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上《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課前談話:

六年級語文上《伯牙絕弦》教學設計反思

1、自我介紹——讓學生看動作猜老師的姓:張弓射箭(姓張)

2、出示象鼻山圖片,讓學生介紹桂林的山水。(生介紹)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師介紹北京的龍慶峽小灕江,邀請同學到北京遊覽。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學生讀課文,指導讀出節奏。

2、出示難讀的句子,檢查朗讀情況。

3、出示帶四個“善”字的句子,(“善”標成紅色)問學生有什麼發現?

小結:同一個表達的意思不同,這就叫一字多義。這在以後的學生中還會遇到。

4、讓學生質疑。引入課文的學習。

生質疑:爲什麼世界上再無知音?伯牙爲什麼絕弦?

 二、體會知音情深

1、板書“知音”,閱讀課文,瞭解什麼叫“知音”?(生默讀,請三名學生

2、全班交流:爲什麼有這種感受,師點撥。

3、師生合作讀句子,再現當時的畫面。

4、知己在這裏啊,(一一出示高山圖、流水圖)子期會怎麼說?

生接着朗誦:“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師:這真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5、伯牙還會想到什麼呢?

6、板書甲骨文“志”字,解釋字義,問: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詩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說出了伯牙怎麼胸懷?

(生:伯牙博大胸懷)

8、此時,你對知音有什麼新的認識?(生板書:)

同學們對知音的認識有了新的變化,從知心到知志……

(生上臺板書: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後,爲什麼會破琴絕弦?(生藉助閱讀資料自學,再全班交流,師點撥)

10、哪個詞寫出了“再無二人”?生:知音難求(板書)

11、創設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師生合作讀)

師讀:當伯牙“志在高山”時,唯有子期會對他說——(生讀“峨峨兮若泰山”)

師讀:當伯牙“志在流水”時,唯有子期會對他說——(生讀“洋洋兮若江河”)

12、緊扣“絕”字,感受文言文的語言。

師讀:當伯牙“志在高山”,卻再也聽不到子期說——(生讀“峨峨兮若泰山”)

師讀:當伯牙“志在流水”,卻再也聽不到子期說——(生讀“洋洋兮若江河”)

師:可面對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絕。(配樂出示句子的播放錄音)

憶昔去年春,……三尺瑤臺爲君死!

伯牙絕弦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可並沒有因爲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歷代詩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詩句)

師:從這些詩句,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談理解。

13、出示詩句:此時高山與流水,應有鍾期知妙旨。

師: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讀句子: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師: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讀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三、組合閱讀,觸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現在我們面前,師生合作讀

2、嘗試背誦課文。

  四、佈置作業:

1、背誦《伯牙絕弦》

2、《推薦閱讀《列子 湯問》

  五、板書:

  伯牙絕弦

  知音

  心靈相通 志同道合

  心有靈犀 志向相同

  教後反思:

“朋友”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但“知音”的意思學生體會的就不夠深刻了。這部分片斷通過學生想、說以及仿寫,瞭解知音文化,在受到思想薰陶的同時,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受“輕釦詩歌的大門”一單元的影響,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言,因此在仿寫上顯得比較容易。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比較拘謹,明顯不如沒有錄相的課堂活躍,感覺有許多學生沒有走進文本,進入情境。我分析了三方面原因:教師方面,語言不夠充滿激情,學生的學習慾望沒能充分挖掘出來;學生方面,主要是以前沒有接觸過這種上課形式,在鏡頭面前放不開;教學環境方面,多媒體資源沒有利用,整個情境創設得不夠真實,一節課下來,感覺師生的狀態都有待改善。

我心目中,像《伯牙絕弦》這樣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了詩情畫意的課堂,是學生能用自己的語文素養學到更多的語文的課堂,學生們能在文本的感染下,心潮澎湃地聽、說、讀、寫。本節課的教學,離我期待的語文課堂還相去甚遠,在今後的教學中再不斷地實踐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