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範文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下冊第23課)是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名作。從詩句內容來看,寫的是晴好天氣下西湖蓮荷的壯美,前兩句議論,後兩句寫景,景在議後,突出景美,展現的是一幅西湖荷塘圖,是一首寫景詩。但如果我們來關注詩的題目,是說楊萬里早晨從淨慈寺出來送別朋友林子方的,分明是寫事的,寫送別友人之事的,是寫事詩,是送別詩啊。其實這種在題目中就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古詩還是比較常見的,都是寫事的,都是表達深情的。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寫回憶之事,抒思鄉之情的;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白居易的'《賦得古草原送別》都是寫送別之事,抒離別之愁的。因此,《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不能單純看作是寫景詩,不能僅僅從感受景色的角度來教學;而應該看作是送別中寫景,是借景抒情,景事交融應該是教學的立足點。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範文

有了以上的認識,我們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由事入景,感悟景色之壯美。

1、讀題,重積累。由於教材編入的上一首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兩首詩題目形式完全相同,學生能理解題目的意思,並知道是送別詩。此時,我們還可以“順手捎帶”,從三方面進行有效積累:①這樣題目的詩你還知道哪些?②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③瞭解楊萬里和林子方嗎?你還知道楊萬里的其他詩嗎?(楊萬里是南宋著名詩人,詩自成一家,因號誠齋,當時被譽爲“誠齋體”;一生作詩兩萬多首,但傳世僅爲一部分,有《誠齋集》。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祕書。)

前兩個積累是理解題目後的古詩分類鞏固積累,同時學生比賽似的發言也激發了學習激情;第三個積累是人物生平的瞭解,屬知識的積累,但主要是激發對楊萬里的敬佩之情,奠定學詩的情感基礎。

2、讀詩,重理解。先教師範讀,使學生整體感受西湖荷蓮景色之壯美,奠定學詩基調;再由學生自讀,理解詩句意思;最後交流,重點理解“畢竟”“無窮碧”“別樣紅”等詞語,從而在此基礎上理解詩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還應通過感情朗讀表現出對詩句的理解,讀出西湖景色的壯美。

3、訓練,重悟景。對古詩所表達的西湖蓮荷壯美景色的感悟,不能僅僅靠朗讀來呈現,還應該運用語言訓練的方式來呈現,體現讀寫結合的理念。一是口語訓練,讓學生加上語氣詞說說詩句意思,表達出詩人的驚喜、讚美。例如學生會說:哎呀!到底是六月的西湖了,景色不與四季同啊!林兄,你看這景色是如此壯美啊——與天際相連的荷葉是無比的青綠,與太陽相映的荷花和往常是不一樣的紅豔。這樣的口語訓練,融入了學生的語氣和情感,使原本枯燥、機械的古詩翻譯賦予了生活情景,富有創造性。二是描寫訓練,讀着這優美的詩句,看着這壯美的畫面,你能用筆描寫出這西湖蓮荷景色嗎?啓發學生從荷葉蓮花的形與色、動與靜、點與面等方面來描寫出蓮荷個體的可愛與畫面整體的壯觀,展示西湖荷蓮壯美景象。

二、由景悟情,體會送別之深情。

如果教學到此爲止,就還停留在寫景詩的認識上,沒有能認識到是送別詩,沒有能體會到送別深情。我們還應該由景入手,從景色中感受送別之情。

例如,我們可以扣住“別樣紅”一詞來組織教學,可以設計這樣的主問題:爲什麼作者會覺得此時的荷花“別樣紅”呢?學生一般會結合詩句中的“六月”“映日荷花”來說出原因,是因爲夏日陽光的映照使荷花不一樣的紅豔。這樣的回答,說明學生還停留在理解景色的思維層面,教師應該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引到情感的層面,教師可以追問:“難道今天的陽光比平時有什麼特別之處,會使荷花別樣紅?究竟是什麼原因纔會使作者感覺此時此刻的荷花別樣紅呢?”學生可能會說到是作者心情愉快的緣由,因爲學生一般都有這樣的生活體會:今天心情好,會覺得什麼都那麼可愛,都那麼美麗。或許是朋友林子方有美好前程了,或高中功名了,或升官赴任了,或回鄉探親了,或做生意發財了……總之他們是幸福之別,是喜悅之別。也可能是作者楊萬里爲人豁達,被眼前壯美之景所感染,沒有象常人那樣將離別當作是離愁,而是以詩來贈予林子方,祝福友人,勉勵朋友。

關於楊萬里當時送別林子方、創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我無法查到,但以上這種以多種假設的口吻,將體會詩情置於更爲寬泛的語境之中,促使了學生多元感悟。這樣的古詩解讀和感悟具有發展性、創造性的,且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