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後反思3篇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後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後反思【1】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後反思3篇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通過研讀文本,查閱資料,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結合本課第一首古詩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理解意思。

教學難點:比較兩首古詩異同,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中,課前讓學生誦讀經典,爲課堂創設古典詩詞的氛圍。一開課我就讓學生回顧第一首古詩,爲後文進行對比埋下伏筆。第二個環節讓學生知詩人,解詩題,明白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第三個環節進行朗讀的第一道關卡,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感。第四、五個環節明詩意、有感情朗讀,通過學生自學、小組交流、自我展示等方法共同理解古詩詞句意思,進一步更深層次地朗讀,通過朗讀第二道關卡,讀得有感情。到此,本節課的重點基本解決,第六個環節體會詩人情感,解決本課難點。通過師生共同探討,對比兩首古詩異同,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並使學生的朗讀更深入了一步。

課堂上,學生的讀書聲不絕於耳,一層層地深入文本朗讀、感悟,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體會到了詩人對友人的眷戀之情,感受到了我們古典詩詞的魅力。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後反思【2】

這首詩很奇怪,它是一首送別詩,從題目中可以解讀出,它的.中心詞是“送”可是,看破這二十八個字,卻難以找到一點送別時的氣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課前也瀏覽了網友的一些相關的帖子,有的說是寫景是爲了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依戀之情,有的更離奇,說是楊萬里這是話中有話,明擺着是暗中教林子方平步青去之術,只可惜林子方不喑其道……真是衆說紛紜,究竟應該把哪種解讀,帶給學生,思前想後,我覺得還是應該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來玩味一番。既然是因課文而得來的問題,還是讓學生到課文裏去找吧?

在教授這首詩時,按照常規教學,從詩題入手,先解讀詩題,找出題目的中心詞“送”,確定它是一首送別詩,由送別開始回憶、複習曾經學過的送別詩,學生盡數了所學過的所有送別詩如《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接着再讓學生設疑,眼明手快的同學就提出問題:老師,既然是一首送別詩,爲什麼它和我們剛纔背誦的一些不同呢,從中找不到一點送別的場景和情感?我沒有馬上順着她的思路展開,而是先肯定她的提問,鼓勵學生好好學學這首詩,理解了字詞,理解了詩意,品出詩情了,再來思考剛纔提出的問題。

教學最後,我把剛纔學生提問拎了出來,既然是送別詩,爲什麼找不到送別的氣息呢?

理解了詩意,學生開始議論開來:

生一:我想詩人一定是想讓林子方再看看這西湖美景,“接天蓮葉”、“映日荷花”,多美啊,希望他不要忘了這西湖邊的美景,更不要忘了西湖邊有他的老朋友,記得常來觀景敘舊。

生二:我覺得是借景抒情,借西湖邊的美景,來表達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情感同樣美好。

生三:我也覺得是借景抒情,西湖邊的荷葉多美啊,映日荷花,別樣紅,接天蓮葉,無窮一碧,好花還得綠葉配,沒有綠葉,花就顯得孤單,沒有花,光有葉也顯得單調,詩人與友人的關係就像花和葉的關係,彼此是相互依戀,相互陪襯。

……

看着學生侃侃而談,我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荷花和蓮葉他們想到映襯才體現出了沒有,眼前的荷花是美麗了,“無窮碧”以外的荷花也是美麗的,因爲有荷葉在映襯,詩人與友人的關係,就似這蓮葉與荷花,無論是眼前還是以後,都是美好的,不會因爲距離的改變而疏談,正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一堂課最後以同學的解疑而結束,雖然我們的答案可能會有所牽強,但課堂本生就是一個思想的迸發的場所,沒有好與不好,只有想與不想,只要學生投入地思考了,思維得到啓迪與鍛鍊,也就完成了這堂課的任務。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後反思【3】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描寫了西湖盛夏的美麗風光,表現了詩人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古詩,我主要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抓住詩眼,挖掘詩的內涵。

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詩歌的詩眼就在“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中的“畢竟”。“畢竟”既把詩歌要寫的特定節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寫“不同”,又突出詩人對眼前景色的由衷讚美,乃至驚歎之情。我抓住這兩字誘導,提挈全篇,重點在引導學生理解“風光不與四時同”,讓學生知道夏季中有三個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時,景色尤美。

二、引導學生髮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我啓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學生體驗、感受、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賦予古詩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魚之江海中,自有無窮樂趣,而後發現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讀之後,我讓學生先介紹自己所認識瞭解的荷,給學生頭腦中留下一個大概的印象,然後用朗讀錄音回味葉聖陶爺爺的《荷花》,學生對荷花的感知就越來越具體了,最後看圖畫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瞭解詩人寫西湖六月中“畢竟不同”的“風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蓮葉”和“荷花”,寫出了它們一望無際和亭亭直立的形態,賦予了它們“無窮碧”和“別樣紅”的色彩,紅綠相映,荷日生輝,寫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閱讀,培養詩趣,積澱學生的文化底蘊。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勇於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學生具有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詩前讓閱讀、收集大量與“荷花”有關的資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這一次次的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領悟理解力才能漸漸地厚重起來。〕

在學完本首古詩後,我以一帶一進行相關鏈接,引導學生學習李白的有關映日荷花的詩《古風其二十六首》,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

教學本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詩歌內涵的理解,古詩的誦讀指導,我將會在以後的古詩教學中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