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宋史 > 《宋史》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宋史》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食貨上五(役法上)

《宋史》卷一百七十七 志第一百三十

役法 役出於民,州縣皆有常數。宋因前代之制,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戶長、鄉書手課督賦稅,以耆長、弓手、壯丁逐捕盜賊,以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給使令;縣曹司至押、錄,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雜職、虞候、揀、掏等人,各以鄉戶等第定差。京百司補吏,須不礙役乃聽。

建隆中,詔文武官、內諸司、臺省、寺監、諸軍、諸使,不得佔州縣課役戶,州縣不得役道路居民爲遞夫。後又詔諸州職官不得私佔役戶供課。京西轉運使程能請定諸州戶爲九等,著於籍,上四等量輕重給役,餘五等免之,後有貧富,隨時升降。詔加裁定。淳化五年,始令諸縣以第一等戶爲里正,第二等戶爲戶長,勿冒名以給役。自餘衆役,多調廂軍。大中祥符五年,提點刑獄府界段惟幾發中牟縣夫二百修馬監倉。羣牧制置使代以廄卒,因下詔禁之。惟詔令有大興作而後調丁夫。然役有輕重勞佚之不齊,人有貧富強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僞滋生。命官、形勢佔田無限,皆得復役,衙前將吏得免里正、戶長;而應役之戶,困於繁數,僞爲券售田於形勢之家,假佃戶之名,以避徭役。乾興初,始立限田法,形勢敢挾他戶田者聽人告,子所挾田三之一。

時州縣既廣,徭役益衆,太常博士範諷知廣濟軍,因言:"軍地方四十里,戶口不及一縣,而徭差與諸郡等,願復爲縣。"轉運司執不可,因詔裁捐役人。自是數下詔書,督州縣長吏與轉運使議蠲冗役,以寬民力。又令州縣錄丁產及所產役使,前期揭示,不實者民得自言。役之重者,自里正、鄉戶爲衙前,主典府庫或輦運官物,往往破產。景祐中,稍欲寬其法,乃命募人充役。初,官八品以下死者,子孫役同編戶;至是,詔特蠲之。民避役者,或竄名浮圖籍,號爲出家,趙州至千餘人,詔出家者須落髮爲僧,乃聽免役。禁諸縣非捕盜毋擅役壯丁。慶曆中,令京東西、河北、陝西、河東裁捐役人,即給使不足,益以廂兵。既而詔諸路轉運司條析州縣差徭賦斂之數,委二府大臣裁減,科役不均,以鄉村、坊郭戶均差。時范仲淹執政,謂天下縣多,故役蕃而民瘠,首廢河南諸縣,欲以次及他州。當時以爲非,未幾悉復。王逵爲荊湖轉運使,率民輸錢免役,得緡錢三十萬,進爲羨餘,蒙詔獎。繇是他路競爲掊克以市恩。皇祐中,詔州縣裏正、押司、錄事既代而令輸錢免役者,論如違制律。又禁役鄉戶爲長名衙前。

初,知幷州韓琦上疏曰:"州縣生民之苦,無重於里正衙前。有孀母改嫁,親族分居;或棄田與人,以免上等;或非命求死,以就單丁。規圖百端,苟免溝壑之患。每鄉被差疏密,與貲力高下不均。假有一縣甲乙二鄉,甲鄉第一等戶十五戶,計貲爲錢三百萬,乙鄉第一等戶五戶,計貲爲錢五十萬;番休遞役,即甲鄉十五年一週,乙鄉五年一週。富者休息有餘,貧者敗亡相繼,豈朝廷爲民父母意乎?請罷里正衙前,命轉運司以州軍見役人數爲額,令、佐視五等簿,通一縣計之,籍皆在第一等,選貲最高者一戶爲鄉戶衙前,後差人放此。即甲縣戶少而役蕃,聽差乙縣戶多石役簡者。簿書未盡實,聽換取他戶。里正主督租賦,請以戶長代之,二年一易。"下其議京畿、河北、河東、陝西、京東西轉運司度利害,皆以爲便。而知制誥韓絳、蔡襄極論江南、福建里正衙前之弊,絳請行鄉戶五則之法,襄請以產錢多少定役重輕。至和中,命絳、襄與三司置司參定,繼遣尚書都官員外郎吳幾復趨江東,殿中丞蔡稟趨江西,與長吏、轉運使議可否。因請行五則法,凡差鄉戶衙前,視貲產多寡置籍,分爲五則,又第其役輕重放此。假有第一等重役十,當役十人,列第一等戶百;第二等重役五,當役五人,列第二等戶五十,以備十番役使。藏其籍通判治所,遇差人,長吏以下同按視之,轉運使、提點刑獄察其違慢。遂更著淮南、江南、兩浙、荊湖、福建之法,下三司頒焉。

自罷里正衙前,民稍休息。又詔諸路轉運司、開封府界訪衙前之役有重爲害者條奏之;能件悉便利、大去勞弊者議賞。置寬恤民力司,遣使四出。自是州縣力役多所裁損,凡二萬三千六百二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