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清人蒲起龍稱爲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充分體現了作者聽到收復失地薊北後的欣喜若狂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在教學時,我注重指導他們讀準字音,如“薊北”的“薊(jì)”,“涕淚”的“涕(tì)”, “漫卷”的“卷(juǎn)”;尤其是“衣裳”的“裳(cháng)”, “妻子”的“子(zǐ)”,與平時的朗讀習慣有差異。

教學全詩時,我抓住“喜欲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詩,最能體現作者的心情的詞語是哪一個?引導學生自讀、尋找“喜欲狂”。那麼,作者爲什麼“喜欲狂”?哪些詞能體現作者的“喜欲狂”?“喜欲狂”之後,作者想到些什麼?又增添了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通過自讀、小組交流、全班彙報等方式,一步步理解詩的主要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最後,請學生扮演杜甫一家進行表演,抓住杜甫的動作,如“涕淚滿衣裳”“卻看”“漫卷詩書”“放歌”“縱酒”體現作者的心情。

反思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一、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以上內容源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讓孩子們先了解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他們自然就能理解官軍收河南河北的重大意義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作者寓居在梓州時,聽到唐朝軍隊平定了叛亂。這個天大的喜訊時候欣喜若狂,於是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七律詩。作者“喜”是因爲祖國重新得到統一,這種喜之情包含着杜甫濃濃的愛國之情。爲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杜甫是個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課堂上第一個環節讓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介紹杜甫或背誦杜甫的詩,對杜甫有初步的認識。在學習第二句詩句“初聞涕淚滿衣裳”時,我問學生此時的詩人流出什麼樣的眼淚,學生說高興的淚,還有呢,爲了瞭解時代背景及詩人更深處的情感,就讓學生相機學習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師補充當時的寫作背景:杜甫被叛軍抓到長安城滿目荒涼的景象,詩人爲這樣的時局感傷的見花落淚,聽到鳥聲都感到心驚肉跳。然後讓學生自由讀詩,談體會。問:詩人對花落淚,落的是什麼淚?(傷心的、痛苦的、悲傷的、憤怒的淚)。學生就體會到詩人落淚不僅僅是與親人分開,孤身一人,更是因爲國家破碎,愛國的情懷錶露無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中:“初聞涕淚滿衣裳”。詩人也流淚了,但這次流的是高興的、激動的淚水。應該說此時的杜甫是悲喜交集。兩首詩中都寫了詩人流淚,一悲一喜,但無論是悲是喜都關情——濃濃的愛國之情。讓學生體會到,杜甫的偉大,是因爲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有民這條主線。

教學這首詩時,我還聯繫《示兒》這首詩來教學,兩首詩區別在於,一是“喜”,一是“悲”。教學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圍繞“喜”字展開,詩人爲何而喜?讓學生找找詩人“喜欲狂”的表現,抓住“即從”“穿”“直下”“向”等詞體會詩人的“歸心似箭”;《示兒》可圍繞“悲”字展開教學,詩人因何而悲?從哪些詞句中讓你感受到詩人的悲傷?兩首詩有着諸多的不同,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內心無比強烈的愛國之情。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通過寫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的喜訊後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來體現——喜之狂。《示兒》則通過詩人臨終前的牽掛——“但悲不見九州同”來表達——悲之切。一喜一悲,都是因爲他們有着強烈的愛國情懷。

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

1、對情感朗讀的引導雖有層次,但沒有很好的拓展開。

2、課堂上的發言機會不夠民主,許多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沒有或是較少有發言的機會。

3、學生朗誦古詩的情感不到位,這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本課,我力求使自己的課堂呈現出“語文味”來。

一、讓古詩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爲“詩聖”,在當時文壇中的影響可見一斑,因此讓孩子親近詩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對杜甫瞭解多少?”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閱歷、工具書、文化積澱學語文,是語文課該做的事。於是學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們的詩“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寫實;知道了杜甫的“沉鬱頓挫”;知道了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處境,讀杜甫的詩就能瞭解當時的歷史。

古詩是中國浩瀚文學藝術海洋中一枝俏麗的奇葩。讓詩歌的學習沉浸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讓學生受到薰陶,受到感染,用一詩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習其他詩歌的學習興趣,這纔是我們語文學習的目的。

二、讓古詩的理解在情境中生髮。

學生在前一天預習了整首詩,對全詩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於是抓住 “妻子”、“衣裳”、“青春”的古今異義,我就放手讓學生說了,學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時候,能差不多說到位,我就沒再去“嘮叨”。可課後,經提醒我知道我錯了,學古詩不能滿足於僅僅理解詩的意思,更不能滿足於僅僅把詩句中逐字意思簡單串聯。比如“初聞涕淚滿衣裳”學生說剛剛聽到就激動得淚水沾溼了衣服。可是單單聽這句話,是彆扭的,是什麼讓詩人情緒如此反常?脫離了對杜甫曾經“悲”的感悟,擺脫了當時的情境,這樣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學生走進情境,就不會就字論字,簡單地把單個字的意思聯起來說說了事。他們頭腦裏會出現:杜甫一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得手足無措,萬分激動,不由任淚水沾溼了衣服!

學古詩,學語言,學表達,作爲師者,我應該爲學生創設情境,引導他們在頭腦中想像畫面,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走進畫面讓學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積澱表達詩歌的意思。這樣的課堂纔是詩意的,纔是有“語文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