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生的學習需要廣闊的智力背景作支撐,否則學生的課堂表現只能是寸步難行、“呆若木雞”。課堂“死氣沉沉”,我們就常常埋怨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佳,不善思考,其實問題主要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背景,沒有體諒到學生的學習困難,我們常常是“一廂情願”做着自以爲是的工作,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我們的教學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出發,這是一條最根本的教學原則。

蘇教版六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暑假剛過,考慮到學生可能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古詩了,早讀課上,領着學生複習《好書伴我成長》上的幾首古詩,主要是“邊塞詩”,有《涼州詞》(王之渙、王翰)《出塞》(王昌齡),還有林升的《題臨安邸》、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邊讀邊隨機提一些問題,感到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難,尤其對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膚淺。最後引導學生讀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學生雖然一開始感到比較爲難,但是經過討論與點撥,對詩歌的大意以及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瞭解。以上的複習大概化了半個小時,學生對這些古詩的理解與體會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課後我想,如果沒有這半小時,今天的這堂課,也許是“不堪入目”的。

本課的主要環節有:

一、導入。請學生說說早讀課上讀古詩的整體感受。學生的發言是令人滿意的,他們不但能理解詩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讀懂詩人的內心。比如有一位學生就說,這些詩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戰爭,希望老百姓能過上一種和平的生活。這個環節化了兩三分鐘,我從學生的表現中感受到他們對學習新課的期待與信心。

二、初讀。這首詩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學生讀的過程中,強調或糾正“涕”、“襄”等字的讀音,尤其反覆強調“妻子”的“子”讀作第三聲,而非輕聲。字詞的教學即使在六年級也是一項基本的目標,不可放鬆。

三、解題。學生對題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礙,難點是對“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區別。在理解題目的過程中,相機請學生介紹詩歌的背景:“安史之亂”和作者:“詩聖”杜甫。

四、會意。理解了題意,瞭解了背景與作者後,請學生再讀詩歌,邊讀邊思考詩歌的意思。學生讀後,好像不敢舉手,便請學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詞句。先有學生提出“白日放歌須縱酒”和“青春作伴好還鄉”,關鍵是“放歌”、“縱酒”、“青春”等詞語。許多學生也都查過工具書(課課通之類),所以,很快便掃除了理解上的障礙。接着又有學生提出“劍外忽傳收薊北”不理解。這句話有兩個地名“劍外”和“薊北”。有學生查了資料,知道“劍外”就是好“劍門關以南”,而“薊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區。我對學生說在解釋古詩句的時候,地名也可不解釋(即“直譯”),這樣學生理解這句話應該沒問題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詩後,我沒有讓學生繼續質疑,而是話鋒一轉,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收復“薊北”的消息,來得這樣突然,此時詩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見得?學生抓住“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須縱酒”等詩句,體會到詩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學生說到“涕淚滿衣裳”時,我這樣追問:高興的時候可以歡笑、放歌、縱酒,可是杜甫爲什麼會流淚呢?學生有了《春望》這首詩的閱讀基礎,所以也不難理解:長期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終於可以回家了,興奮、激動的心情難以抑制,喜極而泣。在交流“卻看妻子愁何在”這一句時,我還是引導學生同《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進行對比理解:居無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兒是憂心忡忡;而聽到唐朝的軍隊收復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鄉,安居樂業了,憂愁與煩惱就煙消雲散了。在這堂課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學生談到了對“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的理解,我明顯感到學生的理解有誤,便直接指出:這兩句是杜甫想象回鄉的行程——(作者想)立即從巴峽穿越巫峽,順流而下,然後從襄陽登陸直到洛陽。杜甫的家鄉就在洛陽以北,從這兩句可見作者的“歸心似箭”。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因爲有了《春望》等詩歌的閱讀基礎以及歷史背景、作者生平資料的支撐,所以雖然一開始學生對理解詩歌的內容好像有些困難,但是經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討論及教師的點撥引導,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別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我不時地引導學生把本首詩歌的學習同《春望》相鏈接,學生對詩人感情悲喜轉變理解真切,詩人的喜怒哀樂彷彿彌散在課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飛揚,以及學生閃爍的.目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編排很有規律,基本上每一學期要安排兩次古詩的教學,一次在第一單元,另一次在最後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兩首》,一首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陸游的《示兒》。這兩位都是著名的愛國詩人,然而這兩首詩的情感基調卻是截然相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詩,詩中處處透着喜;而《示兒》卻是陸游病重離世之際留下的遺言,詩中字字含着淚。在教學中,我發現這兩首詩的詩意其實並不特別難理解,然而對於古詩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遠遠不夠的,重點必須體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詩的創作與詩人的生平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瞭解了古詩的創作背景,才能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與之產生共鳴。

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前,我先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有個文人來到長安,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可是由於奸臣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他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他終於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了,此時他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親。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即位的肅宗。可途中卻被叛軍所俘,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整整八年後,他突然聽到一個消息,唐朝官軍戰勝了叛軍。講完這個故事後,我問:“同學們,如果你就是這個人,有過這樣的經歷,聽到這樣消息,心情會如何呢?”有了具體的內容作支撐,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情境,體會了詩作的情感基調。“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緊接着又由此問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杜甫、瞭解杜甫。“這首詩,就是他遊離家鄉多年,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聽說家鄉被收復,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慷慨而作。”

詩文總有眼,本詩的詩眼緣自一個字“喜”,找到詩眼,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現出這個“喜”字,首聯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還看出了初聽喜訊的真實心情。滿衣裳讓我們看到了杜甫內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極而泣的表現。“初聞”從“初”中,我們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復的由來已久的心情與急切之情,試想,剛聽到收復這一消息,也不去考證其真實與否便喜極而泣,這便是杜甫壓抑內心情意的一種真實反應。詩文不光從自身,而且關注身邊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詩書”還大聲唱着歌大口喝着酒,這反常的表現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寫照。然後,乘着大好春光把家還,豈不快哉!尾聯,連設想的路線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對他來說是夢牽魂繞,期待已久。這兩句除隊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種高興的勁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

學生知道了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詩人的內心,得到詩人的真實情感,學得很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