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魚我所欲也》教案設計大綱

《魚我所欲也》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我們要把“義”放在第一位,並且應該在必要時“捨身取義”,向社會,像全世界做出貢獻!這是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帶給我們的思考。下面是該課文的教案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魚我所欲也》教案設計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 說理透闢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捨生取義”的關係,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課

1、 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明確重點字、詞、句翻譯,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

2、 預習課文,整體感知 ,試將第一段分爲三層,第二段分爲兩層,並分析其中作者用到 的論證方法、及論證過程。

  一、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孟子的“性善論”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爲人生而具有四種“本心”:側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禮讓之心(禮)、是非之心(智)。只要不喪失這些“善心”,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 第二課時

  二、導入:一條魚、一個熊掌放在你的面前,你怎麼選擇?爲什麼?

  三、感知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把握論證方法,理清論證思路。

⑴ 本文的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提出來的?爲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捨生取義)。這個論點是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引出的。先以活常理比喻論證,再提出論點,這是因爲“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更爲珍貴的,當二者不可兼得,選擇最珍貴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同樣道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也用了對比論證。由淺入深,通俗易懂,引出論點。

⑵ 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運用了道理論證、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① 比喻論證。“舍魚而取熊掌”是巧妙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想得到,但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重要,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情況下,就必須“捨生取義”。

② 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

③ 正反對比論證。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與事實做對比。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人。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④ 舉例論證。第二、三段主要採用的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強調了要講“義”,“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會接受,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舉“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人。 2、理解文章重點

⑴ “所欲有甚於生者”的“所欲”和“所惡有甚於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明確: “所欲”指正義的事業,如爲國家、社會貢獻,爲了別人的安危等。“所惡”指不正義不合法不道德的事,如貪x受x,濫用x權,殺人放火等。

⑵“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麼? 明確: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⑶ 文中提到 “非獨賢者有是心”、“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 明確: “是心”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本心”指“捨生取義”。

⑷ 爲什麼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四、明確: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不喪失善心(天性、天良)。

⑸ 孟子有一段話解釋了骨氣的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麼“萬鍾則”這句話應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確:“富貴不能淫”即高官厚祿收買不了。

⑹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讚揚了什麼樣的人,斥責了什麼樣的人?

明確: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3、 難點突破:論點提出之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論述的?(分析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運用了道理論證,從正面論證人之所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爲有比生更可貴的(義),有比死亡更可惡的(不義)。接着再從反面論證,如果人只是求生惡死,那麼便會不擇手段。然後再用對比論證,指出有一些人認爲“義”重於“生”,所以他們不貪生,不避死,能夠“捨生取義”。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持而不喪失。第二段從正面舉例論證,自古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證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飢餓時仍有羞惡之心,重義輕生。然後從反面舉例,與前者對比,分析了一些人“鄉爲身死而不受”,現在卻“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原因是見利忘義“失其本心”。接着以一個反問句“是亦不可以已乎”來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爲。 四、小結

本文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爲是不可取的。

五、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明確:生爲尊嚴,生爲自由,生爲名聲,生爲正義。)

六、延伸思考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 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 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3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爲是不可取的。

五、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明確:生爲尊嚴,生爲自由,生爲名聲,生爲正義。)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