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雷夫的第56號教室》讀後感

《雷夫的第56號教室》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讀了雷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頗有感觸,他是一個偉大的教師,可是他卻說“我只是一個平凡的教師,我並未斷言自己無所不知,有時會感覺自己似乎沒有教出這麼多成功的學生。我在這裏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認爲有用的方法”。現在我們時刻都在強調“育人爲本”抓德育的工作,而現實中往往卻是分數至上。可是雷夫並沒有“直奔主題抓分數”,開學第一天他就給學生講道德六個階段的理論。這六個階段是:(1)我不想惹麻煩,(2)做某事是想得回報,(3)爲了取悅別人,(4)遵循規則,規則在內心深處,(5)我做事時會爲他人着想,(6)我有一套自己的行爲規範。這六個階段像一個道德階梯,引導學生儘可能從低向高前行。在這道德前四個階段顯然都是自我中心的,只顧個人利益的。如果單獨的停留在這四個階段那麼叫出來的學生將會是自私的,後兩個階段則是對道德教育的昇華,只有達到這個階段德育才是最終的目的。他的學生也都在按照老師的要求慢慢的去做。等到畢業他的學生的成績非但沒有因爲雷夫不抓成績而落後反而在全國卻名列前茅,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

《雷夫的第56號教室》讀後感

因此我想,我們的教育難道還要停滯不前,還要僅僅埋頭於分數的提高中嗎?我們能不能也在平時的教學中交給學生一些道德上的理論,讓學生學會雷夫六個道德理論中的後兩個階段呢。在上11~20各數的認識的時候,要求小朋友們帶學具盒裏的小棒,在教學的前一天晚上我叮囑孩子們記得明天要帶小棒。數學課快開始了,有個小姑娘突然哭了起來,我忙上前詢問,她哭着說:“老師,我忘記帶小棒了,怎麼上數學課呢?”這時,又有幾個孩子也跑過來跟我說:“老師,我也忘帶了,怎麼辦啊?”我聽了心慌了,數學課快開始了,沒有小棒那等於沒有機會動手操作,那學習效果肯定不好。突然我想到了一個辦法,隔壁班也是我教的,而且隔壁班的數學課是下一節課,所以這節課他們是不要用小棒的,於是我快速的跑進隔壁班,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現在老師需要借15份小棒,因爲隔壁班有一些小朋友不小心忘記帶小棒了,哪個小朋友願意拿出自己的小棒去借給他們呢?”聽我說完,很多小朋友都說:“老師,拿我的拿我的”。

把小棒拿過來分給那些沒帶的小朋友之後,我對他們說:“小朋友之間都是同學,以後我們都要互相幫助,如果以後其他小朋友有困難了,你們會不會幫助他們啊?”小朋友們都說:“會!”,我連忙表揚他們,說:“我們在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團體,而班級和班級又同是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大團體,以後啊,小朋友們一定要學會團結,學會幫助別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比個人更大的力量”。

這只是一件小的不值得一提的事,但是我想,如果利用好平時這些小事及時的對孩子們進行一些德育教育,使得孩子們的心理朝着健康陽光的方向發展,那會比教會他們數理化來的更有意義。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區別。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羣人圍着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餓相,瘦骨伶仃。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隻手可以夠到鍋裏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沒法把湯送進嘴裏,有肉湯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裏的一切和剛纔那個房間沒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羣人、一樣的長柄湯勺,但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着幸福之歌。“爲什麼?”這個人不解地問,“爲什麼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卻能喝到它呢?”上帝微笑着說:“很簡單,在這兒,他們都會喂別人。而地獄的人就是因爲大家不團結,不知道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所以才望“湯”興嘆。”故事並不複雜,但卻蘊涵着深刻的社會哲理和強烈的警示意義。同樣的條件,同樣的設備,爲什麼一些人把它變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卻經營成了地獄?關鍵就在於,你是選擇共同幸福還是選擇獨霸利益。

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雷夫老師創造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千千萬萬抱怨教育的老師看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可能性,即使我們無法像雷夫這樣“瘋狂”,至少我們知道,教育蘊含着無限可能。一年級的小朋友如同一張白紙,如果我們能從一開始就教育他們學會幫助學會分享學會團結,那麼他們的心理健康必然是陽光的,那以後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