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餘秋雨散文有感

讀餘秋雨散文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導語:餘秋雨散文中有着人生百態,演繹社會中的味道。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餘秋雨散文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讀餘秋雨散文有感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精選範文【1】

餘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散文,它擺脫了沉湎於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氣,而表現爲一種情懷,更爲慷慨豪邁的大散文。散文一字一句都感於心,思於心。其人,其文,始終是心頭情感的沉積;其思,其憂,更是我們精神所皈依的圖騰。

體現在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和滄桑感,一種浩然而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內在衝動與感悟,一種涌動着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捲之間靈性激濺,有博雅的文化內涵,筆端飽蘸着深切的民族憂患意識,字裏行間充盈着越邁千年的睿智哲思。

中國的歷史走了太遠了,中華的文化也沉積了太久了,迎面是一個新的千年,一個新的世紀,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也該抖抖身上的塵土,盤點一下自己的包裹了,餘秋雨先生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開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散文《文化苦旅》寫道:“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

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文章中沒有細節,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山水勝蹟,但卻充盈着閃光的智慧,蘊涵着深刻的思考。殘垣斷壁中,那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般強烈的吸引了我。

走進廢墟,體會着歷史的滄桑,品味着文化的內涵。在敦煌,他懷着無比的熱情讚美民族代代相傳承的對美與善的藝術的追求與表達;也在夕陽西下的時候面對“道士塔”,揭開民族的傷疤,目光黯淡地心痛於近代內憂外患中民族精神的淪陷和流失。

他駐足桃花、春雨、小橋、流水的“江南小鎮”,面對“白髮蘇州”愴然發問——現代的中國社會中,從那些緊閉的老房子裏“應該走出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文化與傳統應該怎樣的保留與傳承”纔可以使“中國的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實現雙相自立。”

他告訴我們,江南小鎮的重生、歷史歸屬感的重生、民族歸屬感的重生,需要“一點真正的文化智者”,需要“一點隱潛在河邊小巷的安適的書齋”,需要“一點足以使這些小鎮產生超越時空的吸引力的藝術靈魂”。

他反省整個民族的文化。他從“一個王朝的背影”中,評論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一個文化盛敗的因由。在晉商大院裏,在“歷史的暗角”思索民族軟肋與民族精神的缺陷。他關心文人的命運,關心孕育這些文人的母語文化,關心我們的文化的根源,更關心我們文化的發展,並且關心着所有的文化的發展。

他爲所有遊離在本土文化荒漠中的人們發問:“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他比所有的人看的更遠、更真實、更深邃。

他的面前是一個繁衍、昌盛了數千年的民族的文化的沉澱,那麼,就註定了餘秋雨先生的這個思索將是整個民族的,整個歷史的。這個思索縱橫了五千年,必定是漫長而艱辛的。而餘秋雨先生就在這樣的時代,平靜一下自己內心的情緒,整裝出發了,縱馬思想,遊走於整部民族的千古春秋。

在這些思索麪前,餘秋雨先生也有無奈:爲什麼我們有這麼好的文化卻忘記了去繼承?爲什麼我們要讓文化在那樣的“江南小鎮”裏漸漸萎縮、褪色?這是餘秋雨先生要問的,也是我們年輕一代人應該思考的。

也許我的民族文化就需要來一次這樣的思索,這樣我們在前進中才可以走的更遠,這樣我們的根在黃土高原裏纔可以扎得更深。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精選範文【2】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爲“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餘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着,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脫俗,灑脫、放達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誇張,不悲傷,沒有什麼好詞好句,沒什麼特別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誇張等等,不侷限於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讓每個人都歎爲觀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了所要說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乾淨。鳥是不在那裏築窩的,飛累了,在那裏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了。”

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敘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着遠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裏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

牌坊上時而會看見幾只飛累了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並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了。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文章並不多。

仔細想想,蕭紅寫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園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實,美好。“太陽在園子裏是顯得特別大。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隻白蝴蝶。

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又有這樣一本書,讓人讀着讀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爛漫的童年生活中。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呼蘭河傳》,和餘秋雨的散文一樣美,簡單卻又不失味道,雖通俗卻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着美好與真實。

那種意境,遠比誇張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個是外表華麗,卻找不到內在,另一個則是表面簡簡單單,普普通通,而只有細讀一番,纔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歡散文,詩歌之類的文章,因爲它們不僅表達字面意思,更是能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還可以學學名家文筆,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讀上去一定與衆不同。

本書值得收藏。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精選範文【3】

當代文壇,談到散文不能不談餘秋雨。餘秋雨結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據說,單他的《文化苦旅》在臺灣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見其散文的魅力。

餘秋雨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新的意與思結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風物,尋求中國文化意蘊與人生真諦,探尋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與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本文試就其藝術特色進行分析探討。

一、主題和題材的擴展超越

貫穿餘秋雨散文的主題是:對文明的召喚和呼喊。“至少有一個最原始的主題,什麼是矇昧和野蠻,什麼是它們的對手——文明!每一次搏鬥,文明都未必戰勝,因此,我們要遠遠近近地爲它呼喊幾聲。”①可見其散文的主題和題材並沒有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而是在傳統觀念的基礎上,更加深廣。他的散文主題和題材的擴展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尋找隱藏於山水古蹟的文化意蘊

餘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爲題名,但是他不同於以往散文只關注景物的自然現象,多以個人的感情抒發和自我表現爲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現象,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後所沉澱的文化內涵上。正如作者所說的:“我發現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較深腳印所在,說明我的心底的山水,並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這就與以前或偏重於時代精神的激揚,或沉迷於個人感性生活的抒發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風貌,開闢了中國當代散文的新的藝術空間。如《陽關雪》,對陽關雪的描寫其實只是作爲一個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裏,究竟藏着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衝着王維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他們的法術,不是別的,正是他們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現的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價值和他們作品的魅力,來突出他們在官場上的尷尬與在文壇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風雨天一閣》對天一閣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寫天一閣的創建人範欽其人,寫其超強的意志力與基於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從而顯現天一閣本身的存在價值。

2、關注中國傳統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餘秋雨的筆下,閃現出一大批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他們都是才華橫溢而又命運多蹇的人,蘇東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們都具有“高貴又苦悶的靈魂”,他們因富有才華和個性而不容於朝廷,受到小人的詆譭。

他們被冷落、被流放、被貶謫。他們的生命力受到擠壓和摧殘。但是,無論他們處在怎樣的險惡條件之下,都有不變的文化良知。惡劣的環境沒有折服他們,相反,反而磨練了他們的意志,激發他們更大的智慧,綻發出更燦爛的文明之花。

《蘇東坡突圍》中蘇轍指出:“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作者描寫了偉大詩人蘇東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詆譭,一次次被貶謫到更加偏遠的地方。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場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文學創作中,事實證明,他的大多數優秀作品是在被貶謫的時候創作的。

作者通過對傳統文人的悲劇性命運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瞭解到,中國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難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發展史是一部和專制制度及愚昧野蠻不斷進行抗爭的搏鬥史。

3、以獨特的視角探索中國文化

作者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以獨特的視角去看待中國的山水風古蹟,更加人道主義,更加深刻、透徹。《都江堰》中,作者認爲,都江堰比長城要偉大得多,長城是雄偉的,但更多的是排場,背後是讓人驚悸的殘暴。

而都江堰是質樸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潤和灌溉了中華民族。“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有了它,纔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纔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作者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掩蓋歷史的創痛和醜惡,指出了長城背後的殘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實用與貢獻。

4、重建評判座標

在對中國文明歷程的展示中,價值觀念不受民族、政治、地域的功利侷限,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以一種公平的視野去鳥瞰中國發展的歷史。如《一個王朝的背影》深刻地批判了姓氏正統論和民族正統論,“在我看來,現在的中國人特別需尋找人類歷史的整體座標,以人類歷史作爲價值座標去分析看到的各種文化現象。”

對待歷史人物,用誠實的理性的態度去對待,不受任何主觀因素的影響。衆所周知,秦檜是南宋的奸臣,人們都痛恨他咒罵他,沒有人會爲他說話,但餘秋雨還是客觀地理性地留出空間讓他申辯。

而對於蘇東坡的好友沈括,也不避揭露其短,他曾因妒忌而陷害過蘇東坡,他所檢舉的詩句,正是蘇東坡分別時送給他的詩句。秋雨散文不同於以往散文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具有理性審美意識所支撐起的恢弘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