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兩課時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兩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第一課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兩課時

老師: 同學們好。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之書,《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是謀略裏的謀略;也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那麼《草船借箭》就是智慧裏面的智慧。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了謀略、充滿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非常感興趣。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篇課文,碰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碰到讀不通的句子多念幾遍。讀完以後,老師請你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當中的四個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覺得可以怎麼排?明白嗎?

學生: 明白。

(學生開始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 四個人物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給他們排排隊,你會怎麼排?

學生1:我認爲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師: 好,諸葛亮排第一。

學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師: 周瑜第二。

學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師: 曹操第三。

學生1:魯肅第四。

老師: 魯肅第四。諸葛亮最聰明,魯肅最笨。有不同意見嗎?不一樣,有不一樣的意見。好!請你說。

學生2:我覺得魯肅應該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師: 前面兩個沒問題。

學生2:前面兩個不變。

老師: 不變,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變成最笨,魯肅排第三。還有不一樣的嗎?

學生3:我覺得諸葛亮應該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師: 噢,周瑜成第三了。

學生3:周瑜排第三,魯肅排第四。

老師: 周瑜第三了,魯肅還是最笨。還有嗎?還有不一樣嗎?

學生4:我覺得諸葛亮第一。

老師: 諸葛亮第一。

學生4:曹操第二。

老師: 噢,曹操第二。

學生4:魯肅第三。

老師: 好,魯肅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還有嗎?還有不一樣嗎?

學生5:我覺得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

老師: 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

學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師: 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請坐下。噢,非常有意思,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學都給四個人物打了分,是吧?儘管答案不同,五種答案,但同學們發現沒有,有一點是毫無異議的。

學生: (齊答)諸葛亮排第一。

老師: 對,諸葛亮排第一,諸葛亮是最聰明的,是吧?這是同學們讀了一遍課文之後取得的共識。非常好,那麼這篇課文寫諸葛亮很多地方,現在王老師請你們再仔仔細細讀一遍,你覺得這篇課文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和寫諸葛亮的智慧,什麼地方寫得最精彩?把你覺得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來,然後仔仔細細地讀一讀,讀出精彩來,明白嗎?

學生: (大聲讀課文,尋找寫得精彩之處。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 咱們現在交流一下,你覺得這篇文章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寫諸葛亮的智慧,什麼地方最精彩?

學生1:我覺得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寫得最精彩。

老師: 你先把寫得最精彩的地方讀給大家聽,咱們注意聽。

學生1:(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我覺得七和八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寫得非常精彩。

老師: 體會得不錯。這兩段話如果多去讀幾遍,那可能對你幫助就更大。誰也覺得這個地方寫諸葛亮寫得最精彩。我再叫一個同學讀一遍。

學生2:(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排開,又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停!停!魯肅怎麼說?

學生: 吃驚地說。

老師: 再讀。

學生2: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範讀)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學生2: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他吃驚了嗎?

學生: 沒有。

老師: 你們吃驚了嗎?

學生: 沒有。

老師: 誰能讀出吃驚的味道?

學生3: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來,請你繼續讀“魯肅吃驚地說”。

學生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範讀)“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再讀。

學生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軍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停!諸葛亮怎麼說?

學生: 笑着說。

老師: 你笑了嗎?

學生4:沒笑。

老師: 能笑嗎?能笑!來,試一試。

學生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營寨裏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 停!停!“曹操下令說”,體會一下,你們自己讀一讀。“曹操下令說”,怎麼說,自己都讀一讀。

學生: (自由練讀。)

老師: 來,曹操,曹操。咱們先叫一個女曹操,曹操在營寨裏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學生1: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舉妄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 活脫活現的女曹操。稍有一點遺憾,就是不要“輕易出動”,而不是“輕舉妄動”,不是這樣的。好的,不錯。來,叫一個男曹操,曹操本來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營寨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學生2: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 真好啊!你繼續。

學生3:(朗讀接下去的課文。)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個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個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老師: 好。還有同學覺得別的什麼地方,寫諸葛亮的謀略、寫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學生4:我覺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諸葛亮說:“希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老師: 這個地方寫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覺得,你想象一下,當時諸葛亮懷着一種怎樣的心情和魯肅說這番話。當跟魯肅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已經把什麼東西都想好了,然後他在魯肅面前會表現出一種什麼神態?一種什麼表情?他會用什麼樣的語氣和魯肅說?再想一想,然後就把自己當作諸葛亮,你來說諸葛亮這段話。好,我來讀魯肅說的話:“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麼能幫你的忙。”諸葛亮說——

學生4:(接讀諸葛亮的話)希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只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老師: 這個諸葛亮年齡比較大,這個諸葛亮年齡比較輕,可都是諸葛亮。有沒有同學覺得別的地方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還有嗎?

學生5:第二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比較精彩,因爲他說:“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只箭。”

老師: 等等,老師請你把第二段話都念一遍,好嗎?

老師6: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我們現在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老師: 注意啊,周瑜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實際上——

學生6:心懷不軌,他很嫉妒諸葛亮,他想用這個造箭的名義把諸葛亮害死。因爲他死前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來非常恨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藉口害死諸葛亮。

老師: 對啊,所以說,周瑜說這話的時候一肚子壞水,你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剛纔讀得那個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懷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懷鬼胎呀!試一試,行嗎?(老師讀開頭的話)“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

學生6:“我們現在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當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樣,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支箭,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辭。”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說:“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

老師: 注意!諸葛亮這個時候說,他想到的是什麼?

學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計,乾脆就將計就計。

老師: 想到將計就計,他還想到了什麼?

學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給他出難題,十天造十萬支箭肯定是比登天還難。

老師: 比登天還難,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還想到什麼?

學生9:我首先和他一樣,而且我知道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經想到了大概他已經觀象過,也可能預先想到周瑜會用這個箭來威脅他,騙他。所以他肯定會先觀一觀天象。因爲一般大霧天,他們不敢出來跟你打,他肯定會用一些箭來射你,所以,他想到再過三天就有一場特別特別大的霧,最後他纔想到借箭這回事。

老師: 儘管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儘管諸葛亮想到了三天後這場大霧,將計就計把這十萬支箭造好,儘管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覺得很奇怪,諸葛亮爲什麼不推託、不推辭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幹嘛還要替他借十萬支箭呢?

學生1:我覺得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將計就計,我就和你鬥智。

老師: 他是想跟周瑜鬥鬥智。

學生2:我想是這樣,周瑜就是想專門找一個難題難倒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話,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證明周瑜比諸葛亮強。

教師: 同學們,你們知道諸葛亮是誰的軍師?

學生: 劉備。

老師: 周瑜是誰的都督。

學生: 孫權。

老師: 劉備和孫權可是兩家呀,爲什麼他們現在——

學生3:因爲魏軍當時非常強大,諸葛亮提出要東吳和蜀漢相聯盟,來攻打魏軍,這樣才能獲得勝利。因爲這個時候需要箭,諸葛亮使計,如果把魏軍的箭由我來使的話,魏軍的兵力就會大大減弱,而我軍的兵力會大大增加,那我們就可以用箭和他們相對抗,這樣的就可以使劉備的蜀漢、孫權的東吳取得勝利。

老師: 你講的道理是對的,孫劉兩家來聯合抗曹,纔可能戰勝曹操。但是有一個小小的錯誤,指出來你不生氣吧?那時三國還沒有建立,東吳、蜀國、魏國還沒有建立,孫權和劉備還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請你繼續讀,諸葛亮說——

學生3:既然要交戰。

老師: 既然就要交戰。

學生3:“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能夠造好。”諸葛亮說:“只需三天。”周瑜說:“軍師你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我怎麼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立好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願受罰。”

老師: 甘受懲罰。

學生3: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讓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去取箭。”諸葛亮喝了幾杯走了。

老師: 喝了幾杯酒就走了。好的,請坐。我們每一個同學對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獨特地體會,都有自己獨特地理解。有的同學認爲前面寫得最精彩,有的同學認爲中間寫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學認爲後面寫得最精彩。其實這些都不要緊,只要我們深入到課文中的字裏行間細細品味,我們就能夠感覺到這篇課文每一段話、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在傳神地寫着諸葛亮的謀略、諸葛亮的智慧。這篇課文老師讀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儘管讀了二十五遍,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我想來想去沒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應該去問一下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已經不在了,你們想知道困擾王老師的這個問題嗎?

學生: (齊答)想!

老師: 王老師在想啊,諸葛亮說:“我怎麼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同學們,你們知道立下軍令狀意味着什麼?

學生4:完不成任務就要殺頭。

老師: 喀嚓,腦袋搬家。對呀,立下軍令狀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萬支箭的話,腦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當時,諸葛亮當時立軍令狀的時候,腦子裏想了些什麼?到底想到了一些什麼?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麼?咱們是不是這樣,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圍繞這個問題咱們讀讀課文,再來研究研究,行嗎?

學生: (討論、研究)

老師: 討論非常熱烈!你們說諸葛亮在立軍令狀之前,他肯定想了什麼?肯定想到了什麼?

學生1:我覺得在立軍令狀之前他就已經謀略好了後面的計劃,他已經計劃好了怎麼來造這十萬支箭。

老師: 他是造箭嗎?

學生: 借箭。

學生1:他就謀略好了怎麼去借箭,然後他纔敢去給周瑜立下軍令狀。如果他沒有謀略好的話,他就不會冒着殺頭的危險去立軍令狀的。

老師: 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個計劃,是吧?這樣的計劃當中想好了哪些內容啊?你覺得必須想好哪些內容啊?

學生2:我認爲他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天氣的變化。

老師: 天氣的變化,你說他已經想到了什麼?

學生2:想到了長江上會有大霧。

老師: 長江之上必有大霧,是吧?

學生2:第二個他想到的是曹軍會怎樣應對。

老師: 好,你認爲曹操會怎麼應對?

學生2:以曹操的爲人,他肯定會謹慎用兵。他看見外面有大霧,而且又有鼓聲和吶喊聲,他肯定不敢輕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師: 好,他這已經想好了,還有嗎?

學生2:他還想到了他肯定還要有所準備,就是準備草船。那麼,他必須考慮到魯肅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的。

老師: 噢?不,不。他還沒向魯肅借船呢?他很快就考慮到魯肅會告訴周瑜?他首先要向魯肅怎麼樣?

學生: 借船。

老師: 要向魯肅借船,他首先要想魯肅這個船會不會借給他呢?魯肅可是周瑜手下的人。

學生1:可是他們現在聯合抗曹,所以魯肅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爲了國家,也應該是肝膽相照的人。

老師: 所以,你這個諸葛亮估計魯肅肯定會把船借給他,而且估計魯肅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你還有補充?

學生2:我覺得他說的魯肅的.爲人不對。魯肅自從見到劉備以後,就和諸葛亮的關係越來越好了,而且魯肅也非常的仁慈,別人有求於他,一定會盡力去幫助他。以前有個故事,周瑜向魯肅借糧,因爲那時候魯肅非常有錢,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沒糧吃了就去向魯肅借,魯肅哪會有許許多多的糧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糧食借給周瑜了。

老師: 從這個地方看出魯肅爲人厚道很仁慈,是吧?這一點諸葛亮知道嗎?

學生2:知道。

老師: 你的知識真廣,謝謝。

學生3:而且,諸葛亮他還考慮到二十條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爲他一開始先讓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話,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達不到十萬支箭的數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會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會達不到十萬支箭而受罰。

老師: 是啊,你看諸葛亮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已經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是想得那樣周到,想得那樣細緻,想得那樣準確,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學生: (齊答)神。

老師: 諸葛亮妙不妙?

學生: (齊答)妙。

老師: 難怪,我們拿起書讀課文最後一句話,難怪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學生: (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再來一次。周瑜長嘆一聲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課時

老師: 通過上節課的讀書研究,我們知道,早在諸葛亮給周瑜立軍令狀之前,他已經謀劃好了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想得是那樣的周到,想得是那樣的細緻、那樣的準確,最後草船借箭的計劃得到了成功實施。難怪魯肅回來告訴周瑜草船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你讀一遍。

學生1: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周瑜是長嘆一聲,你把那個嘆加上去,再來讀這句話,誰來?

學生2: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不錯,請你來。

學生3:諸葛亮神機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師: 那口氣嘆在後面也行,好,請你來。

學生4: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師: 周瑜到最後就是這副神態、這副形象、這副樣子。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學們,你們覺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呢?自己默讀課文,把你認爲最能充分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線劃下來,然後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爲什麼你覺得這個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 (默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 我看到同學們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確像同學們所體會的那樣,這篇課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咱們就這樣,在那麼多地方當中,挑你自己體會最深的一處,說一說這個地方你是怎麼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好嗎?

學生1:(朗讀課文中的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我從這裏體會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因爲他以虛代實才能草船借箭,因爲大霧漫天,能見度很低,所以敵人看不見他,當然他也用不着看見敵人,曹操怕江邊有伏兵,就只能用遠距離的武器防禦,這樣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這才能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 先別忙着坐下去。我發現你挺能說的,但王老師覺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錯。咱們學語文,光有理解沒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讀這句話的時候內心的感受讀出來。你再試着讀讀這句話。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比剛纔大了點,但這場霧還不夠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這場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

學生2: (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比他大了,誰能讀得比他更大?

學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這是一場非常大非常大的霧,大到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啊!同學們想啊,這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上,他倆都看到了這場大霧,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什麼感受?讀讀這句話,你是魯肅,你讀讀這段話,自己讀,放開聲音讀。就讀這句。魯肅看到了這場大霧心裏怎麼樣?

學生: (自由練讀)

老師: 魯肅,請你。

學生1: (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是什麼心情?

學生2:他這時候比較驚訝,比較吃驚。

老師: 比較驚訝,比較吃驚,是不是?那你得表現出驚訝和吃驚呀,你再試試。

學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對,就是這種感覺。誰再來讀一讀?

學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請坐下,我們都來做一次魯肅,他是那樣驚訝,那樣吃驚,甚至還有一點點着急和害怕,這就是魯肅。咱們一起來做做魯肅,讀一讀這段話,預備:這時候大霧漫天——

學生: (齊讀)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這是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時的反應。諸葛亮他看到了嗎?

學生: 看到了。

老師: 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什麼感覺?什麼心情?你別說,通過你的讀告訴大家,自己讀。

學生: (自由練讀)

老師: 來,諸葛亮,來,請你。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諸葛亮,來,請你讀。

學生2: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真好,來,到上面來,你們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諸葛亮。

學生2:(上臺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你們體會到諸葛亮這時怎樣的心情?

學生3:體會到諸葛亮當時心情非常高興。

老師: 你說呢。

學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師: 你說呢。

學生5:他如願以償。

老師: 是啊,如願以償,這場大霧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師覺得你光抓住這句話,還不能夠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爲啥?因爲光憑這句話,還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霧呢還是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準了大霧呢。所以,你還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話,能夠說明其是這場大霧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往前面找,把它找出來,讀這句話,放開聲音把它讀出來。誰找出來了?

學生: 我。

老師: 誰找出來了?還有誰找出來了?最後那個男同學。

學生1:我找出來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

老師: 好,你從這個地方體會諸葛亮算準了。不錯,但是我覺得還有一處更直接、更了當、更明白地告訴人們,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準這場大霧了。

學生2:(朗讀課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 請到船裏頭,是這處,咱們一起來讀讀這段話,注意諸葛亮預測大霧時候的那種心情、那種神態。(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讀。

學生: (齊讀)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 誰來做諸葛亮,來讀讀這句話?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