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說課稿?+教學反思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說課稿?+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說課稿?+教學反思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3課《古詩兩首》中的後一首。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抓住了那滿湖的荷花荷葉作爲寫作對象,前兩句議論,後兩句寫景,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歎熱愛之情。整首詩口語成詩,景色醉人,韻味十足。特別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句,意境廣闊,給人無盡的喜悅和想象。

  二、學情分析

因爲學生在課外閱讀和積累中已經背誦過大量的古詩,課文中出現的古詩學生早就能背誦了,而且學過了葉聖陶的《荷花》這一課,對描寫荷花的這句詩應該比較熟悉了。五年級學生了,他們能夠也有了一定的學習力了,能夠把詩句的意思大概地連起來表述。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結合畫面,理解詩句的意思,品味重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3.理解詩歌內容,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爲了落實課堂目標,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落實在①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②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

  四、設計意圖

根據學程導航堂教學六大基本模塊,即“目標導向、任務驅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導學、檢測反思”等課堂基本環節。在教學中需要重點突出自學、展示、小組合作環節,因此,我把課堂設計

1、設計清單,自主預習

預習是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展示,而且也是高效課堂的保證。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如何整理學生對古詩的先期經驗,明確本次課堂教學的目標和方向,爲學生設計一份預習清單顯得尤爲重要。所以我在佈置學生預習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請寫出描寫大自然美景的古詩(可按春夏秋冬的順序)。2、瞭解作者楊萬里,(從其人、其作品、其風格方面)。3、能通過各種途徑解決“畢竟”、“四時”、“接天”、“無窮碧”、“別樣紅”等詞,爲了考慮到不同程度的同學,我還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自己選一個不理解的詞查出來。4、讓學生想一想詩句的意思。這些設計任務明確,大部分同學都能順利完成。

2、背詩導入,揭題探究

五年級的學生會背的詩歌很多,從學生的原來基礎入手,導入新課,既能給孩子一個展示的平臺,也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從相同類別的詩歌入手,這樣學生自然能在引子的帶領下受到感染和薰陶。

3、初讀古詩,把握韻律

即使學生能背誦,那也是一時的強記而已,所以初讀古詩的環節也要做實。由於本詩的課題也較長,涵蓋的信息較多,學生的正確朗讀也是理解課題的基礎,而課題中的“曉”字,也是學生該重點掌握的。

本首詩在節奏方面不是太難,因此就簡化成讓學生根據老師給的句中停頓來讀出古詩的節奏,這樣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向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能體會到古詩的節奏美。讓每一個學生反覆地讀幾遍,在指名讀和相互評價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怎樣讀纔是準確的.。

4、再讀古詩,理解意思

經過前期的積累和預習,理解詩歌的意思環節就簡單多了。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通過對“畢竟”、“無窮碧”、“別樣紅”這些詞語的追問,讓學生明白解詞的方法,在理解詩意時,教師預設好哪些重點詞語是必須明確和牢記的,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對比,明白在解意時要力求字字到位,語句通順。

5、再讀古詩,進入詩境。

本首詩所描寫的情境優美,古詩中存在的留白內容,能訓練學生的想象、寫話的語文基本能力。爲了突出這一點,我讓學生欣賞圖片,回憶好詞,這樣爲學生的寫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能夠顧及時一部分寫話能力較差的同學,同學讓學生小組交流,取長補短。在此基礎上讓寫得好的同學展示,學習他們寫作的方法,這樣,讓學生也頗有收穫,有法可依。

6、品評賞析,領悟中心

文章絕非無情物,古詩更是如此。在學生深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詩歌的中心就能夠浮出水面,同時引領學生在古詩的題目上找到“送”和內容上表現“美”這樣進行辨析,讓學生通地自主思考不斷地深化中心,真正扣擊到學生的心靈中去。

7、檢測反思,總結方法

“授人於魚,不如授人漁”方法比學習的內容更有效,因此最後這個環節似乎是課堂教學必要總結。其實,這個環節也是古詩教學的一種延伸和拓展,能更充分體現本堂課教學的價值,我想“知作者”、“解詩意”、“入詩境”、“品詩情”這樣的方法學生在學生腦海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作業設計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也是學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徑。爲了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得到綜合訓練,我設計了.完成《一課一練》中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相關的內容。2.背誦《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用自己的話說說它描述的景象。這樣的基礎題,同時還設計了積累一些描寫荷花、蓮葉的詩句這樣照顧了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也注重了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最後針對層次較高的同學,我設計找一些送別詩,研究一下送別詩的特點,(比如結構,所寫的內容或者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寫一篇《關於送別詩的比較研究》;我想這樣能夠照顧到不同方面的學生需求。

在本堂課的設計中,我試着按學程導航的模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爲主;教師引導指點爲輔,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提高。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別詩,從題目中可以解讀出,它的中心詞是“送”可是,看破這二十八個字,卻難以找到一點送別時的氣息。詩人楊萬里早上從淨慈寺出來送別朋友林子方,看到西湖美景時的感嘆:畢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這兒四季的風光就是不一樣。滿湖蓮葉一望無際,一直鋪到水到相接的遠方,呈現出無窮的碧綠。在朝陽的輝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紅豔。這樣美麗的西湖美景卻沒有一點留戀之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課前也瀏覽了網友的一些相關的帖子,有的說是寫景是爲了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依戀之情,有的說是楊萬里這是話中有話,明擺着是暗中教林子方平步青去之術,只可惜林子方不喑其道……真是衆說紛紜,究竟應該把哪種解讀,思前想後,我覺得還是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由想象,自由發揮。

在教授這首詩時,依照常規教學,從詩題入手,先解讀詩題,找出題目的中心詞“送”,確定它是一首送別詩,由送別開始回憶、複習曾經學過的送別詩學生回憶了所學過的一些送別詩如《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接着再讓同學設疑,眼明手快的同學就提出問題:老師,既然是一首送別詩,爲什麼它和我們剛纔背誦的一些不同呢,從中找不到一點送別的場景和情感?我沒有馬上順着她的思路展開,而是先肯定她的提問,鼓勵同學好好學學這首詩,理解了字詞,理解了詩意,品出詩情了,再來考慮剛纔提出的問題。

古詩“言盡而意無窮”,所以我千方百計創設情境,營造氛圍,使學生跨越千年時空,傾聽文字的脈搏,觸摸作者的情思。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大量時間給學生進行有層次性的閱讀體驗來體會古詩的內涵美、意境美和音樂美。我有的放矢地從朗讀的重音、停頓、語調、速度等幾方面來考慮朗讀的層次,課堂上進行了多層次的練習朗讀,學生經歷了由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味、讀出畫面的過程。特別是男女生合作輪讀本詩的環節,男生以其特有的渾厚些的嗓音,讀出了“接天蓮葉無窮碧”,讀出了蓮葉之無窮無盡;女生以其清秀特立的嗓音,朗讀讀出了“映日荷花別樣紅”,讀出了荷花之別樣的柔美。我想,琅琅書聲莫過於此,師生會心的微笑。在朗讀吟誦中,使聽者感染到聲聲入耳、心心相印,使讀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領神會。在朗讀中,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變成了語言性的“音樂”,學生聆聽着自己朗讀的聲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語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鍛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學生成了“詞的音樂家”。增強了學生對古詩的美學感染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教學最後,我把剛纔同學提問拎了出來,既然是送別詩,爲什麼找不到送別的氣息呢?

理解了詩意,同學開始議論開來:

生一:我想詩人一定是想讓林子方再看看這西湖美景,“接天蓮葉”、“映日荷花”,多美啊,希望他不要忘了這西湖邊的美景,更不要忘了西湖邊有他的老朋友,記得常來觀景敘舊。

生二:我覺得是借景抒情,借西湖邊的美景,來表達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情感同樣美好。

生三:我也覺得是借景抒情,西湖邊的荷葉多美啊,映日荷花,別樣紅,接天蓮葉,無窮一碧,好花還得綠葉配,沒有綠葉,花就顯得孤單,沒有花,光有葉也顯得單調,詩人與友人的關係就像花和葉的關係,相互是相互依戀,相互陪襯。

……

看着同學侃侃而談,我也發表了自身的觀點:荷花和蓮葉他們想到映襯才體現出了沒有,眼前的荷花是美麗了,“無窮碧”以外的荷花也是美麗的,因爲有荷葉在映襯,詩人與友人的關係,就似這蓮葉與荷花,無論是眼前還是以後,都是美好的,不會因爲距離的改變而疏談,正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一堂課最後以同學的解疑而結束,雖然我們的答案可能會有所牽強,但課堂成了思想迸發的場所,,思維得到啓迪與鍛鍊,不但被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還更深的體會到了詩人對友人的眷戀之情,感受到了古典詩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