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伯牙絕弦》的語文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的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伯牙絕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

《伯牙絕弦》的語文教學反思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堂課時,我力求堅持以讀爲主,重在感悟的策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讀中品、讀中悟。既教給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見證了伯牙與子期的的情深意長,更讓學生體味到了知音難覓,要珍惜友情。課上完後,對於本節課教學,有這樣幾點深刻的感受:

一、讀中有層次。

本課是六年級的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對它是陌生的,這就促使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有層次地多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有層次的誦讀:第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第二讀注意停頓,讀出韻味;第三讀感悟文本,讀出情感。每一次讀我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易到難,一步一腳印,一步一落實。學生在不同層次的誦讀中,逐漸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文言文。由能正確讀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體味到“知音”難覓,水到渠成。

二、讀中有變化。

讀中的變化是指讀的形式要多樣,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範讀、默讀、配樂讀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節律、讀出情感、讀出韻味,從而使學生達到愛讀的目的。

三、讀中有想象。

透過文字,藉助插圖進行想象,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是“知音”時,先讓學生想象伯牙的琴聲除了表現“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當子期,想象伯牙琴聲中的場景,用文中句式來表達。學生興趣大增,能根據出示的說話提示仿照書上句式來表達,如“依依兮若楊柳”,並能大聲用文言文的語調朗誦出來。學生在想象、仿寫與誦讀中活躍了思維,爲正確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進一步的體味文言文了這種文體。

四、讀中有拓展。

77個字的文言文,對學生來說,要讀得透徹,必須拓展。如爲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子期去世後,伯牙的悲痛欲絕,我補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一首短歌,並由學生齊讀,讀出伯牙失去子期後悲痛欲絕的心情,進一步的幫助學生理解了伯牙“破琴絕弦”舉止的內涵。通過讀中的拓展,學生讀得更明白,也在不斷的拓展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味道,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古文化。

五、讀中有積累。

讀懂文言文、背誦文言文是對學生的基礎目標進行的落實。本節課通過反覆誦讀,學生已對內容較瞭解,我再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優美動聽的旋律緩緩地流進學生的心裏,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誦讀課文,學生已能背誦了。這樣既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又讓學生積累了文言語言,對他們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了基礎。

一堂課下來,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了伯牙與子期的情深意長,感悟到了知音難覓,體味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簡短而不簡單。我也在學生的誦讀中找到了文言文教學的方向,在《伯牙絕弦》的課堂上體味到了文言文教學的美妙。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一、在文言文的誦讀指導中,自己還欠缺教學方法。

表面看來,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雖在“注意停頓,讀出韻味”中指導學生初略的讀了,但在後面的誦讀中更多的關注“重音”上,而對節奏與韻味又丟棄在了一旁。

二、不能把“評價”的節奏感傳遞給整個課堂。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評價非常重要,發揮着激勵、引導、點撥、糾錯等多種功能,它就像調節器,傳遞給學生學習上的節奏感。但這節課上,我的評價不夠到位,反饋缺乏激勵性和指導性。這恐怕和我自己的性格有關,以後在這方面要多多努力。

這次教學文言文《伯牙絕弦》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上完這節課,我又一次感受到: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儘管我也努力地追求完美,但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我知道還有許許多多細節需要進一步去探究,去學習,去實踐,去反思。對於一個成長中的教師來說,不僅需要快樂地工作,還需要平靜的思考,以及敢於嘗試失敗的勇氣和毅力。

在以後的教學中,課前備課時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包括每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堂上放鬆、灑脫,要用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去感染每個學生。因爲自信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