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參加第八屆全國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有感大綱

參加第八屆全國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一隻貝因爲痛苦的磨製而成長爲一種永恆的美麗;一節課因用心的研磨,而散發出無限的魅力;一位教師因豐富的磨礪,讓生命綻放絢麗的光彩;一羣執着教育的人,因對信念的追求與堅守,而爲孩子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全國小學語文第八屆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有感。

參加第八屆全國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有感

------楊屹

10年10月19日至21日,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在銀川市人大會堂舉行。感謝學校給予的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和劉榮紅主任有幸參加了本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的聽課,聆聽了來自全國各省推薦的優秀青年教師的優秀課例。現在已經是第八屆了。其實閱讀教學大賽的作用已經遠遠超過了比賽本身,一個是通過比賽作爲一個依託,他傳達了小學語文研究會的聲音,對中國小學語文的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不管是自覺還是不自覺地,每一次小語的盛會,小語的大賽,都會對全國小語的一線老師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再有了大賽的課是我們各個省市在研討交流自己的課改成果。所以我們都期待着通過這樣的比賽能夠學到新的觀點,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我們也是抱着這樣的思想出發的。

此次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的主要精神是崔巒老師推出的“一個轉向,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四點評課標準”。“一個轉向”是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當從學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一箇中心”是指我們的閱讀教學要以語言學習爲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指要着重培養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四點評課標準”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就是“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新”。而本次閱讀課觀摩課實現了一個走向,增強了四種意識,體現了觀點關注。

一、重視語感的培養,“讀”中盡顯語文課堂魅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感,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葉聖陶先生也認爲,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符號刺激所發出的一種直覺。而“讀”就是對積極最有效的刺激。在這次觀摩活動中,每位老師都能帶領孩子充分閱讀文本,從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中去感悟課文、感悟人生。“讀“中盡顯語文課堂魅力。浙江陽光學校的羅才軍老師的《伯牙絕弦》,老師用他那雄渾有力的男中音讀出了古文獨特的韻味,也讓學生在古箏的音樂伴奏下體會到古文的魅力。現場所有的學生老師都被羅老師帶入到了古文中,全場靜悄悄的,人們在靜中感悟,在靜中完成一次情感的昇華。課已經結束了,大家還沉浸在羅老師的課中,沉默片刻,掌聲驟起。

二、重視年段目標。重拾,凸顯並強化了“工具性”效能是當前語文又一個轉身。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問題,一直成爲語文課堂教學走向爭論的一個焦點話題。傳統的經驗,總是以二維思維方法來對此問題進行論爭。其實,閱讀文字,就是閱讀世界的過程。語文當然是人文性很強的課程,同時,也休現了着工具性。人文性發揮着特殊的工具性作用。另一個層面,不同的篇章具有不同的文質特點,或側重於工具性層面,或側重於人文性特點。我們不能機械隔裂地處理二者之間的關係。從這次賽課來看,對新課程中過分重視人文性的現象作了糾偏。將人文性與工具性較好地統一了起來,同時根據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目標,突顯並加強了工具性教學。特別是低中年級的課,體現了關注字詞教學的落實。我們鮮明地感受到老師對於重點詞語的教學,對有些生字音形意方面的教學力求紮實到位。高段的課,如《小兵張嘎》重視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瀏覽2-5自然段,思考張嘎爲什麼當小兵?瀏覽6-11自然段,思考當兵以後幹了些什麼事?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捕捉信息能力。又如結合課文內容,滲透詳略描寫方法,突出教學重點,抓住人物語言、動作品評、理解人物形象,滲透了這樣的方法:人物語言要讀好,提示語關注少不了;人物語言要讀妙,走進內心更重要,教學反思《全國小學語文第八屆閱讀教學觀摩活動有感》。本次教學觀摩活動鮮明的告訴我們課堂教學在去除浮華,追求生動而又紮實的課堂。課堂是師生、生生真實交往的空間。

三、重視練筆,“寫”中感受生命的拔節

這次聽到的課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每堂課老師都會讓學生拿起筆來寫一寫,在郭蕾老師的《小兵張嘎》一課中,郭老師讓學生把看到的張嘎的無聲視頻用文字寫下來。在羅才軍的《伯牙絕弦》一課中,老師說:伯牙怎麼感慨自己得遇子期的呢?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來。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教師能適當地讓學生動筆寫一寫,記錄自己的思想軌跡,表達自己的體驗和創造,這樣他們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勇氣,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在師生的鼓勵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享受個性化的閱讀樂趣。長期的實踐,必定會讓他們樹立個性化閱讀的信心,促進閱讀個性化的形成和發展。但是寫的方式,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問題與反思:歸納梳理如下:每次的這種教學研討活動,都是圍繞着我們面臨的熱點、難點、困惑點等問題,以任務作爲驅動,以課例作爲載體,大家起來交流、研討,反思、總結。因而呢,研究成果也必將成爲推進我們小學語文改革進程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當我們的國家,現在已經從人力資源的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這種進程中,在信息化高速這種發展的時代,我們的孩子再去學習更多的知識,他是不是能夠學得過來?他現在要面對明天的日益激勵的競爭,他更需要的是一定是他能夠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是他不竭的動力。正如《學會生存》中所言: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所以說,當我們研究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這一命題時,我認爲這個命題,對於小語人而言,它更高屋建瓴,更審時度勢。因爲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已經成爲人類在未來社會生存發展的必備素質。

第二方面,課例啓示。

學會知識,學什麼?怎麼學?我們先來關注學什麼?我想呢,我們是不是可以從生命活動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因爲我們的教學過程不僅僅孩子是在認知,是在傳授和學習的過程。它還是我們師生互動的一種生命的展示的這麼一個過程。那麼我們就來想,一個個四十分鐘是孩子們的生命的活動的進程,那麼生命無價,童年只有一個。我們不能用孩子有限的童年時光,用獲取增長知識,技能的黃金時光去交換低效、低質的課堂。這個天平平嗎?這個交換等值嗎?我想我們應該從孩子的生命的意義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孩子到底應該在四十分鐘學習什麼?那麼他應該學需知,學未知。學需知,那就是學習他應該學到的東西,學什麼,那麼就按照我們的課程標準,來落實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我想,在這裏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要高效的達成每一個課時的教學目標。這個也是應該引起我們廣泛關注的,來關注我們每一個課時的教學質量。課時目標確定了,最後達成了嗎?我們檢測一下,我們關注一下,我們的課程目標是高效完成的嗎?那麼第二方面,學孩子沒有知道,不知道的東西。那麼我想呢,我們就應該關注孩子最近的發展區,用我們最寶貴的這一個個四十分鐘,用在解決孩子的學習的困惑點上,學習的難點上。其實呢,從認知學的角度,教學設計,它分上限設計和下限設計的,那我們來看下限設計的教學是,如果我們在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基礎上進行教學,是定向給孩子已經成熟的一些認知水平的,這樣在孩子沒有發展的區域,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那麼你的教學設計,設計得再巧妙,你的特點再得當,也只能屬於下限的教學。

因此,《石榴》的一課,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這一方面,她關注了學情, 給予學生的預習的起點,理解的起點,在這兒點撥提升,給了我們非常好的啓示。

關注怎樣學。提出讓我們的孩子紮紮實實的學,情趣盎然的學,觸類旁通的學。

1 紮紮實實的學。這一次的研討活動大家普遍感受到,在課堂間讓我們孩子的讀書時間更充裕,成爲一種普遍現象。讓孩子能有這種安靜的時間,潛心的閱讀,如《匆匆》等許多的課例,出現了連續3到5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學生在靜心的讀,安靜想,拿着筆,這種批閱式的,這種批註,顯然增加了閱讀理解的程度,讓孩子的思維能力更具有深刻性。諸如《活見鬼》《釣魚的啓示》《蜀鄙之僧》《送元二使安西》《愧香五月》等課例,展示了或整體,或局部,學生從不會到清楚,從不懂到明白的這個一個思維發展的過程。《畫家與牧童》這一課,更是將講語言的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讀悟給合。都給了一些非常好的啓示,給了我們非常深的印象。那麼通過這些課例呢,我們感受到這些課在展示認知的過程,在體現學習的規律。

2 情趣盎然的學。在課堂上我們只看到一些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一種閱讀的活動,不斷變換着的一些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對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呢,確確實實是必不可少的。當然我們更應該認識到,要培養學生持久的,穩定的這種閱讀興趣,還需要對閱讀活動本身產生興趣,而不是僅僅對於手段和方法感興趣,這是尤爲重要的。那麼對於小學生而言,他最感興趣的東西是什麼?當然是那些他想知道又不知道的東西。我們看到我們的孩子經常玩電腦遊戲,那麼爲什麼這種電子遊戲,對孩子有那麼多的吸引力,我們來看,電子遊戲也有失敗啊,他也有闖關失敗的時候,他也爲什麼他那麼的癡迷,那麼的樂而往返呢?那麼那就是遊戲他具有未知性以及挑戰性。所以說在這種課堂下,在這種觀摩活動中,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的課例,比如說,《稱讚》《老人與海鷗》《楊氏之子》等等,去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去引發學生探究研讀的學習的慾望,都覺得非常好。儘管呢有的提問呢,這種環節呢,質疑的環節,還只是一個形式,問題提出以後呢,就把問題鼓掌之高擱,就把問題放在那裏了。但是畢竟,我們在進行着觀念的轉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