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3篇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篇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以前上高中時最討厭學習文言文,瑣碎的知識點,枯燥的翻譯,每當學習古文總是昏昏欲睡。在講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很擔心,害怕我的學生像我一樣牴觸文言文的學習,害怕我的課堂沉悶枯燥,讓他們提不起精神……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3篇

第一節課上過感覺學生興趣還挺高的,因爲沒有涉及到課文的講解,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們爲什麼學習文言文?綱舉目張,知道古文的重要性了,會從思想上重視學習。在講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時告訴同學千萬不要把“穀梁傳”記成“母羊傳”,同學們鬨堂大笑,這一笑一下就記牢了!問他們“四書”“五經”時,因爲他們能回答出來,感覺自己知道的東西很多,積極性非常高。

學生都喜歡在老師面前表現自己,愛“顯擺”,這也是學生的可愛之處,我們做學生時不是一樣熱衷於在老師面前班門弄斧嗎?老師的贊同是學生積極學習的最大動力。

在接下來分析課文時,爲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讓他們分角色朗誦課文,讀出人物情感,看哪一組讀的好。有了競爭,就有動力,同學們朗誦的非常棒。

字詞,句式,語法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難點。爲了既能掌握知識,又不至於枯燥乏味,我讓學生找重點字詞,其他學生補充,然後翻譯。每天作業就是句句對應翻譯課文,強調字字落實,直譯爲主。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第二天上課時,讓同學到黑板上翻譯重點句子,按着高考翻譯標準改分,學生們可以直觀的感受到翻譯需嚴謹,如何翻譯。通過這樣的規範訓練,學生們對古文翻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反思:在講課過程中,特別是字詞、句式、翻譯這一塊,有時課堂還是沉悶,苦惱啊!我還是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完美的駕於課堂,有時感覺課堂氣氛沉悶了,採取的措施還是不得力,這也是我最最最需要努力學習的地方。在學習文言文時,如何既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又不枯燥乏味,一直困擾着我,雖然這次進行了一些嘗試,但這篇文章比較短,在學習篇幅較長的文言文時,這種方法還適用嗎?如何調動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接下來的《荊軻刺秦王》和《鴻門宴》都是比較長的文言文,我該如何把握呢?故事性比較強的段落,讓學生分角色讀好呢,還是改編成課本劇好呢?改編的話時間夠嗎?字詞、句式、翻譯怎麼能讓學生不費力,並且非常有興趣的積極主動的學呢?把重點句子寫黑板上,然後找學生翻譯還是要有的。一切都建立在瞭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不瞭解,怎麼讀?怎麼演?會把握不到位的,還是就讓他們讀,讓他們演,然後與課文比照,讓學生找出和課文有出入的地方,這樣比較好。

  篇二:《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作爲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學,這對於學生而言是有學習難度的,主要是因爲學生的初中語文在教學上沒有對語文語法進行落實,學生基礎相對薄弱,這使得我們高中的語文教學顯得很被動,不利於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縱深開展。同時,作爲新教師缺少初中的教學準備,很難做到把初高中的教學有效的聯繫起來,這樣在教學中就需要注意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此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力求做到知識點的不遺漏及知識點的銜接。

爲了更加細緻的分析自己的教學環節和內容,下面,我簡要的列出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如下:

1、首先進入文本,讓學生分成男生、女生兩大組進行朗讀,並進行對比、點評。從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課的特色少不了朗讀,這是在我的教學設計中要突出的一個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尤其是文言文的學習,也需要重視語文的語感培養,同時在閱讀中提煉出文章的內容,鍛鍊口語表達能力。

2、《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中,我抓住一個線索——就是:退!主要分爲四個步驟,即①爲什麼要退? ②誰去退? ③怎麼退? ④退的結果如何?從這個角度走進文本,進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分析等等。

3、在課文進行到最核心內容,即燭之武怎麼退秦師這一部分時,又要求學生繼續朗讀課文,並且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相應的語氣,節奏,感情基調等方面的提示信息,請同學們根據提示進行朗讀訓練。

4、本課教學設計中的重點就是討論燭之武能夠說退秦師所運用的遊說藝術。深入分析燭之武說服秦君的三點理由,注意引導學生思考,能夠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題,並且理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這種謀略的存在的出發點和原因等等。可以適當的擴展,目的是引導學生從中能夠有自己的思考。

5、最後講到晉文公被迫退兵,分析其退兵的最根本原因,從中歸納總結主旨,引導學生把握敘事結構。進而從課文學習中得到些體會,如寫作中,或者口語表達中能夠學以致用。

到這裏,這是在彙報課設計中所希望展示的所有教學內容。從中可以發現的問題如下:

1、教學在備課過程中應始終圍繞着三維目標的實現,不僅要備教案,備教材,更主要的就是備學生。所以教師應明確教學目的而實施教學計劃,儘管這是一堂教學彙報課,但是卻不應該因此打亂學生學習和接受的習慣,教學過程中切忌過急、過快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爲主,和忽略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即我在本節課授課中應以學生爲主體,而不是作爲我的展示爲主,忽略了對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滲透,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文言文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和困惑。

改進計劃:在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之前,重點的是梳理課文中出現的文言文基礎知識點的講解,並且重視總結歸納,給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鏈接,同時適當的補充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給學生打好文言文學習的基礎。

2、在本課的設計中,圍繞一個“退”的線索開展教學,雖然看上去目標非常的突出,教學思路很清晰,但是我卻忽略了教學中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在課堂教學中過於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略了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以字詞爲主,以講解文言知識爲核心,進而擴展文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理解。所以,我的設計中課堂結構分配不盡合理,應該把教學中關於“退”的幾個不重要的問題一筆帶過,因爲不是重點,也不是考點,甚至可以跳過不講,不佔用學生寶貴的課堂時間。進而把文言知識點串聯在課文教學的設計中,併力求當堂消化。同時,在課堂設置中應以教學目標爲基礎,“一課一得”便是收穫,不求多、不求泛、而求透徹,應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特色,一堂課應以基礎的文言知識教授爲主體。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教學,而不應喧賓奪主,把語文課變成歷史課。

改進建議:在我今後的文言文教學中,要以學生爲本位,優化課堂結構,細化每一個步驟。在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上要做到突出重難點,這部分要多花時間講解,並且注重學生的吸收和理解。而相對不重要的知識點,教學中應簡要的概括和總結,進行一下梳理,要求學生識記即可,不要在這部分的教學內容花費太多時間,導致課堂教學低效率。

3、我在課堂教學中,低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設置了太多的小問題,使得課堂環節重點不明晰。有些問題實質是無效的提問,並且問的太細小就顯得零碎,沒有整體感。

改進步驟:今後在備課中要注意多設置大問題,並且組織好自己的過渡語言,使得上一個問題和下一問題間能夠環環相扣,步步逼近。如:通過改變課堂設置的角度,在文章的核心部分“如何退”這一問題上,可以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說,多思考,適當的給予補充。切忌以自我思想爲導向引導學生說出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不要太多的分析“策略”問題,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4、要注重實現傳統課堂與有多種課程資源整合的課堂間有效的結合,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資源是很好一個輔助教學的手段,但不是主體,並且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要求,要明確並不是什麼課都適用,所以教學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運用的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一問題中,我曾經接觸過中學語文教學名師程翔,他的觀點就是在某些情感類的文章教學中,有時候反而是傳統課堂的教學效果更理想,不希望用外在的教學資源肢解了對課文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破壞了教學情境和氣氛。而對於類似說明文一類文章的教學時,因爲學生缺少直觀的形象認識,缺少體驗和感悟等,可以藉助多種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感官,進而更好的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教學效果。那麼,經過評課後,我也在思考,到底文言文的教學是應更適合哪一類的課堂?我也學習老教師的經驗,學習同事的教學方法,並且在後面的文言文教學中實踐探索,我認爲如果能夠較好的設計一個多媒體課件,在文言文教學中效果比傳統課堂,即以教師主導走進文本的效果更好。當然,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總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過早下結論。

好處是:一、在多媒體等資源的輔助下,可以有利於教師展示已經梳理出來的知識點,給學生直觀的展示,更容易把握重難點。二、在課堂中合理的運用,可以使課堂不那麼沉悶,讓學生多種感官受到刺激,保持注意力,激發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三、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學思路,從而促使目標的實現等等。

要注意的是:一、課件上展示的是教師的教學思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經過學生的談論後,教師最後給予糾正和指導。所以,課件上不要展示出標準答案。二、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運用能力,課件怎麼樣才能更有效的輔助教學?是漂亮?是色彩、花樣多變?是字體複雜?……所以,教師要加強自己媒體資源運用的技術,才能設計出爲課堂服務的好的教學資源。

5、還有一些就是語速的把握,教態的自然,板書的設計等問題也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規範化,把功夫用在平時,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夯實自己的教學基本功,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成長起來。

最大的感悟是: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彙報,深感肩上的擔子重了,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要想幹好這份工作,除了熱愛還遠遠不夠,更要學會專研。所以,作爲新教師本身缺乏經驗,有諸多的不足,那麼在今後的工作中更應該努力加強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業務水平。把這份職業變成事業,變成興趣,變成自己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放下繁雜的思想包袱,靜下心好好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篇三:《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如燙手的山芋,摸涅不得。因爲在文言文中承載着比較多的內容,有語言文字,也有人文的,要想在一堂課內很好的完成這些任務比較困難,而且有兩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是教師習慣於越“文”講“言”,強調各種古漢語語法規律,以爲總結種種規律便能多快好省的學好文言文,忽視了對教學內容的審美觀照;二是學生誦讀感悟文本的時間被教師疏解文言字詞句所擠佔了。由於課堂教學“文”與“言”不能兼顧,以致教學效果嚴重削弱,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極爲不利。

鑑於上述情況,如何實施文言文教學呢?我認爲文言文教學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顧。首先要注重文言文語言教學,着力於必要的文字梳解、語言品味,走出了“重文輕言”的誤區;其次要促進學生積澱民族優秀文化,要探究語言文字中的文化信息,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文化因素並實現教學實施中的文化傳遞,走出“有言無文”的誤區;最後要重視反覆誦讀,模仿練讀,想象品讀,實現 “文”“言”融合”。我認爲張必錕先生提出的“一個轉變”和“一個轉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個轉變”是課堂教學要從教師講解爲主轉變爲以學生練習誦讀爲主;“一個轉移”是把立足點從講翻譯、談語法轉移到指導學生誦讀上來。通過誦讀以“文”引言,以言帶文,實現“文”“言”兩個要素的交融合一。

當課堂進入品味燭之武最精彩的勸辭環節時,教室裏的空氣凝滯了。在試講的幾節課中都在這時出現問題。這是爲什麼呢?我曾經有過很多改變的策略:小組合作交流、標註關鍵詞,教師引導示範批註但這些做法基本是徒勞。在朗讀中品味勸辭的魅力,因聲求氣是這一課要教的重點。品味不是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呀,我居然沒有明白編者把這篇文章放在此處的意圖,連教的內容都有問題,還談什麼課堂效率呢?“因聲求氣”“以讀帶言”,朗讀纔是實現文言交融的最佳途徑,如此精彩的勸辭脫離了朗讀,理性的品析顯得多麼的枯燥乏味呀!

師傅以她豐富的教學經驗指出文言文的處理要做到“文與言的相融相生,文與言的並舉”可以用“以文率言”“以言悟文”“因氣求聲”“以讀帶文”四種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