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後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後反思一

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編排很有規律,基本上每一學期要安排兩次古詩的教學,一次在第一單元,另一次在最後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兩首》,一首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陸游的《示兒》。這兩位都是著名的愛國詩人,然而這兩首詩的情感基調卻是截然相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詩,詩中處處透着喜;而《示兒》卻是陸游病重離世之際留下的遺言,詩中字字含着淚。在教學中,我發現這兩首詩的詩意其實並不特別難理解,然而對於古詩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遠遠不夠的,重點必須體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詩的創作與詩人的生平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瞭解了古詩的創作背景,才能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與之產生共鳴。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後反思

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前,我先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有個文人來到長安,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可是由於奸臣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他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他終於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了,此時他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親。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即位的肅宗。可途中卻被叛軍所俘,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整整八年後,他突然聽到一個消息,唐朝官軍戰勝了叛軍。講完這個故事後,我問:“同學們,如果你就是這個人,有過這樣的經歷,聽到這樣消息,心情會如何呢?”有了具體的內容作支撐,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情境,體會了詩作的情感基調。“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緊接着又由此問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杜甫、瞭解杜甫。“這首詩,就是他遊離家鄉多年,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聽說家鄉被收復,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慷慨而作。”

詩文總有眼,本詩的詩眼緣自一個字“喜”,找到詩眼,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現出這個“喜”字,首聯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還看出了初聽喜訊的真實心情。滿衣裳讓我們看到了杜甫內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極而泣的表現。“初聞”從“初”中,我們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復的由來已久的心情與急切之情,試想,剛聽到收復這一消息,也不去考證其真實與否便喜極而泣,這便是杜甫壓抑內心情意的一種真實反應。詩文不光從自身,而且關注身邊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詩書”還大聲唱着歌大口喝着酒,這反常的表現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寫照。然後,乘着大好春光把家還,豈不快哉!尾聯,連設想的路線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對他來說是夢牽魂繞,期待已久。這兩句除隊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種高興的勁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

學生知道了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詩人的內心,得到詩人的真實情感,學得很有滋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後反思二

5月9號,張春霞老師帶領工作室的成員來到山坡碧雲小學開展南部鄉鎮小學語文的教研活動,我和樊麗老師分別上了一節課。工作室的同伴個個都很優秀,我也很想把這節課上好,於是兩星期前我就精心準備。可我上完課後,效果不盡人意,與工作室同伴樊麗老師的課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張老師說:“這節課你留下了一處敗筆……”這句話始終在我耳邊縈繞,我彷彿一瞬間跌入了萬丈深淵,羞愧不已……細想原因,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一是輕過程,重結果。我上課的內容是六年級詩詞誦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試講兩次,教學任務都沒完成,其中最耗時的環節是對詩意的理解和情景的想象,這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爲了完成教學目標,爲了呈現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爲了節省時間,爲了上課成功,我就提前佈置了預習作業,讓學生藉助工具書瞭解詩意,把詩中的情景描述出來。我認爲是學生自己的思考,老師又沒有告訴他們,再說曾經培訓時有個老師說過:“學生預習什麼,課堂上老師就教什麼。”沒想到這一舉措弄巧成拙,造成了這節課的失敗。課堂上很順暢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特別是情景的描述,學生的語言生動連貫,妙語連珠,讓聽課的老師難以置信。整堂課沒有體現老師導的過程,教學環節走過場,就像是放電影似的,給人失真的感覺。而樊老師的課藉助優美的畫面,配上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講述,適時的巧妙引導,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學得興趣盎然,樊老師的課堂充滿了智慧,富有情趣,給我們呈現的是一節完美而真實的課。課後張老師也批評了我:學生預習過度了,預習內容應該有選擇性,不是什麼內容都可以預習,否則課堂上缺乏生成……聽了張老師的一番話,我深感慚愧,同時如夢初醒:預習也是有講究的。

二是學生朗誦古詩的情感不到位。在課堂中我努力踐行“以讀爲本,熟讀成誦”的做法,但學生始終沒有讀出詩中的味來,詩中的情來。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輕情感體驗,忽視了個性化朗讀。整堂課我給了學生朗讀的時間,但讀的形式單一,齊讀現象很嚴重,學生沒有真正地進入詩人那高興的'情景中去,所以學生讀起來還是一個調,裝腔作勢罷了。(2)韻律節奏劃死了,模式化的解讀代替了學生的思考,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把孩子捆死了,只能用規定的模式去讀,讀不出自己的個性來。(3)補充的資料太理性了。詩人在安史之亂中的遭遇我是以一段概括性的文字告訴學生的,由於時代久遠,學生很難理解詩人那段苦難的歷史,不能深刻體會詩人那份喜悅,假如以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講述給學生聽,學生就很容易走進詩人的內心,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也許就能讀出詩中情。(4)老師有激情但欠煽情。教學中我激情高昂,放聲高歌,但仍然沒有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爲我不能像樊老師那樣講課時做到抑揚頓挫,聲情並茂,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何以煽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呢?這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要提高個人的素質,將自己的情來感染學生。

這節課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如評價不及時 ,沒有關注學生學的過程,沒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教學語言不生動不規範,缺乏教學智慧,教學基本功、個人素質都有待於提高。雖然這節課很不成功,但聽了各位老師提出的寶貴意見,張老師的悉心指導,對我啓發很大,收穫很多,我相信在張老師的指導與工作室同伴的幫助下,本人定會快速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