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餘秋雨散文語言特點

餘秋雨散文語言特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在餘秋雨先生的衆多散文作品中都蘊含着它獨特送的創作風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餘秋雨散文語言特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餘秋雨散文語言特點

一、通過遊歷山水名勝把握文化的脈絡

在創作的過程中,餘秋雨有着明確的寫作目標,始終本着意氣爲先的原則,按照主題先行的風格來創作。它的散文,看似在寫山水,其實,究其本質,是在進行文化尋根。他散文中的山水,所發揮的只是背景作用,是爲了襯托而出現的,而真正的創作目的所在是要從山水中找尋生命之真諦、尋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話來形容,就是:餘秋雨的散文是“走”出來的。比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嘆》一文,這是一篇自序,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理解起來是這樣的:相比較於筆端,我個人更加註重腳步;相比較於文章,我個人更關注生命;相比較於精細,我個人更傾向於粗糙。

餘秋雨的散文被譽爲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創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與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內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觀相聯繫,常以文化的視角觀照生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濃厚的文化氛圍和自覺的文化意識。在其作品《文化苦旅》中餘秋雨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白髮蘇州》《江南小鎮》等以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爲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這些文化創作一方面體現出了餘秋雨深厚的文化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也是作者通過山水名勝把握文化脈絡的典型寫照。

二、通過歷史文化名人來感慨和反思

在歷史長河中遨遊、在古今中外遊走的餘秋雨,對歷史演繹的感悟是內心的由衷,是隨心所欲之作,他藉助歷史名人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通過自己內心情感的抒發不斷自我反思。在餘秋雨一生的苦旅中,和一個個歷史名人進行了真心的交流與溝通,在懇切的交談中,共同探討生命的真諦。比較典型的就是《蘇東坡突圍》一文,文中體現了他對蘇東坡先生的無限崇拜之情,他會爲東坡先生被小人攻擊而憤慨,通過他的這種憤慨之情也讓作者感慨中國人不懂愛惜自己,從而引發無限的傷感的情懷。

餘秋雨心中總是懷有作者,無論如何在歷史長河中游蕩,他總是將作者放在自己的心上。在與古人對話之後,餘秋雨以對話式的議論向讀者介紹自己的經歷和體驗,這不僅讓作者被感親切,同時也增強了散文作品的現實感,使得文章的張力和空間得以拓展。對作者來說這更具有吸引力。

三、通過抒情的寫作手法來議論

較其他散文中的議論抒情而言,餘秋雨作品創作過程中的議論抒情略顯不同,餘秋雨散文中的議論有其獨特的風格,首先它以議論爲主,再輔之以抒情手法;此外,巧妙的通過抒情的方式,把所要議論的問題完整的體現出來,這種抒情和議論的有機融合,更爲其散文增添了些許睿智,增加了幾分情趣,從而給讀者以精神上的享受。

餘秋雨除了利用抒情的寫作手法來議論之外,其語言上體現出來的典雅、靈動以及對語言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是其散文創作中的另一個亮點。

通過閱讀餘秋雨的散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雅緻的語言美,也許更能吸引讀者的是在這些優美語言的背後還包含着歷史的理性,這是一般的寫作者難以企及的。

餘秋雨除了運用語言的巧妙之外,在創作的過程中他還把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進行了有效的整合。排比的巧妙運用一方面增強了表達的力度和氣勢使作品的語言不在矯情,相反是更具張力;另一方面,他在散文創作中還注入曲折動人的小說手法和立體的戲劇劇場效果。在其代表作《道士塔》第二節中,就有人物,有動作,有語言,有道具,甚至有音響和不同顏色的舞臺背景,像散文、像小說,更像戲劇劇本。

總之,餘秋雨散文創作中,注重的是對歷史文化的解讀,強調的是對經典的詮釋,即便是沒有相關學理的支持,其散文也一樣能夠十分形象,它的題材之宏大,可以說是無所不納,並最終體現於文化上,也是因爲此,才讓我們感受到其作品風格和和其他著名散文家作品風格的不同,從而被稱爲是真正的文化散文,其特色之獨特,更賦予了餘秋雨當代散文史中極富特殊貢獻的文化散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