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彙總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5K 次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之一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彙總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但因爲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並以此作爲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麼?②對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閱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劉澤傑談對課文最後一句“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爲這是作者的自嘲;蔡麗玲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繫到中外一些科學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我想要的應該是精彩紛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之二

《童年的發現》系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一篇閱讀課文。參加學校舉行的教學大練兵活動我選中它,一是內容簡單,二是沒有誰以此講過公開課,備課時可以不受任何思維定勢的影響,曾爲這個初衷竊喜過。

眼看講課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我曾寫下最初的教學思路,感覺沒新意,再寫,有些細節仍不滿意,直到第三次修改完畢才長出一口氣。

講課那天,課前仍一遍一遍準備着,自我感覺,萬無一失。可真到了課堂上,前二十分鐘學習作者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按計劃如期實施。學習最後一部分時承接上文:作者以其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僅發現了問題,而且還想辦法解決了問題。請大家默讀文章14——19自然段,看自己會發現些什麼?可以是一些問題,可以是讀書的收穫。學生讀、劃、寫,一會兒便有小手紛紛舉起。第一個同學就抓住了重點,提出了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解決的問題——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在此本該對此問題肯定後,讓大家劃下這句話,暫且記住繼續提問或談發現,最後再讓大家像作者那樣自主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後全班交流。可我不知哪根神經出了問題,情急之下既沒給學生充分談發現的機會,又沒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直接讓同學們交流課外蒐集的與此相關的資料理解這句話的普遍意義,直到下一個問題的提出才意識到這一嚴重的失誤,爲時以晚。

由於我的失誤使文章後一部分的學習完全背離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原則,出現了本末倒置,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痛定思痛,造成這種失誤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備課時沒把文本爛熟於心,沒把教案爛熟於心,致使虎頭蛇尾,當牢記沉痛教訓。在此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之三

《童年的發現》一課的教學,我還是試着用一節課完成的,我運用一線串珠的方法,以“發現”爲線索,引導的着眼點是放在發現的過程上,着重抓的句子是1. “我在9歲的時候就發現了達爾文有關胚胎髮育的規律,這完全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2.“老師誤解了我的笑聲,以爲我是的笑不壞好意。”3.“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的發明與發現,都不是那麼順利的”。我主抓這三個句子,一是句子的意思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貫穿了全文的意思,體現了“發現”的起因,經過和特別是第三句,既說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也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說,世界上的大科學家尚且如此,“我”的發展被轟出教室又算得了什麼呢?句子的理解和方法上的融合貫通,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一節課下來,也有不到之處,比如課堂上給學生讀的時間不充裕,總在走過程,爲了完成任務而上課,語文課中的語文味不濃。學生的參與面不大。總而言之,一節課想面面俱到確實有難度,這就得看老師的側重點與處理的角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