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1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

一、抓思路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

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啓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爲“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訓練,以讀爲本,聽、說、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抓關鍵詞句即“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來歸納白楊的特點。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2

教學《白楊》一文時,我根據課文內容確定了以“借物喻人”的寫法爲主,讀懂了句中含着的意思爲重點分解教學目標。設計了“創設情境──自主質疑──合作探究──延伸拓展”的教學思路。

在目標整合問題上,我確定了三重目標:首先是以文章開頭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知道白楊樹生命力頑強、適應性強的特點,讓學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和願望。接着借爸爸的話轉入到父親“託物言志”的教學上來,通過“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裏生根、發芽、長出茁壯的枝幹。”這一句話讓學生明白爸爸是在借白楊樹來表達自己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美好心願。並能理解白楊樹指的是像爸爸那樣爲邊疆無私奉獻的建設者。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把整篇文章的主要目標和重點目標都予以實現。既讓學生明白作者借物喻人的學作手法,又學會了體會向句中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最後以課文結尾中大白楊和小白楊的關係,聯繫借物喻人的寫法,啓發學生自己體會孩子 們將會怎樣?給學生留下了自主發揮的空間。

通過整合目標的迎領指導,分解目標的具體步驟,整堂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重點也較爲突出。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3

這篇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爲了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第一: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第二:我抓課文中的聯繫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我本課的教學定位、定向於此。上完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有“五點”收穫,“四點”思考。

一、加強了兩個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我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語言文字訓練意識,如,朗讀指導貫穿於整篇課文中,強調“邊讀邊思”與“讀中理解”,使學生讀得充分,讀得有層次。在讀的形式上,有自由讀、個別讀、範讀、齊讀、師生合作讀、聽讀、背誦等。同時,我以學生爲本,力求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意識,如,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邊讀邊總結讀書方法。

1、讀書時抓重點詞句品味,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讀書時聯繫上下文抓重點句理解,能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3、讀書時抓重點段反覆思考閱讀,就能體會感情,從內容中領悟中心。這就提示了基本的讀中理解詞、句、段、篇的方法。不僅體現了以讀爲本,也體現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全面訓練。

二、注重教師評價,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我隨時注意用豐富的語言評價學生,在評價中鼓勵學生建立自信心,營造課堂氣氛,調動學生情感,向學生教授學習方法。從師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師是尊重學生的。如這樣的語言:“我有一個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請教在座的小老師一個問題?”……這充分表現了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能處處讓學生嘗試有所收穫的喜悅。

三、抓聯繫,挖掘內涵,深入理解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上接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爲一體,文和理達到完美統一。

四、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我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最後一自然段時,提出置疑:爸爸爲什麼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爲什麼浮起了一絲微笑?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反顧全文的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着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引導學生探求“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並用電教媒體介紹邊疆建設者當年墾荒的場面,使學生從形象的直觀中領悟到“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繫。同時,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鮮明的對比,更富現實教育意義。電教媒體切實爲教學服務,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節課,我牢牢抓住核心問題,輻射全篇,牽一髮而動全身,體現了整體性原則。但在學習白楊特點時,我卻忽略了,沒有從整體入手,而是直接從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讓學生分別瞭解白楊樹的三個特點,回到整體爸爸介紹白楊的一段話,體會白楊的直、生命力強、堅強的特點。

2、在後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學中,自我感覺教師與文本、與學生的對話不夠充分,今後在備課時要進行多種情況的預設。

3、在播放建設者建設邊疆的畫面時,我如果能配合畫面插入一段教師的激情導語,相信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更能產生情感的共鳴。

4、怎樣把培養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是我永遠的思考。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4

《白楊》一課在表達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作者通過文中父親對白楊樹的介紹表明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成爲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述裏沒有直接歌頌那些無私的建設...

《白楊》一課在表達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作者通過文中父親對白楊樹的介紹表明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成爲邊疆建設者的心願。在作者的描述裏沒有直接歌頌那些無私的建設者,而是將戈壁高大挺秀的白楊與紮根邊疆的建設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就在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的品質,體會作者的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

爲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課前我佈置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有所瞭解。課上,我從課文中孩子們的童真對話引入,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再通過父親表情的變化引發學生質疑、討論、彙報,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同伴商討……總結出白楊的生長特點。並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白楊,讚美白楊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成長,能頂住任何自然災害,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讚美來歌頌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怎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屈、盡職盡責。最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自由讀,齊讀,表演讀,充分體驗感悟。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通過朗讀學生知道爸爸、媽媽在新疆工作,而當時的社會情形與工作環境如何學生比較陌生,畢竟那個時代距離學生較遠,這樣就造成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對邊疆建設者無怨無悔、奉獻一切的精神的體會會遇到障礙。爲此,我在課前蒐集有關白楊樹、西部建設的相關資料,與學生一起交流、學習,在頭腦中形成認識。再加上對如今西部的介紹,學生達到對建設者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父親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的理解,我沒有直接提問學生這句話的含義,而是巧妙地聯繫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讓學生思考: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麼,他會想些什麼?學生在思索的同時,也喚起了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爲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打下基礎。這樣,通過聯繫上下文,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5

我在教學《白楊》這課時,首先確立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爸爸說的話),感受新疆建設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爲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做到在教學語言上花力氣,在體會感情上下工夫,首先讓學生畫出自己認爲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並反覆研讀,然後小組和全班交流。課前我不僅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瞭解,還自己查閱資料、圖片,製作成課件,爲無法查閱資料的同學服務。課堂上,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談談自己對白楊的瞭解。學生很快找到了白楊外在的特點:直、生命力強,我順勢引出“爸爸”的話,並且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學生慢慢地從中感悟到了白楊樹“無私奉獻、盡職盡責、堅強執着……”的內在精神,體會數得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爲一的。在這基礎上,提問“爸爸的這番話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學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說“不是的”。學習“他們只知道…幾天汽車”時,我又採用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白兄妹倆 “不知道”什麼。對於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後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在沉思什麼?他的嘴角爲什麼又浮起一絲微笑?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託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課堂中,如果能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求知慾就會高漲,學得很投入。那教學豈不成了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白楊》教學反思6

《白楊》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鍊,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來讚美在新疆紮根落戶的建設者,熱情歌頌他們不但把自己奉獻給新疆,還爲邊疆培育下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心,進而學習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

學生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習過一些寫景狀物文章和寫人記事性文章,能過通過抓住景物描寫領悟景物特點,通過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描寫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對於本文“借物喻人”的寫法,學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還沒有相應的概念和學習方法。此外,這篇課文歌頌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對於當今生活無憂無慮的學生來說,距離較遠,學生對“爸爸媽媽”爲什麼自願紮根新疆,建設新疆可能會留有疑問,也就很難對“建設者”產生讚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語文教學的“彼時彼地彼人”,所以我帶領學生把當時的背景做了補充。

縱觀本教學設計並結合實際操作,細細反思,發現在實際操作的預設上還有些需要彌補。首先,我在本教學設計中力求做到,切實的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掌握、能力培養、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但實際的細節設計中,我卻沒有反應出具體的引導和操作方法。我想針對此問題,我還應在立足於關注學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預設出一些形成性評價的語言,其實評價本身也是一種教學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甚至會產生飛躍。利用形成性評價語言,師生就文本學習進行和諧而平等的對話,教師順學而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領悟,獲得新的學習經驗,最終達到更高的教學目標。此外,在讓學生自主結合資料理解15自然段,進而處理“爸爸的心”這一部分時,我的考慮還不夠細緻。《白楊》這一課的寫作時代離學生很遙遠,其背景資料也很多很複雜,而就文本自身而言又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它是作家對當時社會乃至國家的一種摯誠關注。對於這樣的一篇文本,學生在收集整理資料就很難,要準確地運用其幫助深入理解對文本就更難,那麼,教師在預設中就應事先根據學生情況,預測到學生收集運用資料解讀文本的程度,在此基礎上由教師預設一些問題或給予一些資料的補充,讓他們的探索之船在教師不着痕跡的保駕護航中,駛向勝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後的教學設計中我還需要時時地提醒自己,以爲每一個學生搭建與文本對話的橋樑爲己任,精心預設,上下求索,努力締造生動和諧、平等對話的優質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