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印象會澤散文

印象會澤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要迷上一座城市,或許是因爲一些人一片風景,或者一個故事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而我對會澤的癡迷,卻是因爲在這座古城裏分明流動着的一種古韻和節拍,那是悠悠的歷史變遷和歲月悄無聲息的流逝,所孕育的能滋養人生的一種情懷。

印象會澤散文

去會澤,第一次,應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那時,和幾個朋友,在會澤創辦一份《苦竹》雜誌。忙着一些籌建的事宜,趁着閒暇,就在會澤古城的街上逛來逛去,看到一片風景,就生了一份癡迷。因了這樣的一份癡情,記住了會澤。影像中,會澤就是滄桑中踏磨得光溜凹凸的一條路的風雨,一座山的生機,一條河的盪漾,一座寺的神祕。

假使在一座城市,有一條古樸的石板路,那這座城市,必會有一段滄桑的歷程,也必會有一段沉鬱厚重的氣息。在會澤古城,就有着一條這樣的石板路,在落日的照耀下,長長地長着一些濃郁的韻味。假使一座城市,有一座山,長了蒼松翠柏,藤纏如龍,肯定能滋生一片憐愛的情義。而這座山,在會澤,人們管它叫金鐘山。人在山中,鳥語蟬鳴,曲徑通幽,金鐘滴翠,頓覺這是會澤人的福分。會澤的河,印象最深的就是以禮河,碧波盪漾,映了兩岸花影、藍天、雲朵,想象中,以禮河就是一條嫵媚溫柔的河。而“西來寺”,就在會澤縣城,紅塵繁華的世界,暮鼓晨鐘,聲聲木魚。也許正因如此,會澤“西來寺”給我留下了一些神祕的印象。

最能勾起回味的,是會澤一種叫“毛豆腐”的食物,一塊一塊的,上面長了長長的絨毛。像宣威的臭豆腐的外形,不同的是會澤的“毛豆腐”,裏面有一些水豆腐的新鮮味道。用油煎出,軟軟嫩嫩,油而不膩,佐上一點蒜泥,於我而言,卻算得上是一種美味。

最近一次,是沿了嵩待高速,一路直奔會澤,有一些急不可耐。不僅是因爲那裏的故舊知交,不僅是因爲那裏的風光旖旎,也不僅是它的厚重的歷史,濃郁的風情。還因了一座“西來寺”,一塊“毛豆腐”,我就披了一路風塵,匆匆地,去到會澤。

一路盡是好天氣,一到會澤,卻下起了雨,雨不大。一條長長的石板路,從古城的這頭走到那頭,街兩側古色古香的老屋、老店,古樸古潤,有一些煙燻火烤的味道。一個人,在古城的石板路上走着,空氣溼漉漉的,有一些雨後的陽光,恬靜地照着,行人熙熙攘攘,卻邁着不急不緩的步履。也能見到幾個裹着小腳,在窗檐下曬了太陽的老女人,頂上戴了一塊花布頭巾,或是用黑紗布做成的有幾個角的帽子,搬了小凳子,在屋檐前,眯着眼,坐在陽光下,祥和的目光中,看了過來過往的人。偶爾也能見到一兩隻貓,慵懶地蜷在木樓青瓦上,閉了眼,那種不許風雨,安然而臥的神態,讓人頓生情趣。石板路的一頭,木房居多,有一些滄桑,正契合古城的韻味。賣小吃的,賣銅器的,賣古玩字畫針頭線腦的,就在那些低矮的屋檐下,帶了一些淳樸,溢着小城的人情風味,瀰漫着古城街道濃郁的人文氣息。而另一頭,卻較爲繁華,滿街的叫賣聲,賣電器,賣服裝,很有一些時尚的元素。一條街,兩種風景,兩種情調,相比於其他旅遊城市,這倒是不多見的風景。

因爲是重回故地的緣故,到會澤,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西來寺”。中國的寺院,大多是依山而建,景象幽深,適於方外清修,“深山古剎,平川佛堂”。就其原因,應是源於出家人空空如一的心境修造。可“西來寺”卻地處繁華鬧市,我想,這怕是因了佛家普度衆生的初衷,鬧中取靜,紅塵歷練的意思吧。我去的時候,寺里正氤氳了濃濃的沉香味道,幾個出家人安詳地敲着木魚,誦經禮懺,香菸繚繞。寺中有一鼎,厚重古樸,有着斑斑的痕跡,印證着歲月蒼痕。殿內寶相,一雙佛眼,看着芸芸衆生,攜紅塵凡心,焚香而拜,倒讓人覺得過往塵客,身披人間煙火,又豈能明心見性,萬念皆空。看莊嚴之態,睜眼閉眼,看着凡夫俗子從寺門進進出出,又焉知度了紅塵幾人。故人如我遠道而來,雙手合十,卻未必是紅塵夢醒。木魚聲裏,又有幾人在一縷佛音中能把持一份修爲,一份空靈和靜美呢。踏出西來寺的大門,一步跨入煙雨紅塵,回首再望,唯寺後青山巍巍,斜陽依舊,一座古寺依然盡在風塵之中。

從西來寺躬身而退,在古城的一酒肆內,一人獨坐,點了一盤毛豆腐,一碟花生米,一盞茶,一鍾酒,想了二十五年前與會澤朋友相聚而飲的情趣。看着石板路旁青瓦屋檐,房草萋萋,而今卻是物換星移,再也吃不出當年毛豆腐純正鮮美的味道。無數感慨,無言無語,看着門外淡淡的陽光,心中就有一些淡淡的失落。

那天晚上,有故人來,一杯淡茶,說着片言隻語,卻溫了二十多年來,一份有關會澤的記憶。就在那間旅館裏,從門窗看去,我又看到了一抹淡淡的月色,一抹淡淡的星光,有一些悽迷,卻依然美好,只是也長了一份淡淡的情懷。

第二天,一大早起來,在十字街,吃了會澤特有的稀豆粉,口感很好,有一些清香味道。那是我從來沒有吃過的一種小吃,好像會澤人吃的很多。朋友告訴我,去會澤,一定要吃一碗稀豆粉,說是有解暑清熱的功能。

天氣好,吃過稀豆粉,沿着山間石階,我又一次登上了會澤的金鐘山。據說,會澤人把金鐘山視爲福地。山上古樹參天,虯枝蒼勁宛如皤龍,生機盎然孕育出一山的蔥綠秀麗,一座山就成了一座會澤城的天熱氧吧。相傳文昌曾以一鐵鍋扣住在會澤興風作浪的九條蛟龍,時日久遠,鍋成了一座生綠育翠的山,因鍋形與金鐘相似,故名“金鐘山”。聽說,“金鐘夕照”是會澤最美的景象,我是沒有看過。但是金鐘的.早晨,我上到山頂的時候,一座會澤城還是雲遮霧罩,金鐘山上卻已是沐浴晨風,霞光閃閃。人在山頂賞日,雲蒸霞蔚如同仙境,一座縣城卻如仙女披紗從山下緩緩而出,詩情畫意處,曼妙飄逸,美不勝收。後人感於文昌盛德,於金鐘山建了一座文昌宮,由境內鄉紳籌資所建。山上有戲臺魁閣、書房亭榭、殿宇花廊。在文昌宮東側,有一碑坊,上書“登峯造極”,其背寫有“珠星朗耀”,俱爲紅底金字,富於神韻。從山腳到山頂,有石階數百級,彎彎拐拐,宛如盤龍隱約于山腰。

作爲古城,會澤自有厚重的歷史。明代東川府鑄錢局開爐鑄造的紀念幣“嘉靖通寶”,成就了會澤“錢王之鄉”的美譽。據《東川府志》記載,從清雍正五年到宣統三年近兩百年的歷史中,會澤向京城總計運銅八十多萬噸,是世界上時間最長、運量最大、距離最遠的運銅工程。銅業的繁榮促使了會澤各種行業的興盛。至今,會澤古城仍留存會館、寺廟、祠堂遺址尚有百餘處,被譽爲雲南古建築之首。其中“江西會館”堪爲精華,飛檐斗拱青瓦紅牆,頗具特色。會館內有戲臺,“天地無私,貴賤皆爲角色;古今如夢,往來只換衣冠”的楹聯,卻蘊含了人生如戲的深刻道理。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會澤這塊土地上,涌現出了很多歷史名人。譬如俠肝義膽,忠烈報國的唐繼堯,“護國討袁南天一柱,治滇興教東陸獨尊”,高度地概括了其一生的豐功偉績。瀟灑飄然的梅寶康,可謂會澤域內的風流才子,被人戲稱爲會澤現代版的唐伯虎。著名的施莉俠女士,曾有詩盛讚其才情:春生秋老話南施,昔日花都第一枝。六載歐遊驚碧眼,半生漂泊盡成詩。可憐一代才女,境遇悽苦,曾一度靠揀拾垃圾、着破衣爛裳艱難度日。雖然後來在周恩來總理的過問下,施莉俠女士被安置在雲南省文史館工作。其才其情讓人仰敬,其悲其苦卻讓人唏噓感嘆。

一座城,因風景而名,因故事而名,因歷史而名。走進會澤,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大海的草甸鮮花、藍天白雲、溪流羊羣,不僅是念湖的山巒風光、盈盈湖水以及那些靈動的精靈,也不僅是雨碌地縫的奇險幽深,更有娜姑白霧的會館教堂、寺廟道觀。那天,在朋友的引領下,我們從念湖回來,就順便造訪了白霧這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白霧,其名,讓人有一種飄逸的靈動,因東川府銅運古道穿街而過,白霧獲得了“萬里京運第一站”的歷史美稱。街上有太陽宮、三聖宮、祠堂義倉、戲臺教堂等古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太陽宮,由山門、大殿、配殿及兩廂房組成,史料記載,太陽宮建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大殿原供奉太陽、太陰與禹王塑像,東西配殿供奉伏羲氏、神農氏。太陽宮又稱“通海會館”,因通海人建造的緣故。整個建築大器輝宏,古樸莊重。白霧的三聖殿,又稱文廟,在文廟裏,供奉的不僅有孔子,還有關聖、文昌塑像,一室三聖,故稱“三聖宮”。這種供奉,在國內其他地方甚是少見。白霧曾有“一街三進士、滿村六貢生”的故事,這也正好說明了白霧厚重的歷史文化。

從清晨走到黃昏,從古城走到念湖,從念湖走到白霧,從古色古香的小店到滄桑的牌坊殿宇,從烏檐黛瓦的房子到光滑的石板路。那天,從白霧歸來,就覺得會澤是一塊玉,印着一山秀色,一水溫潤,一河風流。一座縣城,就這樣的傍山依水,靠山而臥,枕水入眠。我嘗試着在這塊風雲山水中讀懂會澤的厚重,會澤的深遂,可我卻不能用語言來詮釋這一份厚重的歷史和綿綿的深邃。石板鋪就的悠長悠長的街道,映襯着沉寂。光影在屋檐下斑駁,深深淺淺,隱隱讓人想起舊時古城的繁華,一個人坐在茶樓酒肆,泡一盞清茶,喝一杯淡酒,悠悠閒閒,看過往的行人,看恍若隔世的小城人家。清清淡淡的風物,濃濃郁鬱的汁味,在一幅畫中悠悠散開,一種古樸靜美和靈動時尚的感覺,就在會澤的山山水水中綿延開來。

一個外鄉的遊人,來到會澤,看山,看水,看寺,看陽光,看人,淡然地守着歲月,品了一份幽遠和寧靜。但一座城的精妙,浸透了古典的韻味,我又怎能去詮釋這座城的靈魂呢。只能任一縷思緒,在一闕評彈中,在一茗香醇裏,感染着這魂靈的謙遜和婉,淡泊寧靜。就讓一種因會澤而悸動的溫暖,因會澤而含情脈脈的沉醉,在一簾幽夢中燃燒出奼紫嫣紅;就讓一份塵世朦朧,一份癡情嬌豔,在零零碎碎的記憶中濃縮成一曲相思魂魄,輾轉在會澤暗香瀰漫的季節吧。

會澤歸來,在煙火從容的夜晚,於是,我與會澤的朋友說,我去會澤,是看花開花落,不訴紅塵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