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餘秋雨散文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1

曾經讀過餘秋雨的許多散文,而讓我時時不能忘懷的一篇就是《垂釣》。《垂釣》是餘秋雨夫婦在海參威的見聞,情節十分簡單。一胖一瘦的兩個垂釣老人,因爲自己的喜惡,胖老人在釣繩上“掛六個小小的釣鉤”,每次下鉤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次次都會掛着六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鉤、起鉤,從來沒有落空,落日餘暉的時候,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瘦老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他的釣鉤只有一個,而且“碩大無比”,即使沒有大魚上鉤,他都倔強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蒼茫”,“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

兩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胖老人歸去的時候已是盆滿鉢滿,快樂的“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雖然“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北,但他畢竟魚桶空空,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大海邊寂寞地等待,孤獨地守候!

餘秋雨在散文中說道”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纔是完美的人類“。的確,人類在演繹故事的時候,皆因爲不同的人生觀而豐富結局,讓旁觀者更覺況味無窮。

也許有人認爲胖老人是追求物質而胸無大志,隨遇而安,渾渾噩噩地過着小魚生活的現實主義者;瘦老人則是一個追求完美、志在高遠、鍥而不捨的理想主義者。然而,從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對胖老人的做法是報以讚許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積極向上,卻要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智慧,不容許有盲目和好高騖遠的僥倖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臨的客觀條件,鉤小灘淺,他不妒忌瘦老人釣鉤的”碩大無比“,也不去打擊他的執着,即使在”提起滿滿的魚桶走,快樂地朝我們扮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怕的是驚擾瘦老人的釣魚夢,他的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樂。也許,他一輩子都釣不上大魚,但是在他面對的領域裏,他,的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優勝者。

瘦老人無疑是許多人認爲的完美形象,他的身上有着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壯士之美。他的釣魚鉤”碩大無比“,可謂大矣,”在他眼裏,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夕陽照着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鄙視同伴的淺北,瘦老人是唯大魚不釣的,他在淺淺的水域裏等待大魚上鉤,儼然一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情形,他在苦作者:錢毅偉苦地單相思久久不願上鉤的大魚之餘,卻沒有實際地分析自己所處的客觀條件,倘若他向大海深處更進十米、二十米,或許就有機會擁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穫,“碩大無比”的釣鉤上掛着他夢寐以求的大魚兒。只是,他自視清高,鄙視胖老人的滿載而歸,卻不曾想付出哪怕一點點智慧和艱辛!他的盲目執着在淺淺的沙灘邊顯得格外蒼白,讓觀者體味到他的孤獨和單保。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那種孤單寂寞的對峙並不能顯示崇高,唯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發現自己,腳踏實地的面對和解決,纔會象胖老人一樣,面對人生自如地下鉤、起鉤,而且次次都是滿滿的六條活蹦亂跳的魚兒,撞開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樂之門!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2

“高鬆出衆木,伴我向天涯。”是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對於餘秋雨先生作品的極高評價,在我讀來,心中亦有這樣的感覺。

餘秋雨先生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觸,看到汪班先生對餘秋雨先生的書有如此高的評價, 我心中有一個疑問:真的又這麼好嗎?

第一篇講的是“中華文脈爲何長壽?”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文脈”是什麼,“長壽”又是怎麼回事?一開始他冒着生命危險走訪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與中國文化對比着,後來,他成了中華文化的闡釋者、批評者,我想這是對一種文化怎樣的高深理解,纔可以理智的對文化進行正確的批判。中華文化帶着一種跨越了幾千年的韌勁,經歷了多少次“死亡”、“瀕死”依然重生!僅僅是這個事實,就讓這個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憂鬱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自我確認。

秋雨先生將中華文脈長壽的原因歸於八因:體量自覺、自守自安、力求統一、慣於有序、簡易思維、以德爲幟、中庸爲軸、特殊門徑。可能這些原因以我現在的理解水平來說,很多都無法讀懂,但卻讓我明白了一種文化的傳承就是一個

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經歷於千載歲月滌盪,才獲得了今天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

《佐臨遺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讓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發動侵華戰爭,蕭伯納先生本以爲黃佐臨先生會讓自己介紹一個能在英國長期居住的工作,可黃佐臨先生卻提出要回國,蕭伯納先生吃驚的說:“哪兒已經是戰場,仗會越打越大,你不是將軍,也不是士兵,回去幹什麼?”但他只是說:“我們中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多數會回去,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多麼簡單的幾個字,卻表達了黃佐臨深厚的愛國情懷,也贏得了蕭伯納最好的讚揚:“起來,中國!東方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瞭解到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龔自珍全集》中說: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徒,毋庸議。這對於我一個山西人來說是無比的自豪,在那個時期太谷、平遙、祁縣一帶可稱爲“中國的華爾街”,票號、鏢局比比皆是,看來,山西之富在我們上上一輩人心中一定是人盡皆知,我們這輩人對山西的誤解完全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而有這種誤解的遠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沒有哪個朝代,哪個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輝煌過,可是輝煌過後同樣逃脫不掉蕭條的命運,我們能夠記住他的繁榮,同樣也能記住他的衰敗,對於山西,我們爲什麼就不能呢?

總之餘秋雨散文作品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比,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但餘秋雨老師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爲一名初中生,對餘秋雨老師的作品還停止於淺薄的理解,還不能真正滲透作品的文人憂患意識和那種雅緻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懷的文化品位。這些品質不僅對我們學生寫作有很強的借鑑性,也必將成爲自己寫作風格最有價值的參考。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3

著名學者孫紹振先生曾說:“餘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爲他在自然景觀面前,將激情的抒發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結合了起來。”讀《文化苦旅》,讀《山居筆記》,我們都會鮮明地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藝術個性,即以自然景觀爲核心意象,使激情與智性相互滲透,把對自然景觀的讚歎和文化景觀的闡釋統一起來。《都江堰》就是這樣的一篇佳作。

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開篇就奠定了一種厚此薄彼、褒貶分明的情感基調:“我以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我以爲”“最激動人心”“不是……而是……”這些字眼,將作者的理性判斷鍍上強烈的主觀情緒色彩,它統領下文對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觀(水)和文化景觀(李冰之於水利建設的傑出貢獻)等的描述與議論。

激情的抒發需要具體形象的鋪墊,否則感情勢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畫角度多變,生動空靈。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正面描寫,或從聽覺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以極度誇張的比喻摹擬江水驚心動魄的聲響;或從視覺角度攝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疊疊或合聚飛奔或分流直竄的動態鏡像,突出其規整中的強悍的精神,展示它“壯麗的馴順”的個性。側面烘托,有欲揚先抑,如寫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爲主的偏見、懶懶的心緒、散散的腳步,來反襯之後親睹真容的震驚與歎服;有對比映襯,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與江水的“精神煥發”相比照,突出江水“踊躍喧囂”的氣韻。這些自然景觀形象的描繪,飽含欽敬欣羨之情,爲下文文化景觀的智性反思張本。這些感性的麗句裏潛藏着作者對都江堰內蘊的精神風度之歷史價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體形象的承載,否則思考勢必單調枯燥。文章在從聲、形、神韻等多側面寫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觀的壯美之後,接着將視線聚焦於“李冰”這一形象及其歷史文化的內涵上。作者對李冰形象的刻畫是粗線條的,主要用夾敘夾議的手法,縱橫今古,浪漫飄逸,充滿詩情。作者先是遺貌取神,“取其一點,不及其餘”,以類似速寫的筆法,寥寥數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後疊加上“畫外音”:“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再點綴以妙語連珠的議論,展開與人文景觀的對話。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這些瀟灑出塵的智性判斷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內涵縱深挖掘出來,坦呈在讀者面前。這些智性的睿語中奔涌着作者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資源的敬重與熱愛之情。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4

從古至今,國內國外,先哲們用各種文字和言論告訴我們:“讀書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所深信的。然而“書”是個極大的概念,凡是印有字並且被裝訂成一個本子的,大概都可以被稱之爲書。

我一直覺得自己讀書很淺。小時候只看故事書,尤其是童話書,唯一一本《唐詩三百首》算得上有涵養,但那是我兩三歲的時候老媽教的,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後來不知原因地特別喜歡作文書。按理說,初中寫作文,比小學困難,似乎也更重要,但初中三年也才賣了兩本作文書,小學六年買的一定遠超過四本,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甚至可以看兩遍。大概三四年級的時候,除了作文書,還特別喜歡看校園小說,最崇拜的人是楊紅櫻,她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最爲出名,書一本一本出,我們一本一本看。那是在圖書館借書,這樣的書快則一星期,慢則兩星期一定可以看完。

現在回想起來,小學的我眼中的書也就是這樣了。當然也會接觸重量級的“四大名著”和各國著名小說,但那些都是做奧語的時候遇到的,我瞭解到的也只是題做多了就記住幾個主人公,僅此而已。當然我也嘗試去看,然而結果是——《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的書籤永遠夾在第一回的後面;《愛的教育》和《童年》接觸了一點,但在第二次(因爲初中有要求,後面會提到)接觸之前,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們講了些什麼。不再舉例,總之就是這麼個情況。當然,如果每個人都跟我一樣,那也沒什麼好講了。但那時我們班就有這樣的能人,對“四大名著”極其精通,外國的小說也頗有了解。我自愧不如哪!

在初中的我的世界裏,書,除了名著就是名著。暫不提半本半本地看過一些,也就只有看看雜誌的份了。加之初中的寫作要求與小學相比完全提高了一個檔次,因此初二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研究那兩本作文書。相關地,會讀一些短小而精緻的文章。初三時間又緊,沒什麼空,這樣一來,初中三年,我也沒什麼特別的收穫了。

我說我書讀得淺,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二終於有那麼一天,情況發生了變化。

去年暑假,隨着新版《三國》和《紅樓夢》的熱播,我居然破天荒地開始接觸它們,喜歡它們,最終愛上它們。白天看電視,晚上再對着書看,一個個人物形象見見豐滿起來。我怎麼都想不到,千方百計想認識他們,最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相知。

我把這件事視爲去年暑假最重要的事。畢竟,我補上了這節落了好久的課。更讓我興奮的是,我終於喜歡上大氣的書了,名著離我不再遙遠了!我忽然覺得,也許朋友們說的沒錯,我的心智一直不成熟,在某些方面很“幼稚”(雖然我每次都不承認)。初中三年學到的知識,足以讓我對春秋戰國和封建社會的情況大致瞭解,這樣才能高興地接受我的兩位新朋友啊!

也許是從那個時候起,對歷史更感興趣。誰說女生不喜歡看打仗?我就特別喜歡《三國》里人們的鬥智鬥勇,特別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較量,精彩極了。我越來越喜歡以歷史爲背景的電視劇,像《美人心計》、《明宮謎案》等,都可以從中找到那個朝代的影子。

只不過,這兩本書對我的影響不夠多,也不夠大。

高一第一學期,我“繼承”初中的喜好,依舊看一些辭藻華美,抒情性強或是形式新穎的文章,只是多了一本張愛玲的《怨女》。直到它的出現——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5

“高鬆出衆木,伴我向天涯。”是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對於作家餘秋雨作品的極高評價,在我讀來,心中亦有這樣的感覺。

作家餘秋雨的作品,我是第一次接觸,看到汪班先生對作家餘秋雨的書有如此高的評價,我心中有一個疑問:真的又這麼好嗎?

第一篇講的是“中華文脈爲何長壽?”看到這個題目,我不禁想“文脈”是什麼,“長壽”又是怎麼回事?一開始他冒着生命危險走訪各地的文化,心中一直與中國文化對比着,後來,他成了中華文化的闡釋者、批評者,我想這是對一種文化怎樣的高深理解,纔可以理智的對文化進行正確的批判。中華文化帶着一種跨越了幾千年的韌勁,經歷了多少次“死亡”、“瀕死”依然重生!僅僅是這個事實,就讓這個民族的很多失意者、自卑者、憂鬱者重新燃起心中的火苗,更是一種對生命的自我確認。

秋雨先生將中華文脈長壽的原因歸於八因:體量自覺、自守自安、力求統一、慣於有序、簡易思維、以德爲幟、中庸爲軸、特殊門徑。可能這些原因以我現在的理解水平來說,很多都無法讀懂,但卻讓我明白了一種文化的傳承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經歷於千載歲月滌盪,才獲得了今天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

《佐臨遺言》中的一些人物也讓我心生敬佩之情。七月七日,日本正式發動侵華戰爭,蕭伯納先生本以爲黃佐臨先生會讓自己介紹一個能在英國長期居住的工作,可黃佐臨先生卻提出要回國,蕭伯納先生吃驚的說:“哪兒已經是戰場,仗會越打越大,你不是將軍,也不是士兵,回去幹什麼?”但他只是說:“我們中國人遇到這樣的事情,多數會回去,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多麼簡單的幾個字,卻表達了黃佐臨深厚的愛國情懷,也贏得了蕭伯納最好的讚揚:“起來,中國!東方世界的未來是你們的。”

在《抱愧山西》中,我瞭解到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最富有的地方是山西,就像《龔自珍全集》中說: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徒,毋庸議。這對於我一個山西人來說是無比的自豪,在那個時期太谷、平遙、祁縣一帶可稱爲“中國的華爾街”,票號、鏢局比比皆是,看來,山西之富在我們上上一輩人心中一定是人盡皆知,我們這輩人對山西的誤解完全是出於對歷史的無知,而有這種誤解的遠不止一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由盛而衰的過程,沒有哪個朝代,哪個地方是永盛不衰的,就像唐朝,他輝煌過,可是輝煌過後同樣逃脫不掉蕭條的命運,我們能夠記住他的繁榮,同樣也能記住他的衰敗,對於山西,我們爲什麼就不能呢?總之餘秋雨散文作品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比,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但餘秋雨老師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爲一名初中生,對餘秋雨老師的作品還停止於淺薄的理解,還不能真正滲透作品的文人憂患意識和那種雅緻高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充滿終極關懷的文化品位。這些品質不僅對我們學生寫作有很強的借鑑性,也必將成爲自己寫作風格最有價值的參考。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6

曾經讀過餘秋雨的許多散文,而讓我時時不能忘懷的一篇就是《垂釣》了。《垂釣》是餘秋雨夫婦在海參威的見聞,情節十分簡單。一胖一瘦的兩個垂釣老人,因爲自己的喜惡,胖老人在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每次下鉤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次次都會掛着六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鉤、起鉤,從來沒有落空,落日餘暉的時候,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瘦老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的釣鉤只有一個,而且“碩大無比”,即使沒有大魚上鉤,他都倔強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蒼茫”了,“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

兩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胖老人歸去的時候已是盆滿鉢滿,快樂的“腳步如勝利者凱旋”。瘦老人雖然“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北,但他畢竟魚桶空空,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大海邊寂寞地等待,孤獨地守候!

餘秋雨在散文中說道”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纔是完美的人類“。的確,人類在演繹故事的時候,皆因爲不同的人生觀而豐富了結局,讓旁觀者更覺況味無窮。

也許有人認爲胖老人是追求物質而胸無大志,隨遇而安,渾渾噩噩地過着小魚生活的現實主義者;瘦老人則是一個追求完美、志在高遠、鍥而不捨的理想主義者。然而,從生活的角度而言,我對胖老人的做法是報以讚許目光的。生活追求需要積極向上,卻要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智慧,不容許有盲目和好高騖遠的僥倖心理,胖老人十分明白自己所面臨的客觀條件,鉤小灘淺,他不妒忌瘦老人釣鉤的”碩大無比“,也不去打擊他的執着,即使在”提起滿滿的魚桶走了,快樂地朝我們扮了個鬼臉,卻連笑聲也沒有“,怕的是驚擾了瘦老人的釣魚夢,他的這份平常心,使得他非常快樂。也許,他一輩子都釣不上大魚,但是在他面對的領域裏,他,的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優勝者。

瘦老人無疑是許多人認爲的完美形象,他的身上有着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壯士之美。他的釣魚鉤”碩大無比“,可謂大矣,”在他眼裏,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釣起那一大堆魚,根本是在糟踐釣魚者的取捨標準和堂皇形象“,”夕陽照着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鄙視同伴的淺北,瘦老人是唯大魚不釣的,他在淺淺的水域裏等待大魚上鉤,儼然一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情形,他在苦作者:錢毅偉苦地單相思久久不願上鉤的大魚之餘,卻沒有實際地分析自己所處的客觀條件,倘若他向大海深處更進十米、二十米,或許就有機會擁有胖老人意想不到的收穫,“碩大無比”的釣鉤上掛着他夢寐以求的大魚兒。只是,他自視清高,鄙視胖老人的滿載而歸,卻不曾想付出哪怕一點點智慧和艱辛!他的盲目執着在淺淺的沙灘邊顯得格外蒼白,讓觀者體味到他的孤獨和單保。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那種孤單寂寞的對峙並不能顯示崇高,唯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發現自己,腳踏實地的面對和解決,纔會象胖老人一樣,面對人生自如地下鉤、起鉤,而且次次都是滿滿的六條活蹦亂跳的魚兒,撞開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樂之門!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7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爲“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餘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着,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脫俗,灑脫、放達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誇張,不悲傷,沒有什麼好詞好句,沒什麼特別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誇張等等,不侷限於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讓每個人都歎爲觀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了所要說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乾淨。鳥是不在那裏築窩的,飛累了,在那裏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了。”

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敘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着遠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裏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

牌坊上時而會看見幾只飛累了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並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了。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文章並不多。

仔細想想,蕭紅寫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園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實,美好。“太陽在園子裏是顯得特別大。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

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隻白蝴蝶。

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又有這樣一本書,讓人讀着讀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爛漫的童年生活中。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呼蘭河傳》,和餘秋雨的散文一樣美,簡單卻又不失味道,雖通俗卻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着美好與真實。

那種意境,遠比誇張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個是外表華麗,卻找不到內在,另一個則是表面簡簡單單,普普通通,而只有細讀一番,纔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歡散文,詩歌之類的文章,因爲它們不僅表達字面意思,更是能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還可以學學名家文筆,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讀上去一定與衆不同。

本書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