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教學目標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1、積累文言知識,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2、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資料助讀

孟子“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變壞,是由於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

4、本性也需要“養”。

教學過程

一課

一、導入

二、初讀課文 讀準字音

苟得 闢 一簞食 一豆羹 蹴爾 不屑 鄉爲身死

三、 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結合文下注釋疏通文意,標出疑難,師生釋疑。)

解釋以下加點詞語和句子

故患有所不闢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爲身死而不受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鄉爲身死而不受

故不爲苟得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此之謂失其本心。

四、 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爲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課時

一、 複習檢查

二、 結合原文 把握內涵

邊討論邊明確

1、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

2、文中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麼?這與“捨生取義”有何聯繫?

4、我們該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三、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爲實踐着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着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着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捨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捨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

四、中考鏈接

(一) 貴陽市(09貴州省)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爲身死而不受,令爲宮室之美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4分)

之 蹴 辯 已

2.翻譯劃線句“此之謂失其本心”這個句子。(2分)

3.填空:作者用“一簞食,一豆羹”來進行論證,這屬於________ 的論證方法。文段中着重論述了“__________ ”比“_________ ”更重要,人應該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4.請任意寫出文段中具有對比性的一組句子(內容)。(2分)

(二) 慶陽市(09甘肅省)

1. 下列加點字解釋相同的兩組是(4分,每個2分)( ) ( )

A. 弗敢加也 萬鍾於我何加焉 B. 故不爲苟得也 爲宮室之美爲之

C. 得之則生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D. 鄉爲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宮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2. 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爲,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列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請你給本文補充—個論據。(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認爲“性相近,習相遠”,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於後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慾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閱讀選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相近,並寫下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