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木蘭從軍語文課教學反思

木蘭從軍語文課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4W 次

課評,給我的啓示

木蘭從軍語文課教學反思

三月,當和煦的陽光普照大地,當輕柔的和風撫過我們的臉龐時,包河區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在合肥市六十五中學拉開了序幕。我,合肥市義城中心小學的一名普通的年輕語文教師,也不甘落後,積極參加了本次的課評。

我,2002年春參加工作,今年剛好有7個年頭。在這期間,我已經參加了幾次課堂教學的評比,但今天心裏仍是藏着幾分緊張和彷徨。許是隨着教齡的不斷增長,理論的漸漸提升,再加上多次觀看的觀摩課或研究課,尤其是加入了我區小語工作室和身邊的名師近距離的接觸,學習的緣故,發覺要上好一堂課,很不簡單。面對一份教材,我們要反反覆覆的去讀透它,然後選擇一條最合適的路,即學生在教師智慧地引領下,快樂的開始課堂之旅。雀躍、發現、驚喜、困惑與思索都掛在他們的眉宇間,寫在他們的眼底下。風景徐徐展開,孩子們的眼睛越睜越大,越來越亮,漸漸地,他們情不自禁走入風景,成爲風景。不過,這樣的課堂需要深厚的積澱,漫長的修煉,對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我根本做不到。

這次,我執教的是蘇教版二下《木蘭從軍》一課的第一課時。雖達不到上述的理想課堂,但從上課前後,和課堂的四十分鐘內,我收穫也不少。

一、明確課時目標

本次參賽課時都規定是第一課時,老師們都覺得挺難上,因爲人們習慣將學生接觸新的課文,初讀文本的教學稱之爲第一課時,怎樣讓這個教學過程不留痕跡的滲進學生的心裏,或上出精彩?無論從閱讀教育教學研究書籍和報刊雜誌,等理論的高度很少對第一課時進行分析研究,也很少從實踐操作的層面上給一線教師明確的指點,還是觀摩課,評優課、競賽課、展示課,也都很少有人執教第一課時。爲此,在賽前的好幾天我就對第一課時進行思考,翻閱了大量報刊雜誌,蒐集第一課時資料;甚至找到了自己曾在04年聽了幾位名師的完整課的紀錄,雖字跡有些褪色,但裏面卻詳實的紀錄了他們是怎麼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讓我再次重溫了當時精彩的課堂。探究和學習中,我認爲第一課時應以放手讓學生閱讀爲主,掃清文字障礙;在學生的大聲朗讀,反覆誦讀中,在教師的有效點撥中,達到讀得讀準、讀通、讀順,最終使學生放下書本仍能記得內容爲止。同時第一課時的教學還應有整體觀點,全盤考慮,合理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要爲第二、第三課時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達到課雖分,理不斷,思不斷,情不斷的效果。有了這樣的思考,我把《木蘭從軍》的第一課時,定位在其一:怎樣讓孩子們正確、流利的讀通、讀順課文,認識本課的兩個多音字。我主要通過孩子的大聲朗讀,自糾讀音,從多讀到少,從少讀到多的方法,考慮到低年級就用了填空式,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又由主要內容想開去,達到讀通、讀順文本。其二:使孩子們初步感知人物品質。爲完成這個教學目標,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問題“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英雄?”貫穿整堂課。由朗讀想象馳騁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花木蘭,爲何不怕千難萬險,認識到她是一個熱愛祖國、英勇善戰爲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女英雄;再與勝利返鄉後文靜俊美的花木蘭進行比較,由認識了了木蘭的另一面。最後我留下“木蘭爲何要女扮男裝?”這一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起學生細讀的慾望,爲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可謂“一曲終了,餘音繞樑” 給孩子們留下了想象的一片天空。

第二、抓住“細節”更容易出彩。

“細節”,在《漢語大詞典》釋爲“細小的環節和情節”。教學細節,顧名思義,是在教學中一些不易察覺的小處。曾有名家以“小處不可隨便”警示自己,說的就可以理解爲是細節之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學活動是由一個個的細節構成,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對細節的研究與雕琢。上課前幾分鐘,我就在講臺前踱來踱去,一張張陌生、稚嫩的面孔,緊盯着我,由於備課時沒有考慮到這個細節,我緊張的不知說什麼好,只是靜靜的等待着上課的鈴聲。現在想想,沒能好好利用這幾分鐘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讓他們喜歡我,喜歡我的課,真是可惜。課有張有弛的`進行着,隨着語言文字所流露出來的情感而跌宕起伏,我抓住了孩子們的每一個回答,將我的語言和孩子們的語言相互碰撞,一層一層在他們的記憶中塗抹上未曾見過的畫面,撩起那顆對人物品質敬仰的心,用聲音達以傾瀉。所以,課堂上出現了一層層不同層次的朗讀聲,放射出了精彩的光暈。

第三、備課要細,解讀要深。

我精心準備的導語是“這位手持鐵槍,英姿颯爽的女將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英雄?”,讓孩子們帶着這個問題來讀課文。可是,緊張之餘,我把導語中改爲“這位跨着駿馬,身披戰袍的女將軍”。在一旁聽課的劉琴校長看出破綻,她把圖和文一對照,我才發現自己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說真的,第一幅的插圖,我還真沒有仔細觀察,這幅圖告訴我們她已經成爲將軍了,應和“在多年征戰中,她爲國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句相對應的。而我卻會隨口說錯,這一點正暴露了自己平時教學中備課就不夠細緻,對文本解讀也不深。

一天緊張的準備,匆忙中參加了課堂教學大賽。三月十九日上午10:40我就結束賽課,可賽後心情至今難以平靜。課堂雖然只有40分鐘,但是這40分鐘包含的太多,太多。若要朝着理想的四十分鐘邁進,我還需不停的給自己“充電”,只有這樣纔會無憾。

讓語文教學成爲“享受閱讀”的過程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12課<<木蘭從軍>>第一課時.本節課我達到了兩個目標:

(1).掌握生字,理解新詞,認識一個新偏旁和兩個多音字.生字的書寫放在第二課時.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花木蘭的英雄形象.

新課程提出,要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課前學生沒有預習課文,也沒有接觸任何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在課堂教學中,我給孩子充分的時間預習課文。先將本課生字新詞在大屏幕上顯示,讓學生在預習中主動探索,進行“檢閱詞語兵”這個環節,掃清閱讀障礙。同時預習中也對木蘭有初步的認識。理解字詞放在閱讀中聯繫上下文進行。

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享受閱讀”的過程。給孩子創設問題情境,讓孩子在“品讀”中識英雄。這一點是我對新課程理念關於閱讀教學的體會。“女英雄”是文章切入點,文眼,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從哪裏可以看出木蘭是位女英雄?這也是本文的一條線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權力閱讀,想象,在“品讀”中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替父從軍”這一部分緊扣重點詞“焦急萬分”、“理應”、“英勇善戰”進行朗讀,“赫赫戰功”這一部分緊扣“披”、“跨”、“渡”、“過”四個傳神的動詞朗讀,讓學生在每一次的朗讀中都有更深的體會,在暢快淋漓的朗讀中木蘭英姿颯爽的英雄形象在孩子們的眼前彷彿栩栩如生,那一聲聲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就是對女英雄木蘭發自內心地由衷讚歎!

科大附中南區 籍偉偉(18號)

《木蘭從軍》教學反思

合師附小 代麗麗

《木蘭從軍》是一篇歷史傳說故事,講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事。故事先介紹了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原因;接着寫她在多年的征戰中奮勇殺敵,爲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後寫她勝利回鄉後,將士們才驚訝地發現花將軍原來是個文靜俊美的姑娘。閱讀短文後,讓人感覺到花木蘭愛國愛家的優秀品質。

設計第一課時,我確定了兩個教學重點:一是讀——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準、讀通順、讀流利、讀得有感情。二是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木蘭愛國愛家的優秀品質。

總體感覺這節課能夠基本實現教學目標,總的說來,這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初讀階段,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們讀,學生一遍遍下來感覺讀得準確—通順—流利了,這也是爲理解課文內容做鋪墊.第二段孩子讀,說,演都還不錯,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由於開始預設的問題不夠精細,引導孩子讀得不充分,收尾顯得急了些。時間上也沒有把握好。還是在設計時一些問題考慮得不夠細。

上完早上這第一節課,得到評委的許可,我又聽了3位老師的課,受益匪淺。尤其是第三位老師設計的思路跟我有些相似,但她在第3段指導充分,入情入境,挖得很細,師生配合默契,我很有啓發.

一次比賽,付出的是汗水,收穫的卻是經驗和知識,今後我還是要苦練基本功,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

《木蘭從軍》 教學反思

南園學校 瀋陽

《木蘭從軍》是一篇歷史傳說故事,講的是古代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事,讚揚了花木蘭尊老愛幼、熱愛祖國的優秀品質。在備課時,考慮到故事發生的年代距現在較遠,所以我採用了動畫片《花木蘭》片斷導入,意圖拉近學生與教材的關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讀書時,請他們輕輕拿起語文書,擺上正確的讀書姿勢;回答問題時,提醒他們應當說一句完整的話,並做到聲音響亮。我覺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條件,可以使學生受益終生。在教學第二段時,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說說“木蘭是怎麼說服家人的”,並請他們演一演。表演是兒童思考再現生活的基本方式,這麼做既能幫助學生身臨其境主動探求知識,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情感投入,鍛鍊學生的表演能力,寓教於樂,寓教於玩。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更好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熟練操作多媒體課件,以更好地爲課堂服務。這些都有待於今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並努力提高。(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