。那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理解了本文帶給我們的只有通過創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才能解開大自然之謎的新的探究科學和思想。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每當從講臺下來,我總是百感交集,課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頭魂牽夢繞,我爲之歡喜爲之憂。課堂是我的樂土,爲此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上完《醉翁亭記》,我的心裏有着許多的感動和快樂,從課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學生也是快樂的。誠然,在教學中,我們總在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可是有時卻忽視了老師自己在教學中如何才能體會教學的樂趣,享受教學的藝術,而不僅僅是關注技術層面的操作。我認爲,語文老師應是這樣的人:

一、語文老師首先是熱愛語文的人。語文是充滿着靈氣、靈動的,經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爲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熱情。我們語文愛好者也應該有這種精神。儘管外界的誘惑太多,但真正地愛着我們的語文,就要爲她獻身,不要僅把她當作可以掙飯吃的職業,而應該當作值得爲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創造令我們感到欣慰和滿足的教學藝術。

二、做一個性情中人。常聽到一些語文老師說:我特別喜歡這篇課文。這就是性情中人。試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歡這篇課文,如何感染學生來喜歡?換句話,你自己都不喜歡,僅僅爲了完成任務,或趕教學進度,你如何激情飽滿地來上這篇課文?白開水一樣地將這篇課文講完了,學生又能得到什麼呢?語文給人理想,但不能帶來當下的現實利益;教語文的人必須是一個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記》的時候,我覺得我就像文中的歐陽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間,講到盡興處,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詠,完全自我陶醉在“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爲醉翁,何爲自己也!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並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着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爲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採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景色的資料,看後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於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後反思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人類頑強地從刀耕火種一路走來,本該站在高高的雲端無比驕傲的時候,卻尷尬不已地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厲,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也日漸深沉。

於是,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這堂課的重中之重了。

爲此,我努力鑽研教材、研究學生動態,制定了一個既教學又育人的教學目標,並精心地安排了教學環節來完成目標。由於“環保”問題已成爲全球的熱點問題,學生對此並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議論性、說理性很強,所以在理清文意體會文章主題方面很容易入手,學生一點即通。

至於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自然觀方面,則採用了以學生爲主體的四邊互動形式和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見解的發表是本堂課的亮點。摒棄了空洞乏味的說教,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疑惑、並通過討論得出結果。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開闊視野,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環保問題,從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過檢查學生以活動小組開展的板報展示活動,看到了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樹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思想觀。通過參與了由班委會組織召開的“我爲環保添塊磚”主題班會,更進一步體會到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高漲的環保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時間過於緊湊,個別環節時間稍顯不足。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雷電頌》是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歷史劇《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部分。這段着名的長篇抒情獨白用風雷電與黑暗的撞擊,表達了屈原與舊世界決絕的心聲,充滿了對光明的謳歌與嚮往。反思本課教學活動,我感受很多。

一、成功之處

(1)緊扣語言展開教學

本文之美莫過於節奏分明,鏗鏘有力的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放錄音與學生齊讀,讓學生鮮明感受到語言的神奇魅力,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而象徵手法和句子修辭手法的探究,則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悟作品主人公急風驟雨般的愛憎情感,在氣勢磅礴、酣暢淋漓的情境中,與主人公產生共鳴,從而激發起學生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也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掌握抒情的技能。

(2)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中,我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小組中好、中、差三類學生都得到學習的機會,都能獲得自己滿意的成就感。

二、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不夠優化

指導學生分析完幾個句子的深層含義後,我接着讓學生找出一些句子具體說說課文使用了那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結果前後句子多有重合,因爲表達效果大同小異,所以這兩個教學環節有重複之感,這是我教學之前所沒有想到的,這可能是本節課最大的敗筆了。

(2)沒有注重生成

當一位學生展示“本文既是雷電頌,那麼‘光明呀,我敬仰你’一節是否多餘?”這一問題時,學生說:“多餘。”再問原因,答曰:“與主題無關。”我說了一句:“言之有理。”就讓學生坐下了。現在想想,我浪費了多麼寶貴的生成資源啊,如果我能啓發學生光明是風雷電的最高形式,讚美風雷電就是歌頌光明,那麼他對課文的理解一定會更進一步。

三、今後教學策略

(1)備課要更加仔細,考慮問題要周全。

(2)一切從學生出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能鼠目寸光。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努力提高教學技能。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本週學習旅鼠之謎時,在導入新課時,讓學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極的圖片,讓學生對旅鼠有個直觀的瞭解,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也吸引了學生好奇的目光,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研讀課文。

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時,我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並採用了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的多種評價方式,幾個問題都由集體智慧來歸納總結了。自定義動畫生動地再現了旅鼠繁殖能力強的特點。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課文給我們的啓示,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切入點來思考問題。

收集的其他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異現象,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爲讀寫結合提供了素材。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學能成功地運用“記敘的框架、對話的方式來介紹科學知識”的寫作手法來寫其他動物的奇異現象。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部分學生髮言不積極,口頭表述不清晰;解讀課文的思維不夠開闊。如果讓學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來自我介紹,課堂氣氛會更活躍一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敢說、多說,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亮點: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篇篇感懷抒情的文學作品,處處流動着豐富的情感,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應當充滿感情色彩,沒有感情的語文教學是蒼白無力的。所以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我把重點放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自身情感上。

培養和激發學生情感的前提當然是教師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應該認真地去看、去體會,只有教師的語言投入了感情,學生的感情才能被真正激發。這種想法在上課時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在朗讀到描寫胡楊樹這部分文字時,我用了三個“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來形容胡楊樹,把它原本那種堅強、倔強的性格充分表現出來,並與文中的“20年”加以對比,強烈的反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情,並讓學生在自己朗讀後交流讀文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暢所欲言。

不足:在部分問題的理解上也不比學生高明,有時候點撥的也不夠到位。

改進措施: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課前還要更加充分準備,在課堂上要做出恰當的點撥和評價。

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當中,我主要注重的是體會平實、精煉的語言和感受並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文章內容儘管很簡單,但卻有震撼人心、振聾發聵的力量。首先我帶領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並讓同學們思考課文所描述的羅布泊過去是什麼樣子,現在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是什麼?爲什麼人們會製造悲劇,自討苦吃?

接下來是對文章的局部探究。主要是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學習列數字、作比較、擬人、排比等手法對增強文章表現力的'重要作用。羅布泊從美麗的仙湖變成令人恐怖的荒漠,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體數字的羅列,形成巨大的落差,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將枯死的胡楊和羅布泊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盪,爲自己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而痛惜不已?又如連用四個“盲目”,遺憾之情、譴責之情大大強化。篇末三個“救救”,呼籲之聲,振聾發聵。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這樣的抒情讓人共鳴,讓讀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後果,覺悟到只有保護環境才能保護人類自己。

分析完文章內容,我帶領同學們反觀這篇課文。微觀上,本文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擬人手法和排比手法,讓感受形象性。文章還列舉數據,使得敘述事實真實可靠。宏觀上本文的體裁是一篇報告文學,它兼有新聞和文學兩種特點。新聞要求真實;文學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本本則把這兩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渾然天成。本文的立意深刻,強調了地球和家是是靈魂的棲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在解讀本文的同時我也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從研究性學習實施兩年多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校選取的是開放性的內容作爲研究主題。同學走出課堂提出問題、動手實驗、調查訪談;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一起探究,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影響着同學。可是,一回到課堂,同學就又恢復了和原來一樣,進行着保守式的學習、聽課、記憶、考試,同學又成了一臺機器。雖然在保守的講授式的學習條件下,教師也強調啓發,強調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精心組織、精心實施,但是教師是依照預定的目的把同學的思路引導到自身事先設計好的路子上來的,課堂氣氛可能很熱烈,師生之間配合默契,可是同學很少問爲什麼。因此,研究性學習的開設,其意義不只僅是增設了一門新的課程,而應該是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一場深刻革新。

我們不只把研究性學習看作一門必修課,還應在課內課外各種活動中體驗研究性學習,特別是應在課堂教學中,依照學科特點,鼓勵同學發揮主體作用,多給同學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培養他們積極大膽地思維、想象、提問、猜想的意識和能力,培養他們多方位考慮問題的思維習慣,讓同學養成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主張四個“不”,同學能論述的教師不講解,同學能解決的教師不替代,同學能理解教師不暗示,同學能提問的教師不先問,在優秀教案中我竭力體現這個理念,更多地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能力與應用。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這一堂課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看一些圖片讓學生了解過去的羅布泊和現在的羅布泊的區別,然後讓學生尋找造成羅布泊消逝的原因,其中穿插講一些說明方法的作用。

課後上下來,感覺我的這堂課只停留於文章的表面,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讓學生尋找羅布泊消逝的原因,而這些都是學生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的。而對於文章的精華部分——語言的把握,卻基本沒有提及;對於作者的憂患意識,學生只會說“要保護環境”這樣的套話,卻不能深入去體會作者的這種情感。

所以,在聽了沈老師的建議以後,我又花了一節課再上這節課,讓學生重點去體味作者的憂患意識。第二課時就把重點放在對文章後半部分的品讀上,讓學生通過讀和品去感受作者的憂患意識,學生也受到了震撼,這比一些口號性的話語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