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大綱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魚我所欲也》是九年級下冊繼《孟子二章》後又一篇儒家經典文章。孟子主張“捨生取義”,宣傳了“性善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對學生有的教育意義極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1

語文教學是語言的教學,是文化思想的承傳和浸潤。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也是在於誦讀的指導和落實。

《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細讀該文,心裏無底,畢竟是大作,似乎每一字詞都是精華,每一標點都需反覆咀嚼,於是,備課成爲痛苦的歷程;又害怕於文言文的考試功利,自然不敢馬虎與輕率,深知“面面俱到”無疑等同“面面不到”,但還是按部就班,以最“踏實”的方式演繹文本。

上這篇課文之前,我以爲學生們會比較容易理解和閱讀。走進課堂後,發現很多東西都不是我們所以爲的那樣。

事先,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藉助課文中的注視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這一環節之後,大多數學生都發出一句感嘆“老師,這篇文章太難理解了。”我就順勢說:“難理解的地方在哪裏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講什麼?”聽到這句話後,我感到很震驚。我的自我以爲又一次被打破。換句話說,我課前預設的在這堂課中是實現不了的。

“怎麼辦呢?”我對自己尋求幫助。對了,對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先讀上幾遍。因此,我採用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跟讀,齊讀的方式,對這篇文章作一次初步的理解。然後,在對學生的不理解之處做解釋和講解。可是,在課堂上,我忽視了學生,忽視了“以學生爲中心”。

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爲什麼不事先讓學生之間互相解決呢?在他們解決不了的地方,教師再去做進一步講解呢?我爲什麼要喧賓奪主呢?

現在,回顧一下我自己的那堂課,我覺得爲什麼不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特點呢?在學生提出這篇文章的提點上,示範朗讀,示範背誦呢?這樣,說,讀,背,理解可以在一個層面上解決。以後,自己首先應該做到胸有成竹,然後降低自己的身份,走進學生,和學生們一起探討問題。

初三的學生生活得很單調。這個學生需要一個人來調節他們的課堂,讓他們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打破所有科目都是一樣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採用更多的形式,讓學生加入到學習的行列中去。這樣,才能做到讓他們快樂學習,輕鬆學習。爲什麼,自己想到那麼多,只有在課後才能悟出呢。

回顧教學歷程,似乎雷同的錯誤頻頻在犯,使得課堂顯得猶爲謹慎,極少有大刀闊斧的時候,而往往也是在這時候卻發現自己甚至學生一同身陷囹圄,失卻了很多精彩的對話、瞬間的靈絲、拓展的深度,而課堂的“生存”活力在這種種的考試“意義”下變得很是無奈與蒼白;同時兼之文本的否定與層遞寫作特色,使得知識的堆砌高築學生的厭倦心理,因此《魚我所欲》成爲“非我所欲”。

爲進一步調整“取捨”,保證文本解讀的有效度,去決定屏棄之前的教學模式,以“教學生存”爲生髮基點,以“中考意義”爲輔助準點,大刀闊斧在文本落實與課堂效益二者不得得兼的情況下更好實現取捨的關係。

誦讀是傳統的經典的教學法,我將把它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實踐中,深刻體會課文構思佈局的技巧,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效地積累知識和提升能力,又鍛鍊了讀思齊進的思維,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2

帶了幾屆學生,教了幾遍《魚我所欲也》,一直是明白中糊塗,糊塗中明白。

一年一個感受,今年在教這一課的時候,大家又討論,結合我在講課時的'感受,把今年的思路整理出來,以備以後上課參考。

首先是字詞關。

我們九年級語文組在一起討論了這麼幾個詞:“有甚於”、“由是”、“則”“羞惡之心”。

“有甚於”的解釋一是“超過”,一是“有的比……嚴重。”按照以往的解釋是“超過”,今年大家在查相關資料的時候,認爲“於”是“比”,“甚”是“嚴重”,這樣翻譯“所欲有甚於生者”就是“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是通順的。按照原來的解釋是“想要的有超過生命的”學生更好理解一些。

在講這一點的時候,我把兩種方案都給了學生,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能明白語言是需要思考的,只有思考能帶給古代漢語最好的解答。

學生知道老師也會在這些句子上出現問題,也很高興,不再氣餒了。

“由是”我們討論的結果是“採用某種方式”或“按照某種方式”或“採取這種手段”或“採用這種手段”。我的觀點是“是”在古代更多的解釋爲“這、這樣”,我告訴學生可以翻譯爲這幾種方式,以及我的觀點和根據。

“則”有兩種理解,一是“如果”;一是“卻”。目前我們多數教師傾向於“如果”。“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解釋爲“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而接受它。”

“羞惡之心”在讀音上出現了問題,一般讀成”xiū wù“我自己讀成了“xiū è”

這是今年部編本教材新的改動,經過查證信息“羞惡之心”應理解爲“對自己犯了錯誤覺得羞恥和對別人幹了壞事感到憎惡的心情”。

在講述論證思路的時候,我抓住幾個詞語。

文章由類比引出中心論點“捨生而取義”,接着講道理,先講述捨生取義這一類人的觀點,這一觀點的句子抓住三個詞“有甚於”、“生”、“死”。作者用有甚於連接“生”“死”兩種情況。

同樣道理,在假設論證的基礎上用“莫甚於”連接生死,接着用“由是”強調“捨生取義”之人的做法,最後得出結論: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第二段,作者舉例論證。需要點出的是“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中,“呼爾而與之”“蹴爾而與之”“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這幾句需要重點講解,引導學生理解。

這樣,《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的難點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