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魚我所欲也》教案

《魚我所欲也》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爲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魚我所欲也》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魚我所欲也》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實詞、虛詞,正確翻譯課文

2、本文語言自然流暢,節奏感強,富有氣勢,加強朗讀和背誦。

3、理解作者的觀點,結合實際生活賦予它們以新的內涵。

教學重點:

1、 體會語氣,練習朗讀,背誦課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一課

一、導入新課: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觀,導入孟子的《魚我所欲也》。

二、朗讀練習

注意要點:字音:

(1)不爲苟得也(wéi) (2)爲宮室之美爲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wù)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yú)

停頓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3)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宮室之美/爲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學生自讀課,參考註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故患有所不闢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爲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爲身死而不受 今爲宮室之美而爲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於生者 萬鍾於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1)“闢”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爲:寧願;爲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錶轉折,卻。 於:比;對。

(3)①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②輕蔑地呵叱着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着(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

④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鑑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爲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爲“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爲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捨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後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爲人都有“欲生而不爲苟得,惡死而有所不闢”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纔不會喪失。爲什麼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爲他們爲物慾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後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鍾之祿,這就是物慾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捨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爲物慾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2)師生討論,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爲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爲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 (《四書章句集註》)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的。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

五、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