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兩課時)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兩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教學目標:

《草船借箭》教學設計(兩課時)

一、認識本課10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會寫14個生字,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和講述,瞭解“幔子、調度、水寨、擂鼓、吶喊、丞相、都督、軍令狀、翎毛、膠漆”等名詞術語,結合課文,採用推測、換詞等方式,瞭解“推卻、遲延、探聽、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理解“才幹、妒忌、神機妙算”等詞語的意思。

二、練習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特徵(反應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主要情節)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練習結合全文內容和詞語之間的聯繫,來深刻理解“才幹、嫉妒、神機妙算”幾個詞語並體會七對錶現人物所起的作用,體會作者對諸葛亮敬仰、讚美的思想感情。

四、體會文章“處處伏筆照應”、“人物對比”“諸事情發展一切由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順序”的表達方法和思路對錶現諸葛亮“計謀神妙”的作用,深入體會“神機妙算”的含義和作者對諸葛亮敬仰讚美的情感。

  教學設計

課前預習:

1、要求學生自學生字,認準讀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紹古代官職、器物名稱的詞語,通過詢問、揣摩、結合影視劇回憶等方式,瞭解他們的意思;讀課文,嘗試着通過結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來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讀不懂的詞語的字面意思。

2、反覆講課文讀幾遍,力爭將課文讀通順,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怎樣的故事。

講課前:教師瞭解(而不是訂正)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他們在認讀生字、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過程中的特點。

  第一課

一、導入新課。本文跟我們學過的其他課文不一樣,除了小說內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語也還帶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跡,我們先來認真讀懂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檢查預習。

1、認讀生詞,糾正易錯讀音。(強調擂鼓助威的“擂”字讀音,區分多音字。)

2、讓學生介紹自己課下了解到的課文中寫古代官職、器物詞語的意思。在學生不能介紹清楚的情況下,教師介紹“丞相、都督”,順便向學生交代清楚“三國魏蜀吳、曹操的丞相、諸葛亮這個丞相、周瑜這個都督”的官職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3、請學生介紹自己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情況,結合“才幹、妒忌”的理解,介紹小說第四十五回周瑜設計殺曹操水軍頭領被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殺害諸葛亮的緣由,結合理解“神機妙算”的字面意思,幫助學生理解本文寫周瑜要害諸葛亮,最終沒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諸葛亮。

4、檢查讀書情況,指導分段讀課文,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彙報自己對課文的瞭解:草船借箭講了怎樣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節來介紹。

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諸葛亮的應對、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點、結果(包括周瑜長嘆)”,用簡單但是能明白把主要情節、做法主要特徵介紹清楚的話,表述主要內容。

指導要點:看看學生是否把上面的要點介紹清楚;語言是否簡練。針對存在問題,讓學生跟重複說,一直到說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能說清楚)。

(意圖,通過抓住主要情節概括、表述,基本讀懂課文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導入:上節課,我們瞭解了這個故事,知道了諸葛亮用怎樣巧妙的方式來“造出”了十萬支箭。周瑜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憶神機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推測 。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在本文,諸葛亮的什麼計策是巧妙地?那些機智是驚人的?(回憶課文內容)

好,那麼,我們換個詞:說,諸葛亮“足智多謀”,我這比不上他。這樣換行不行?

(可能有結果。如果有結果,就是:足智多謀,沒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現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機妙算高。如果學生有結果,那就順着學生的結果往下進行:好,那麼,我們來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寫出來的。

如果沒結果:好,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機妙算”的特點表達出來的,看看換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讀本文相互照應的特點,體會其對錶現人物的作用,體會諸葛亮的計謀的“神妙”所在。

1、教師佈置任務:本文寫作上很有特點,那就是我們讀文章的時候,一邊讀一邊會產生一些疑惑,一直讀下去,疑惑解開,一直讀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開。

請同學們讀課文,用筆勾畫出那些讓我們疑惑的地方,表上序號,再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出疑惑解開了的地方,標上上同樣的'序號,看看我們能夠找出多少這樣的地方。

2、學生自己讀書,做對應性勾畫。

3、學生相互交流。(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採用)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讀書,感受文章伏筆照應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筆照應)。

相關要點:(1)周瑜要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答應,並且說只要三天,還立了軍令狀(——爲什麼答應人們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軍令狀?能完成嗎?爲諸葛亮擔憂),結果:草船借箭,借來了十萬多支。

(2)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隻、草把、軍士,能夠造箭嗎?(——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魯肅是周瑜的人,諸葛亮不讓魯肅告訴周瑜準備船隻草把軍士的事情。(萬一告訴了怎麼辦?)魯肅果然“沒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沒動靜。諸葛亮不用做準備(因爲開始我們並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發才明白,諸葛亮要等大霧。

(5)到曹營陣前擂鼓吶喊,(曹兵出來怎麼辦——才二十條船,六百軍士啊,魯肅替我們提出了擔憂),諸葛亮斷定曹操不敢出來,(真的嗎?)曹操果然沒出來,只是射箭。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注意提出來:爲什麼不到這裏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擔憂了。

3、討論,認識諸葛亮對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們不明白的這些事情,魯肅明白嗎?周瑜明白嗎?曹操明白嗎?他們分別不明白什麼?

但是,諸葛亮明白嗎?他都明白什麼?(對應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條一條的體會)

周瑜肯定不會給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須另想辦法(教師總結: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後有大霧,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師總結: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魯肅這次一定不告訴他借船的事情(教師總結:知魯肅)。

教師引導思考:這麼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諸葛亮的設計,順利發展、實施,最終成功。你們說,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計謀”怎麼樣?

神機妙算!

用足智多謀行不行?

不行!

諸葛亮太神奇了,說是什麼事情都聊得到——這叫料事如神!

正因爲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事情嗎,對諸葛亮來講,可以立軍令狀嗎?既然可以,說明諸葛亮覺得這事情怎麼樣(提示:他是劉備的丞相,軍師,還得幫助劉備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諸葛亮在整個過程中,他都表現得非常輕鬆,用一個詞語來講叫舉重若輕。

讀課文,看看諸葛亮的言行、語言中,哪些詞語突出了諸葛亮的舉重若輕。

學生讀書,再勾畫。

(只要三天!原立軍令狀。甘願受罰。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來,只管飲酒作樂!),指導學生朗讀有關部分,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舉重若輕。)

4、認識對比寫法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回憶第一課時,文中人物的官職:(順便介紹魯肅的官職:參軍校尉,相當於部隊的參謀長),想象:這些人都是傻瓜嗎?

但是,在諸葛亮面前,他們顯得怎麼樣?(弱智一般)

介紹小說的特點:很多情節爲想象出來的,而不是現實中真實的存在。在《三國志》(介紹《三國志》),其實是沒有“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情節是虛構(介紹虛構的概念)出來的。作者爲什麼在這個故事中,將周瑜、曹操、魯肅這些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寫成這個樣子呢?(爲了表現諸葛亮,諸葛亮做事,這些人都被矇在鼓裏,而諸葛亮卻知道他們所思所想,實在太神奇了!)

老師總結:這就叫做對比襯托,是爲了更好的突出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開頭結尾的特點:首尾照應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教師提出問題:文章開頭寫了周瑜,結尾又寫了周瑜。我們看結尾:周瑜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結合全文來思考,這一嘆,嘆出了周瑜當時怎樣的情感態度?

佩服、惱怒、心有不甘、無可奈何!朗讀這段話!讀出周瑜的感嘆中的“無奈、佩服、惱怒、心有不甘”來!

二、佈置拓展閱讀:本次諸葛亮給了要加害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訓,此後的教訓還多着呢。《三國演義》中,有著名的情節“諸葛亮三氣周瑜”,怎麼氣的?氣到什麼程度?請同學們去讀三國演義,找到有關章節,一睹爲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