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通用8篇)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通用8篇)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中,我通過情境畫面導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體教學《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時,通過展示層層疊疊的荷葉連綿到天邊,在陽光的照耀下荷花顯得格外嬌豔的影像圖片。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妙之處。

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我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邊讀邊悟,通過反覆地吟讀,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聲情並茂。首先,

指導朗讀詩題時,我讓孩子們找一找“時間、地點、事件”幫助他們讀懂題目的意思。在初讀的過程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順。古詩的語言很凝練,讀起來琅琅上口,富於音樂美。個體的朗讀可以讓他們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頌讀中,在讀中感受古詩中的詩情畫意,在讀中領悟到詩句蘊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讀的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劃出節奏和重點。有些同學朗讀古詩,往往讀得呆板,沒有節奏感,不吸引人。通過範讀、指名讀等方式,鼓勵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富有情感的朗讀,儘量做到聲音高低相宜,抑揚頓挫,聲情並茂,悅耳動聽,努力將自己和聽衆帶入詩的意境之中。最後,朗讀古詩,除了讀出節奏與重音外,還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情來。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篇2

在教授這首詩時,按照常規教學,讓同學們理解了詩面意思後,反覆朗讀。當學完詩文在學後質疑時,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這首詩從題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別詩,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詩卻都是寫西湖美景的,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喜愛與讚美,那麼題目和表面詩文看起來似乎沒有關係,那麼作者又爲什麼這樣成詩呢?面對學生的疑問,我事先沒有充分的考慮,便先肯定了她的這種質疑精神,告訴她等老師回去仔細研究後再給你做以解答。

下課後,我仔細查閱了教師用書,上邊並沒有詳細交代。是呀,小學五年級以前也學過了幾首送別詩,比如:《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無一不在詩文中對題目中的離別含義有所體現,而惟獨《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在表面看來題目和詩文沒什麼關聯,於是我便在網上進行了大量的查閱,其中有一個網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對這首詩有如下詮釋:

淨慈寺外,攜手同遊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飛揚,並行漫步的足跡悠然未失,林陰叢中,驚起的飛鳥尚在盤旋;相交的知己,此時卻在哪裏?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車馬早已遠去。手仍舉着招搖,他還能否看見?他鄉路遠,一別不知又何年。唉!千般萬般不如願,更添離別思念。

獨坐湖邊,不覺生豔陽。微風拂面,滿湖荷葉頻頻變,遠上接天,似思念無垠無邊;朝陽撒金,紅荷金裝別樣豔,曼舞翩翩,恰友情花開勝當年。故友已遠,新人未來,怎知天不從人願?振作起身,精神抖擻,青山依舊在,花開花落情不變。

閒吟:千年古剎,小樹林陰,盛夏鳴蟬閒,蓮葉無窮碧;故人西去,一別千里,憑湖悵離情,荷葉別樣紅。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麼詩文中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與詩題的關聯也不難理解,看似沒有關聯,其實關聯無處不在!正由於今朝的離別,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同。”

我頗贊成水月心的見解,於是便把此說法與學生一同交流,學生認可。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篇3

40分鐘,意猶未盡。

遺憾:兩位同學在黑板上寫了兩首詩,我沒充分應用。我可以這樣利用(生字教學,詩歌詩眼教學,結構教學,對比教學)

問題:紀律不好,有同學上課姿勢過於隨便。

過程反思:

1、總結隨文分步作業情況。3分鐘。學生說“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寫出了景色的靜態美和動態美,其實“接”和“映”只是寫了景色的特點,畫面的重心是“無窮碧”和“別樣紅”。

2、點名背詩。期間紀律不好。(以後配樂背誦要在大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展開)4分鐘。

3、這篇詩歌描繪了一場來去匆匆的雨,這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會帶給蘇東坡什麼感受呢?(爽、舒服、清涼、平靜、豁然開朗)3分鐘。(紀律不好)

4、這首詩歌景物衆多,有哪些?這首詩歌節奏緊促,爲什麼呢?寫一寫,你覺得這首詩寫得妙嗎?詩人想告訴我們什麼?你對這首詩有疑問嗎?18分鐘。

(不會寫的多。因爲提示少。有些同學寫得很有詩意。煙雨濛濛中的西湖。我提示他們相關的詩句,進入情景。給時間給她們,他們會給你驚喜。)

5、在蘇東坡的詩裏,我們領略了雨中西湖的活潑,雨後西湖的澄淨、透徹,那麼大家知道豔陽高照時候的西湖,是怎樣一番景象嗎?(過度要自然。)1分鐘。

6、這首詩歌有哪些疑問?(從而引出學過的送別詩,學生很有才情。讓人驚歎:《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賦得古原草送別》、《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11分鐘。

下節課,比較兩首詩的異同,欣賞關於荷花的詩歌。選擇背誦。還可以用鉛筆在本子上用書法的形式寫出來。可以出示。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篇4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描寫了夏天西湖的美景,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好風光的喜愛讚美之情。

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了對比的方法,在學習第一首古詩的基礎上,我啓發學生找出這兩首詩的異同,學生紛紛仔細比較閱讀,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了:“它們都是寫景的。”“它們都是描寫夏天的景色。”還有學生進行補充,“它們都是描寫西湖。”“它們都是寫六月裏的西湖。”見學生們說些越來越具體了,我也感到非常高興。還有學生說:“兩首詩,第一首描寫的是雨天的西湖,第二首描寫的是晴天的西湖。”接着我說“雨天的西湖在作者蘇軾的筆下是那樣奇特,晴天的西湖在楊萬里眼中又怎樣一翻景象呢?”然後啓發學生逐句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學生體驗、感受、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

在初讀之後,我讓學生先介紹自己所認識瞭解的荷花,給學生頭腦中留下一個大概的印象,然後回味曾經學過的《荷花》一文進行感受,學生對荷花的感知就越來越具體了,最後看圖畫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瞭解詩人寫西湖六月中“畢竟不同”的“風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蓮葉”和“荷花”,寫出了它們一望無際的形態,賦予了它們“無窮碧”和“別樣紅”的色彩,紅綠相映,荷日生輝。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篇5

5月22日,我執教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是部編本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編者的意圖是想讓學生學習它寫景的高妙。這樣,這首詩在解讀的時候就應該按照課標中所要求的“閱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我在教學中也是這樣做的。我在備課時虛心請教於講課出色的於教師,和經驗豐富的仇老師,我的成功離不開仇老師和於老師的耐心指導,以及及時指出的高明建議。

  一、授之以漁,教方法。

我在破題理解古詩題意後,就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讀詩句,想畫面;悟詩情,誦韻味。因爲就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目前已經學習過一些古詩,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老師加以總結,明白地出示給學生,即是對過去學習古詩的總結,又是對本課學習方法的指導。

  二、朗讀教學,特色鮮。

對於詩歌朗讀追求正確、通順、有節奏和韻味,正確和流利自不必說,有節奏和韻味方面,首先讓學生小組討論讀出古詩的停頓,並用左斜線標出,接着讓學生誦讀古詩,後來我大膽範讀、引讀,採用了男女生分句讀等,最後還設計了看圖吟誦古詩,總之朗讀教學特色鮮明。我覺得填空讀也特別好,二年級的孩子特別小,採用各種讀給出理解的支架,既理解了古詩的意境,也練習了朗讀感受能力。對古詩的範讀,既爲學生樹立了讀詩的榜樣,還起到示範作用,把古詩的韻味誦讀出來,纔是學古詩的境界所在。通過一段誦讀視頻,我給予學生一種引導,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誦讀願望。學生隨着視頻中的節奏或抑揚頓挫,或擊掌爲節拍,讀出了詩句的意韻生動,凝練含蓄更讀出了詩句的獨特韻味。也踐行了一上課告訴學生的“誦韻味”的學習古詩的方法。

  三、想象畫面,好體驗。

二年級的學生善於想象,而不同的學生又有着不同的感受能力。我先引導學生先弄懂古詩中的字詞之意,並以課件輔助理解,如,“畢竟”之意爲“到底”,“四時”之意爲“四季”,“接天”之意爲“與藍天相接”,“無窮碧”之意爲“異常碧綠”,“映日”之意爲“在朝陽映照下”,“別樣紅”之意爲“特別紅豔”。接着利用課件分別出示詩句的第一、二行和詩句的第三、四行,引導學生在理解詩句之意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所描寫的畫面,並配以圖片讓學生對畫面具有更直觀的印象。

如果在拓展環節留給學生一問題:“這首送別詩中爲什麼沒有一個送別的字呢?”就更能凸顯送別詩的“妙”了。

總之,我的這一堂課,凝聚了老師們許多的心血,對我耐心地指導,和提出的中肯建議。今後我會再接再厲,不忘初心,積極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篇6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描寫了西湖盛夏的美麗風光,表現了詩人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古詩,我主要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抓住詩眼,挖掘詩的內涵。

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詩歌的詩眼就在“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中的“畢竟”。“畢竟”既把詩歌要寫的特定節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寫“不同”,又突出詩人對眼前景色的由衷讚美,乃至驚歎之情。我抓住這兩字誘導,提挈全篇,重點在引導學生理解“風光不與四時同”,讓學生知道夏季中有三個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時,景色尤美。

  二、引導學生髮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我啓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學生體驗、感受、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賦予古詩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魚之江海中,自有無窮樂趣,而後發現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讀之後,我讓學生先介紹自己所認識瞭解的荷,給學生頭腦中留下一個大概的印象,然後用朗讀錄音回味葉聖陶爺爺的《荷花》,學生對荷花的感知就越來越具體了,最後看圖畫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瞭解詩人寫西湖六月中“畢竟不同”的“風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蓮葉”和“荷花”,寫出了它們一望無際和亭亭直立的形態,賦予了它們“無窮碧”和“別樣紅”的色彩,紅綠相映,荷日生輝,寫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閱讀,培養詩趣,積澱學生的文化底蘊。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勇於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x學生具有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詩前讓閱讀、收集大量與“荷花”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

在學完本首古詩後,我以一帶一進行相關鏈接,引導學生學習李白的有關映日荷花的詩《古風其二十六首》,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

教學本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詩歌內涵的理解,古詩的誦讀指導,我將會在以後的古詩教學中改進。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篇7

執教這節《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時,我遵從了從整體感知到品讀悟情,再到感情誦讀的教學規律。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教學從學生出發,在讀詩題(淨慈寺、林子方)、明題意、明詩意、品詩境、悟詩情等教學環節上都一一落實。上完這節課,我也知道了自己還需改進的地方:

  1、課堂上教學以學生爲主體,及時調整教案,真正做到學定教。

在教學“接天蓮葉無窮碧”這句時,當我提問“蓮葉怎麼就接到天了呢?”學生都說蓮葉很多,這時我反問他們“難道是蓮葉長得很高,一直長到天上去了?”如果此時,我能及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在他們說蓮葉多時順勢引導他們向遠處看,你們看到了什麼?再向遠處看,看到了什麼?學生可能就會頓悟不僅蓮葉多,而且面積廣,給人一碧萬頃的感覺!

  2、課堂上“寫”的落實。

整節課教學下來,學生讀了,誦了,背了,但學生卻沒能拿起筆寫一寫。語文教學要紮實聽說讀寫的訓練,學生書寫習慣的養成,書寫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內化都離不開寫!如果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安排3-5分鐘的時間,學生或寫古詩,或將自己從這首詩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景象動筆寫下來,這樣學生的能力又會有一個新的提升!

  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篇8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通過研讀文本,查閱資料,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結合本課第一首古詩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教學難點:

比較兩首古詩異同,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中,課前讓學生誦讀經典,爲課堂創設古典詩詞的氛圍。一開課我就讓學生回顧第一首古詩,爲後文進行對比埋下伏筆。第二個環節讓學生知詩人,解詩題,明白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第三個環節進行朗讀的第一道關卡,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感。第四、五個環節明詩意、有感情朗讀,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自我展示等方法共同理解古詩詞句意思,進一步更深層次地朗讀,通過朗讀第二道關卡,讀得有感情。到此,本節課的重點基本解決,第六個環節體會詩人情感,解決本課難點。通過師生共同探討,對比兩首古詩異同,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並使學生的朗讀更深入了一步。

課堂上,學生的讀書聲不絕於耳,一層層地深入文本朗讀、感悟,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體會到了詩人對友人的眷戀之情,感受到了我們古典詩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