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參加小學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心得報告

參加小學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心得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9月26日至28日,xx市小學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在梅列區第二實驗小學舉行,由十二縣市和兩所市直屬校選送的14節閱讀課參加本次評選活動。

參加小學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心得報告

本次活動呈現出如下亮點:

一、參賽選手素質較高,無論是久經沙場、揮灑自如的骨幹教師,還是初出茅廬、教風清新的年輕老師,都能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教學目標值得商榷),精心設計教學預案,立足學生閱讀本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但這似乎還不夠)。閱讀教學中讀的形式更加豐富,除了朗讀以外,默讀、略讀、瀏覽、快速讀等各種讀書形式都進入課堂(但老師更多關注的還是朗讀指導,對其他幾種讀的能力只見佈置,未見指導)。在課前不能進班熟悉學生的情況下,他們大多能在課前10分鐘的交流時間裏較快熟悉學情,調動學習氣氛,不少課堂都能體現出學生由“冷”到“熱”的過程,學生剛開始不愛發言,思路沒有打開,後來隨着課堂教學的進程,學生的學習潛能被不斷激發,漸漸融入課堂,大膽發表見解,且發言、朗讀的質量也有明顯提高。

二、閱讀教學有新的突破。一些課堂呈現出了從“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的轉變,以課文爲例子教學語文的知識和技能的意識有所增強。如《祖父的園子》《我最好的老師》等,既關注了課文表達的內容,同時也關注到其表達的形式。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孟令全老師指出:“閱讀教學中,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研究得比較多;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較少。這不能不說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失衡。只講內容,不講形式或講得極少,是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語言閱讀教學,如果只侷限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學,最多隻能說完成了教學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結合起來,才能說走完了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這樣的過程是由語文教學的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否則就不是語文的閱讀教學。”這應該成爲我們當前閱讀教學改革的一個指導思想和努力方向。

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是課時目標不明,雖然是上第一課時,但大多數的課堂呈現卻是基本上囊括了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比較突出的是六上《只有一個地球》的第一課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老師在結課時交代的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討論爲什麼只有一個地球?”“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已經脫離語文學科的本位。大概是老師們總想在第一課時儘可能展示其引導學生閱讀理解的精彩部分,所以纔在第一課時大包大攬,但第一課時的教學有其既定的目標,如字詞教學、初讀感知、瞭解大意、理清脈絡等,再把第二課時的大量閱讀理解擠進來,難免貪多嚼不爛,好幾節課都出現前面教學的生字在後面又出現讀錯的現象,如:“引吭大叫”“淨角”“大模大樣”“瀑布”“磨坊”等,說明讀準字音這關未過。四上〈白鵝〉與三上〈風箏〉理解課文都是三個部分內容,在第一課時既定教學任務這麼重的情況下,還學完了兩個部分內容(〈白鵝〉的叫聲、步態,〈風箏〉的做風箏、放風箏),只留下一個部分內容在第二課時學習(〈白鵝〉的吃相,〈風箏〉的找風箏),這樣是不是會頭重腳輕了?課時劃分比較恰當的是六上〈老人與海鷗〉,在瞭解大意、理清文脈後,學習第一部分“老人愛海鷗”,將第二部分“海鷗送老人”安排到第二課時學習,這樣第一部分就能學得比較充分些。

二是學段目標不明。四上〈白鵝〉用了14分鐘學習生字新詞,有無必要?四年級學生已具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在字詞教學中老師可以更加放手一些,這樣就不會導致後來學生兩次讀書時間不足,有點匆匆走過場。又如第三學段的閱讀目標要求“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但是大多數老師都只關注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忽視了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還有一點缺憾:老師自身的語文素養不高、語文意識不濃、語感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多數語文老師在課堂上不太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對於學生在回答問題或談感受時出現的表達不清或表達困難等問題,不能予以及時幫助和指導,甚至對於有明顯語病的表達也輕易放過,如一個學生評價老師的朗讀“又大聲又響亮”,還有一個學生說“我們激烈地喊叫着:風箏飛得再高一點”,老師都沒有注意。其實這些不都是最好的修改病句的範例嗎?可惜老師錯過了一個規範語言表達的機會。學生在發表見解時,不僅關注其思想內容,也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語文老師不同於其他學科老師的特有的教學任務,我們責無旁貸。二是個別老師自己的語言也不夠規範,如“長長的瀑布”“這樣長的瀑布讓你想到什麼”用“長長”來形容“瀑布”不妥。三是出現知識性的錯誤,如老師說“讀古詩是有節奏的,如果你喜歡哪個字,還可以把這個字讀得重一點,拖得長一些。”古詩誦讀的音長是由學生喜不喜歡來決定的嗎?老師缺少相應的專業知識,在指導朗讀時很想給學生方法,卻只能在“大聲、有感情地讀”中繞來繞去,無法提升。四是有一個老師把“賈平凹wā”讀成了“āo”。

一點思考:閱讀教學還有沒有別的招?

本次閱讀教學不管是第一課時還是第二課時,不管是第二學段還是第三學段,老師們都是兩招打天下,一是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詞句談體會,二是創設一些情境,引領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不是說這兩種教學手段不好,但是學生如果年復一年,一節課接一節課都是這樣上的,他們會不會厭倦?另一方面,關於找詞句談體會,學生都沒有困難,他們都能準確找到相關的語句,而且他們談的感受也似乎都受到了肯定,如果一節課光讓學生交流他們已知已會的東西,我們的閱讀教學還有何意義呢?如何在他們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提升呢?老師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哪裏呢?有些茫然。

在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方面,我們語文老師還有沒有別的招呢?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