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關於談高考作文8篇

關於談高考作文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談高考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談高考作文8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兩位老師的觀點都很新穎,也談得很有道理,確實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問題的要害。但我認爲,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們應該從高考的角度來認識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來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談談我對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認識,以就正於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與科舉取士

談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讓人想到古代的科舉取士。中國古代的科舉取士基本採用的是一文定終身。關於這種形式的好壞,在語文界一直有爭論。有人認爲這種形式好,能比較全面地檢測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有人認爲因爲存在着評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過多地誇大作文的選拔功能。到現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語文試卷中究竟該不該加大作文分數,更有甚者甚至引發了高考語文試卷中還要不要作文題的爭論。《現代社會需要這樣的高考寫作嗎》一文中就說到:“爲什麼不少發達國家因爲(作文)缺少客觀性的評價而不考作文,爲什麼我們的近鄰——有濃郁中國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考場作文並不給予評分,在同等情況下翻出來以供參考,這恐怕是工業社會對寫作內容、方式、數量的要求與農耕時代的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有關吧,老師筆記《漫談高考作文》。”我認爲,也不應該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之下,取消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現實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選拔功能,我們就拿走向極端的古代科舉“一文定終身”來說,它不也選拔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嗎?中國古代出名的文人裏,多數還是通過這條路走出來的,你敢說他們就不是人才嗎?當然,你完全可以說,是人才,無論採用哪種選拔方式都可以脫穎而出,既然這樣,我們還要現在的高考幹嗎?我並不是替科舉取士辯護,我們現在的高考也並非科舉取士,我也並不是說現在的高考就沒有問題,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認爲應該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還自有其選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觀辯證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應該說,恢復高考以來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過了一條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不斷嘗試的道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各領風騷好幾年,發展到現在,應該說呈現出來的是百花齊放的局面。我認爲,出題人也算絞盡了腦汁,每年出完題以後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評和指責。而社會呢,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待,因爲只有批評和指責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水平——我沒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當然,我也並不認爲高考作文題不可以批評和指責,我只是想說,不要動不動就採用全盤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題人對自己出的題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自有他們的想法。

我認爲,目前高考作文的癥結還主要表現在命題的傾向性上,它直接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權利。無論是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在作文題的原材料部分,幾乎都有“明顯”的審題傾向性,這很不利於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這也許纔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們帶到哪裏去》一文中所說的“語言華麗、內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歷史故事說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編亂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爲學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審題立意(材料裏面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應該往哪方面寫作),只需要“玩弄”點小技巧就可以輕鬆地得高分,他爲什麼不這麼去做呢?可以這樣說,目前絕大多數的高考作文題都在漠視對學生思維的考查,富有思辨、爭論價值的作文題如鳳毛麟角,學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樣,堆砌點歷史的或現實的材料,去闡發一通出題人已然給出的思想,就可以贏得高分。這當然直接違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談高考作文 篇2

每年高考,被吐槽最多的恐怕就數第一天語文考試科目的作文題。幾乎每年各省高考作文題一公佈,調侃、諷刺和批評作文題目的文章或段子就開始流傳。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上午語文科目考試一結束沒多久,各省語文科目考試的作文題就很快成爲新聞熱點。像安徽省語文科目考試的作文題目爲材料作文,大意是根據顯微鏡下的蝴蝶翅膀本沒有顏色,只是因爲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纔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來作文。題目剛一公佈,就有生物學專業人士指出作文素材是在造謠。根據某著名科普網站刊發的《蝴蝶翅膀本無色?安徽高考作文題扯淡了》的文章,蝴蝶翅膀的顏色來源包含了翅膀鱗片的化學色和結構色。安徽高考作文題顯然是錯誤地將結構色誤認爲是構成蝴蝶翅膀顏色的全部來源。

去年高考作文題公佈後,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來批評高考作文考試,《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失敗的考試》。認爲從心理測量學的角度,高考作文考試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命題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題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過考題彰顯和引導考生意識形態的“先進性”與“正確性”,導致每年頻頻出現缺乏現實性和生態意義的偏題、怪題。閱卷老師的偏見和價值傾向性直接影響了對考生的作文評分。更重要的是,無論中學寫作訓練還是高考作文考試,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寫作能力,而更多的是考生對僵化語文教育體制的適應水平。

設計一種技術上成功的考試,從心理測量學角度,必須滿足三個基本的要素:效度、信度和標準化。

所謂效度,也即是考試的題目是否反映了通過考試想了解的學生能力或知識掌握方面,如果考題所能夠反映的能力或知識掌握,與試圖通過考試想了解的不一致,那麼就是一門低效度的考試。

所謂信度,指的是一種考試的穩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穩定性高的考試,每一次考試都能得到相對穩定的考試結果;一致性高的考試,無論是哪個閱卷老師按要求評閱出來的分數應該大體一致;可靠性高的考試,考生不同時候來接受測試應該得到大體相似的分數反映。

所謂標準化,則要求考試題目設計含義清晰,既不能模糊,也不能引發歧義。標準化的題目應當使所有考生都能清楚明白題目要求,並能按照題目要求作答;同時,標準化的題目應當有標準化的評分手冊,使所有閱卷人能清楚明白且理解無誤地遵循同等的評分標準和尺度。

如果一個考試既缺乏必要的效度,也缺乏必要的信度,題目和評閱也缺乏標準化的起碼要求,那麼就可以從心理測量學角度來判斷這是一個失敗的考試。如果僅僅滿足於能夠將考生甄別開來,那麼拋硬幣也能有效地把考生甄別爲“合格”、“不合格”兩類,而且後者不僅簡單、便宜,而且相當“公平”。一個在心理測量學上失敗的考試,其效用與拋硬幣沒有本質的區別。

高考作文考試,試圖通過命題作文來了解考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思維縝密、閱讀積累等綜合能力,那麼作文命題能夠反映出來的考生能力是否就是希望瞭解到的能力呢?這就是所謂的效度問題。一般來說,寫作可以粗略地分爲應用文的寫作和文學的寫作,前者要求使用精準的語言和有效的邏輯以使文章清晰明瞭;後者則要求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文字表達能力。事實上,經過高中語文教育,以及在高考作文考試中取得較好的分數的大學生中,仍然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寫作既缺乏邏輯,也缺乏想象,憑此難以認可高考作文考試是一種有效的考試。

高考作文命題往往具有極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適性,能寫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題,不見得能寫好今年度的命題;能寫好四川省的命題,未必能寫好上海市的命題。高考作文常常出現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閱卷教師評分,從近乎零分的低分到接近滿分的高分,完全是天壤之別。同時,由於高考作文命題的審題常常主觀設定所謂的“正確性”標準,而這個標準又與特異性的情境命題有關,缺乏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出題人對審題、立意的設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題人思路,則容易得高分;揣摩錯命題人思路,則容易得低分。因此,無論從穩定性、一致性還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都是明顯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種考試。

下面,嘗試用心理測量學的這三個指標來衡量,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題有多失敗。如果說“失敗”是令人不悅的“負能量”;那麼,也可以看看今年度的高考作文題有多成功。

需要說明的是,下面的評判僅僅針對作文考試題目,不能完全反映整個高考作文考試。衡量考試的成敗,需要從題目、施測、評閱三個維度來綜合考察。高考在施測這個維度上沒有什麼問題,而評閱暫時處於保密階段,只有題目是可以評價、衡量的。

一般來說,題目是三個維度中最重要的,題目失敗,那基本上考試就失敗;而題目成功,考試則未必成功,還需要評價施測、評閱兩個方面。

相關的指標含義如下:

★★★★★:成功的題目。在效度和信度以及標準化方面沒有明顯的瑕疵。(注意,不是無懈可擊)

★★★★:比較成功的題目。在效度、信度和標準化方面只有不明顯的瑕疵,或者只有其中一個方面有較明顯的問題。

★★★:不算成功,但也談不上失敗的題目。有明顯的錯誤,但尚算得上及格。

★★:比較失敗的題目。至少在效度、信度和標準化中的兩個方面存在明顯的錯誤,且比較嚴重。

★:失敗的題目。存在硬傷且在效度、信度和標準化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1、 全國卷新課標Ⅰ

作文題目:給違反交規父親的一封信。

★★

點評:之所以評判爲比較失敗的題目,就在於作文材料是一起極具爭議性的事件,考生的態度傾向如果與命題人或評閱人不符,將可能導致明顯丟分。將即使在專家層面也衆說紛紜的社會爭議事件作爲作文命題的材料,既不專業也不嚴謹。

2、全國卷新課標Ⅱ

作文題目:三個人誰最有風采

★★★★

點評:從題目提供的材料看不出命題人的傾向性,因此,考生需要選擇自己的觀點,並作文。這算得上比較成功的題目。題目沒有歧義,考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同時評閱老師也不容易有預設立場,相對而言能比較針對學生的思考和文字評判,而不是學生的態度。

3、北京卷

作文題目:自選一位中華英雄,展開想象,敘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或深入靈魂的熱愛。(二選一)

★★

點評:兩個題目都比較失敗。第一個題目本身已經限制和設定了學生的態度選擇和思考,不難想象如果一個考生通過想象寫出一個解構英雄的故事,哪怕思考和文字一流,也很可能成爲傳說中的零分作文。這個題目與其說是考察學生的寫作,不如說是甄別考生的態度和立場。第二個題目令人費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深入靈魂的熱愛”,題目的設定已經意味着大量考生需要編造這種“熱愛”來敷衍行文。如果單獨評判,兩個題目分別都只應該★;好在提供了二選一,考生起碼可以兩害相比取其輕者,所以★+★。

4、天津卷

作文題目:範兒。

★★

點評:“範兒”是一個北京方言詞,對熟悉北方語言的考生或許理解起來沒有問題,但對南方考生則存在理解上的費勁。由於題目設計太過開放,考生揣摩題意容易出現發生分歧,很難想象命題人和評閱人能有相對一致的評閱標準和尺度。這種題出現同一份作文不同老師評出懸殊的分數不足爲奇,問題出在命題上。

5、上海卷

作文題目:人心的堅硬和柔軟

點評:用比喻來命題本身就極不嚴謹。人心的“堅硬”與“柔軟”本來就因人而宜,人言人殊;題目拋出的觀點“如何對待它們,將關係到能否造就和諧的自我”則根本就缺乏邏輯,只是命題人自以爲是的武斷結論,既缺乏普適性,也不符合生活常識。難以理解這樣的題目會用來影響甚至決定數以十萬計的考生前程。

6、廣東卷

作文題目:感知自然

★★

點評:題目本身到還好,但命題的材料卻太矯情,命題人頗有“爲賦新詞強說愁”的範兒。讓數十萬考生跟着命題人矯情的思緒去構思,想想也是醉了。感知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和方式,豈止命題人牽強附會的“遠”和“近”。

7、山東卷

作文題目:順其自然

點評:別說城市考生對絲瓜藤、肉豆須傻傻分不清,就算是農村考生,估計也大多分不清。命題選材缺乏生活經驗的素材,而且材料敘述也充滿歧義,“分辨”到底指辨別還是分開,如果是前者,爲何辨別要扯斷莖葉呢?“一旦糾纏在一起”分明又是指的“分開”。命題材料語焉不詳,父親的感慨和兒子的行爲之間缺乏邏輯和生活性,太明顯的人工炮製味兒。

8、江蘇卷

作文題目:智慧

點評:一股子濃濃的心靈雞湯味。命題材料對“智慧”的描述既不準確,也缺乏章法,“經驗”、“能力”、“境界”三個概念分屬不同範疇;“大自然”與“智慧”兩個概念也是風馬牛不相及。如果把作文命題材料單獨拿出來呈現給讀者,估計很多人會誤判爲僞心理學的文字。命題人既然要選擇“智慧”爲題,起碼百度一下“智慧”的涵義再編寫材料;以對心理學和哲學的無知來閉門造題,命題人還真自信。

9、安徽卷

作文題目:顯微鏡下的蝴蝶

點評:連命題材料根本就是錯誤的,然後讓考生根據錯誤的材料來感慨,來發揮,這樣的命題作文完全是鼓勵考生無病呻吟。

10、浙江卷

作文題目:文章和人品

★★★

點評:儘管作文題一公佈就被人調侃爲“馬伊俐出的題”,但平心而論,浙江卷的題還算正常,雖然談不上成功,但也不算失敗。材料中的“文如其人”指的是格調趣味,雅俗之間,但題目容易使考生誤解,引申到道德品行,如此則應該算是偏題。“人品”一詞的模棱兩可,容易誤導部分考生。(如果命題人本意就是預期考生往道德品行上扣,那就應當減1顆★。)

11、福建

作文題目:路

★★

點評:題目就一個字,但材料卻有三條,圍繞“路”的所謂箴言。命題人的預設立場在三條箴言中太過明顯,考生面對這個題目將會將大量的注意力和思考耗費在“審題”上,揣測命題人的立場。除第一條箴言取自魯迅先生文章,後兩條箴言則罔顧生活經驗和常識邏輯,走錯路或許能發現新路,但更可能“誤入歧途”,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當然有走不通的路,每個考生都可能有面對死衚衕,或者斷路的生活經驗。

12、湖南卷

作文題目:大樹的旅行

點評:通過比喻來命題很不嚴謹;通過童話故事來命題就更是離譜。給17、18歲的年輕人命題作文,用拙劣的童話故事來臆造出一個題目,不知道這樣古怪的題目到底想考察考生的什麼能力?總不會是賣萌的能力吧!

13、湖北卷

作文題目:噴泉與泉水

點評:又是一個閉門憋出來到“哲理”題目,既缺乏生活性,也缺乏邏輯性,甚至還是錯的。絕大多數考生見過的噴泉都是人工的噴泉,噴出來的是自來水;有多少考生見過自然的噴泉?命題人至少百度一下“噴泉”和“涌泉”的區別,以及到底什麼是“泉”再來出題好不好!材料裏說的是“涌泉”,不是“噴泉”。而且,“泉有兩種含義:定義1:含水層或含水通道與地面相交處產生地下水涌出地表的現象。多分佈於山谷和山麓,是地下水的一種重要排泄方式;定義2:地下水的天然露頭。”地下的不叫“泉水”,叫“地下水”。

14、四川卷

作文題目:老實與聰明

★★★

點評:“老實”和“聰明”不是一對範疇,根據命題材料,老實指的是實誠、忠厚;聰明指是機智、敏銳。僅憑材料中對老實和聰明的三則描述,可能令考生滿頭霧水。不過“老實”與“聰明”之間的話題,具有一定生活基礎,大多數考生應當不難從生活經驗中來尋找構思的線索和素材。

15、重慶卷

作文題目:公交車上的等待

★★

點評:這道題目預設的“正確性”太過明顯,考察的更多是考生的態度而不是思考。這種具有道德綁架嫌疑的題目很容易使學生寫出“八股文”。

談高考作文 篇3

對於語文高考的作文一項,數年來皆爲輿論之焦點。蓋因應試教育體系之下,因循刻板題海之中,唯此一項可成爲學生自由發揮,展現文才之地,作文滿分者似可比舊時狀元及第,嘿嘿,名倚文章著,得失萬口評,故而媒體也是很樂於跟進炒作的。然而滿分作文卻往往不能服衆,至少難以服我。在浮躁的文教領域,目迷五色之際,大概人人都很容易看朱成碧。

憶及當年某人的詩詞,某段時間常被譽爲超羣絕倫,甚至有稱連李杜都望其塵而莫及的。在我個人看來,其詩詞只能說部分詩詞確有境界,兩三首可稱善,但單從文學角度看並非超一流佳作,至於詩詞超越李杜之評價則有點非愚則誣。那爲何有此一說?除個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外,還有民衆普遍傳統文學素養低下的原因在內,包括一些論者,未必真的十分深通古典文學與詩詞。在所謂破舊立新之際,滿眼看慣標語口號體文學之人,乍見如此依格入律之古體文字,驚爲天文,評個滿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沒見識過獅子老虎就大吹藏獒法螺的類似現象,高考作文評分裏也有。無論當年高考的《赤兔之死》,還是如今高考出現的古體長詩,就文論文,若認真地從專門古典文學水平的角度衡量,只能算聊充一格,其中不乏語言粗糙、字詞失當、邏輯不明、文白雜糅、堆砌陳句、體格不純之處,至少在我這個攻英語專業、並未中文出身的非專業人士看來,這些文字並未達到如何佳作之地步,細究起來,得滿分者何故?主考官自身水平和學養不足當然首當其衝。很多主考人員,其古體詩文寫作水平如何?能否準確地爲這類文章鑑定評分?是否存在未見北海而望河興嘆之嫌?

鉤深致遠,問題還有——高考作爲中國教育中選拔應試體系的犖犖大端,千軍萬馬搶過橋,其弊早爲人所盡知。而要使這個龐大體系在不倒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顯得合理、有吸引力,那麼除了數理方面只能看分數這個硬指標外,高考作文一項大可成爲所謂素質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熱點聚焦所在。各地若作文滿分之學子,即可成爲當地教育之招幌,好像就可以凸顯地方人文之盛一般。

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考評分中如此地看重出奇出怪附庸風雅,能寫上幾句皮殼似模似樣的古詩文便是滿分,長此以往,以偏門投機者必然趨之若鶩,阿其所好,以至於如今又有描摹金文甲骨,敷衍成文以求一逞的應考者,完全偏離了語文作文考試之宗旨。那些真正語文學得精到紮實、通觀古今,博覽羣書之輩,其慣常作文未必喜作驚豔體、驚人語,是否就難有慧眼識珠?這些學子沒有寫古詩古文,也許乃是出於慎對考試,不敢弄險的緣故,但我絕對相信其中有不少學子有能力寫出無論內容、思想還是文采、格律都遠勝《赤兔之死》和今年長詩水平的古詩文來。

美國如Ivy聯盟的某些名校,若求攻讀文學方向者,其選拔考試也中有personal essay一項,千變萬化也必看其是否通曉英國傳統歷史與文學—文藝復興—20世紀當代文學之方方面面,文字運用是否熟練準確,理據是否充分,思維是否有邏輯,評分中諸多方面不可偏廢,絕非譁衆即可取寵,針對考試包裝個漂亮甚至完美的形式是沒用的。

最後對於高考作文評分,說說我的兩個觀點:

一,語文高考作文評分應重視語言文字之本身,不可完全視同科舉之策論。前幾日滬上有語文高級教師呼籲給有錯別字但題材獨到之作文滿分,竊以爲不可:醇乎醇者和大醇小疵之間畢竟有別。作文立意獨到當然好,問題是語文學科的作文考察,豈能將文字書寫正誤的標準一朝譭棄?不給滿分給個高分又何礙?關鍵是語文考試不同於科舉考試的策論,皇帝就當時政、農事、民風等出題,由考生對答對策,以此選官,重視的是論說有見解,見解獨到。而語文考試考的就是語文,那些語文能力真正出色的,未必觀點獨特,對他們也應該公平一些。

二,語文高考作文評分不應以是否吸引眼球論高下。哪怕學生的作文套路就是看慣了的起承轉合,也不能就此認定便是平庸。高考作文評分應更重視那些文筆紮實、言之有物、語言純熟、錘字煉句,將文字與思想駕馭得心應手之作。優秀的作文未必語出驚人,談言微中亦可加人一等;未必鋒芒畢露,含英咀華亦可動人肺腑;未必標新立異,鞭辟入裏亦可操得左券;未必題材出奇,文筆老練亦可佛眼相看;未必搞怪立異,獨具文風亦可各擅勝場;未必徹底文言,善援古典亦可稍勝一籌。這樣去選拔,纔是語文考作文之初衷。

說到底,我們的語文高考評分還是要重視學生評價語言文字、寫作能力的本身,切不可搞成單純的“眼球”評分,鼓勵爲出奇制勝而投機。明年如若再度遇上氣勢逼人、外表炫目、貌似“可比甚至可超李杜”的詩文,評分的考官們似可表現得更加專業一點,再勿輕與滿分。

或者實在要顯“人文之盛”的話,高考可單開闢一項古詩文賦寫作項目,一視同仁,人人皆寫,方見真章。

談高考作文 篇4

客觀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對曲折複雜的客觀事物進行全面、正確的認識,並且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當地反映出來,不可能是一揮而就的,必須經過反覆研究,不斷地修改,才能臻於完美。修改是對人們思維不周密的一種必要的彌補。古今中外無數成功的事例無不證明了修改在文章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講“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厭百回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高考作文的具體情況決定了我們既不可能如魯迅所言,文章寫成後“擱它幾天,然後再來複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句”。更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樣,“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高考是限時作文,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冷處理”,沒有推倒重來的可能性,甚至連最後重新謄抄的時間都沒有。那麼高考作文是否就不存在修改的問題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麼,怎樣過好高考作文修改關呢?針對高考作文的具體特點,我認爲在以下三個階段上下功夫。

一、 成文前的修改。

修改往往被認爲是初稿完成後纔開始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修改工作是貫穿在寫作過程始終的。動筆前構思時對提煉主題、選擇材料、佈局謀篇等推敲的過程,都帶有修改的性質。成文前注重構思的修改,可避免文章寫到一半甚至寫成後動大手術,這是考試作文的大忌。變“治療”爲“預防”,這不失爲事半功倍的一種好方法。

就構思而言,此時的修改是對思維的修正。不論作文題目類型如何,接觸到話題第一步工作便是審題、構思,許多考生對這步工作往往是不重視的。事先沒有成竹在胸,匆匆落筆,行文時只能是“腳踩西瓜皮”,無形中加大了成文後修改的難度,而且時間上不允許。構思的工作就像是在腦海中繪就一幅“草圖”,既然是“草圖”必定是粗糙、不完善的,因而就有修改的必要,對它的修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根據命題者規定的話題來確定自己的文章的主題。把自己認爲最有必要寫的內容限定在某一點上,其它的意思都不必談。那麼這個被限定的意思就形成了主題。然後用一句話把主題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使自己形成一個十分明確的觀點,反覆修改這一主旨句或中心論點句,直至認爲最能體現題目要求,使之成爲統攝全文的“魂”。這樣動筆時就不致出現主題模糊和離題或扣題不緊的毛病。

2.主題確定後,許多材料會在腦海中浮現,對材料進行取捨,首先要求作者有“對象感”,要確定文章的假定讀者對象,從特定的讀者對象出發來考慮材料的取捨、斟酌用語的得體,例如同樣是寫一封信,寫給母親的信和寫給朋友的就應該有很大的.差別的;其次要選擇令讀者信服的、對主題最有支持力的材料,否則,哪怕手頭的材料再新,再感人,也只能忍痛割愛。

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考的作文的真正讀者(可能是唯一的讀者)就是閱卷老師,揣摩閱卷老師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雖然不可能投其所好,但至少不能把對老師大不敬的“另類”語言視作“創新”,也要儘可能避免對一些敏感話題作出偏激的議論。

4.編寫提綱。這是用文字固定思維的過程,它會使我們考慮問題更加周密,思維更有條理,便於總體把握主題,不致偏離方向。“磨刀不誤砍柴工”,許多同學卻不習慣這樣做,邊寫邊想,難免造成文筆散漫、結構混亂。對提綱的修改要求使材料的排列既能合乎客觀事物的條理、人們思維的條理,又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而且要能突出地表現主題。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修改調整,是很難達到這一要求的。

二、成文中發現問題的修改。

有了精密周到的構思,又列出了詳盡的提綱,按理可以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了,但高考這樣特殊的作文環境,什麼樣的問題都可能出現。文章寫了一半,卻發現偏離了主題,怎麼辦?推倒重來是不可能了,這時修改就體現在將錯就錯,大錯化小,小錯化了,要善於對已成的文字加以利用、挖掘,化“腐朽”爲“神奇”,這是高考作文修改的技巧,也是文章修改的藝術,具體可採用:

1.糾偏歸正法:如果考生在寫作過半時,發現思路不清,沒有始終以主題思想來統一材料,甚至偏離了主題,那麼這時首先要做的是停下筆,理清思路。在保留現有文字的前提下,從已使用的材料中發掘與主題的聯繫,在原文中加入幾句點題之筆,當然要力求銜接自然,切忌生硬粘貼。並儘量在後半篇中增補一些能表現主題的典型材料。用篇尾的強調主題思想的語句來扣題,人爲地把“迷途的馬車”拉回“正途”。

2.以偏爲正法:相比前面的方法,以偏爲正法更主動,沒有斧鑿的痕跡。所謂以偏爲正,即將錯就錯。既然主題轉了,那麼順其自然,從已成的文章中重新立意,變換主題,快速調整思路,另闢蹊徑。同一個題目、同一個材料,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換一個角度或許會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頓然生色,在近年高考以話題作文爲主要考查方式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尤爲適用。

三、成文後的修改。

文章寫成後,很多同學以爲大功告成,爲了保持文面的整潔,不敢輕易動筆修改。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文面是形式,形式必須在內容正確的前提下才顯得重要。所以,修改文章,使之主題鮮明、材料充分、文句順暢,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改應是多就少改,儘量使已有的文字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可以採用:

1.從已成文章的材料中發掘、概括主題,並用議論性的語言、抒情的文字來昇華主題,點明題意,甚至可以 發掘新意,使普通文章升格。

2.書寫正確,文從句順,是寫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力爭消滅文中的錯別字和病句,是文章寫成之後修改的重要組成部分,邊默讀邊改,用語感來彌補閱讀自己文章時所容易形成的心理定勢,及時發現毛病,修改毛病。

3.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文章格式的規範是高考作文評分的一個方面,有些同學作文不注意使用標點,通篇都是小圓點,句逗不分。通過最後的修改,規範標點,調整格式,不失爲亡羊補牢之舉。

4.成文之後的修改,帶來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破壞了文面的整潔,這樣,使用規範的修改符號就顯得尤爲重要。修改符號寫得合乎習慣、清楚、美觀,既便於閱卷老師理解你的修改意圖,同時也避免了隨意刪改帶來的文面凌亂、不整潔的毛病。

總之,高考作文的修改要本着變“治療”爲“預防”,化“腐朽”爲“神奇”的原則,下筆前重構思修正,行文時及時補救,成文後多就少改,以期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成效。

談高考作文 篇5

“意氣”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列有三個義項:

1.意志和氣概,如意氣風發;2.志趣和性格,如意氣相投;3.由於主觀和偏激而產生的情緒,如意氣用事。請聯繫你自己的感受和認識,以“談意氣”爲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談意氣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氣,昭示着一種貫穿生命的不屈與堅韌;

“不愛沙灘擢貝子,揚帆擊楫戲中流”,是浪頂峯尖的弄潮兒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氣,昭示着一種蓬勃於血脈中的勇敢和無懼;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驕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氣,昭示着一種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堅定的信心。

意氣,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充滿意氣的人是堅韌不屈的,他們不畏風霜,不畏冷雨。還記得黑色羚羊魯爾·瑪道夫麼?有誰能想象一個曾經身患小兒麻痹症、連走路都很艱難的小女孩如今卻站在輝煌的奧運頒獎臺上享受着王者的榮光?然後她的確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與一次次的努力艱辛地鋪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這路上的障礙與荊棘,也許多到無法想象。可是,充滿着意氣的她,何曾有過絲毫的退怯?意氣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堅韌的生命是如此偉大。

充滿意氣的人是勇敢不懼的,他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壯烈,奏出輝煌。人人都無法忘記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當日寇的鐵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時,到處都是悲傷,遍地都是苦難,然後就在一個叫蘊藻濱的不起眼的小村莊,八百抗日勇士身捆炸藥,全身澆滿煤油衝入了敵營。隨着一聲聲巨響傳來,戰士們的碧血染紅了養育他們的土地。那一場戰役沒有一人生還,然而他們走得如此轟烈,歷史不會把他們遺忘,因此這場戰役被世界稱爲“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我們不會將他們遺忘,因此當我們追憶他們時仍會熱淚盈眶。這羣充滿意氣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響了生命的華章。

充滿意氣的人是自信樂觀的,人生幾多風雨,幾多陰霾,他人只見烏雲蔽日,他們卻總能撥開雲霧看見明媚的陽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競選八次失敗,兩次經商兩次失敗,其間還精神崩潰過一次。似乎在這幾十年中,他一直在失敗中度過。然而充滿意氣的人面對命運的玩笑始終不會放棄心中堅守的信念,於是最後一次,他成功了。一個分裂的國家在他的手中合二爲一,美國的經濟再次起飛。堅定信念,厚積薄發,方能九天攬月,深海尋珠。林肯的意氣給了他一顆堅定樂觀的心,於是他的名字被載入史冊,千古傳誦。

意氣,成就生命的堅韌與不屈;

意氣,譜寫生命的華麗與壯美;

意氣,鑄就心靈的自信與樂觀。

將意氣之歌,在生命中唱響,唱出生命絢麗的華章;

將意氣的帆,在生命中揚滿,到中流擊水,看時代風光;

將意氣的劍,在生命中磨亮,劈荊斬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創輝煌。

談高考作文 篇6

古人說:“言爲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爲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爲“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爲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爲人的脫俗。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爲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說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繫起來,認爲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着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爲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爲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說“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一,儼然成爲一個格言,一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一。正因爲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一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爲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嘆;正因爲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爲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爲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一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爲人稱讚的《閒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爲人。高情千古《閒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一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爲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爲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爲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爲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爲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一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談高考作文 篇7

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被視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與血脈,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節慾觀已沉澱爲中國人的一種深層文化心理,並決定了中國的命運走向是一種內斂的發展方式。然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與孔子的思想卻存在着顯著的差異,因爲儒家文化經過歷朝歷代的變更,與孔子原初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出入,在所有儒家經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學思想的莫過於《論語》,其中出現“仁”的章節多達五十九處,而每次孔子對“仁”的解釋又不盡相同。孔子強調士人要積極出仕,擔負起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強調統治者爲政以德,主張德治。他認爲統治者必須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同時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倫理思想爲統治思想。作爲一種思想倫理體系,孔子的仁學對我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依然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德”字的使用溯源:孔子主張“爲政以德”(《爲政》)。但孔子“德”的含義是什麼呢?在孔子的觀念中,“聞道”難,“知德”不易。《衛靈公》記載:子曰:“由,知德者鮮矣。”孔子既然說“知德者鮮矣”,可知,孔子是把“德”的範疇當作一個高、難、深的學問看待的。“德”字在《尚書》中頻繁出現,至春秋時代使用仍相當普遍。但孔子認爲,真正“知德者”很少,這就說明,孔子之所謂“德”與當時該字的普遍使用義有所不同。搞清孔子“德”的使用義,當從“德”字的造字意義和使用含義的變遷談起。

日子在不經意間流過,人生就在希望與失望之中完成了蛻變。人到中年,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一個“悟”字,濃縮了人生的萬語千言。“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苦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中年,沒有了年輕時的肆無忌憚,卻又比老年多了份不甘。人生是一場孤獨的跋涉,一個人走,一個人停,一個人流浪;一個人哭,一個人笑,一個人堅強。磨難是洗禮;傷痛是覺醒。中年之後,漸漸懂得,所謂的天真,總是磨礪不夠;所謂的成熟,只是比別人少了一種淺薄。

談高考作文 篇8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和高考作文中,審題是作文的第一關,也是關係到作文成敗至關重要的一環。考生由於對題目中的語詞的具體恰切含義、適用的語境瞭解不夠,對文字材料、圖形、圖表中非必要甚至是贅餘的信息沒有加以辨析、篩選,無法把握住主要信息,導致了審題的失誤,或者是選用的材料不能較好地表現、證明中心,材料的主次安排不當,出現大盤失分的現象還是較爲嚴重的。

高考對考生的作文審題的要求是準確全面地理解題意,怎樣才能做到準確全面地理解題意呢?讓我們先來探討一下作文題目的特點:

一般來說,一個作文題目可以包含三個部分:(1)作文材料 (2)題乾和寫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項) (3)標題。不是每道作文題都有這三部分,如果是材料作文就沒有標題,是命題作文就沒有材料,全都有的是給材料的命題作文(1998、1999年的高考作文題其實就是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相結合的一種模式)。

從寫作構思的方向看,不管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還是兩者的結合,作文題目和材料本身都對考生的思維起了規定、限制的作用,所以說,從這個意義上說,除自由作文外,中學生的寫作訓練,特別是高考作文,從本質上說都是命題作文,所不同的只是命題的方式而已。 凡是命題作文,都在構思方面形成了限制性:有的限制是由語詞構成的,有的限制是由圖形、圖表或文字材料構成的。正是由於命題作文的限制作用,考生的思維方向才能正確,纔有深化的可能,它使最後形諸卷面的材料經由了一個由龐雜到單純,由多頭緒到逐漸統一的過程,即一個由感性到理性,思路凌亂到觀念明確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命題作文對考生的思維來說,也起到了啓發的作用。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審題了。

“審題要準確、全面”應該說體現在兩個相關的層面上,只要其中的一環出了差錯,審題就不可能做到準確、全面。

一、各種限制的把握

首先要審範圍,審清試題通過標題、材料和寫作要求所限定的寫作範圍,這就是命題作文限制性所要求的。試題所要求的不要忽略、遺漏,沒要求的或是規定不要寫的千萬不要寫進去,即使你在此處有很強的表現力,爲了文章的主旨,爲了準確地表現中心,你都要忍痛割愛。

在一則“某公司花鉅款修建的草坪被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職工踐踏”的材料下有一作文要求:寫一段話,描述草坪被衆人踐踏後的情形(要求:想象合理,至少運用兩種修辭方法,二百字左右),在這裏,我們有的學生沒有全面地把握題意,1、對時間詞“後”的提示沒把握住,詳細地描寫草坪被踐踏時的情形 2、沒完成“至少運用兩種修辭方法”的要求。與此相類似的,1993年小作文要求說明“圓規的功能、構造和使用方法”,不少考生漏掉“使用方法”或“功能”。大作文要求記敘姐姐、弟弟和父親的話,讚美老樹皮和新樹皮,有的考生漏掉了姐姐的話或弟弟的話,漏掉了讚美老樹皮或新樹皮。這些都是出於審題馬虎、不夠認真的原因,是淺層次的失誤,只要認真一點,這些失誤都不難避免。不過,學生審題失誤主要的還是出於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學生對命題中語詞構成的和材料構成較隱蔽(隱性)的限制沒有領悟。下面我就來談談在限制性的把握上學生作文存在的情況及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語詞構成的限制

1、對語詞概念的內涵外延把握不確切、不到位

(1)在內涵上 較有代表性的失誤有下面幾種: 第一種情況,有的題目中的某個詞語本身包含有兩個或兩個層面以上的含義,有的學生在審題時會簡單地把它理解爲其中的一個。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由兩個語素組成的並列式合成詞和具有比喻義的詞語上。前者如1998年高考作文題“堅韌——我追求的品格”,“堅韌”在當年考生答卷和非考生的作文中,就出現片面的理解,即“堅強”和“有韌性”只寫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此點而言,這個題目比起供選的第二個題目“戰勝脆弱”難度要大,這一點恐怕是命題老師考慮不周的地方——照理說,供選擇的兩個題目在難度上應是相當的)。後者如“包袱”、“戰鬥的一年”、“年輪”、“根”、“蠟燭”、“燈”、“鏡子”,在審題時要結合文體弄清它們的恰切含義,因爲這些詞在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含義。第二種情況,有的語詞較其種概念,有其特定的含義,有的學生在這一點上混淆、分辨不清,以致寫錯了方向。如“牽掛”一題,有的學生把它理解成一般意義的思念,那不對,“牽掛”是對對方令人擔憂、掛慮之處放心不下的一種思念,這令人掛慮、擔憂之處可以是健康狀況、工作狀況、家庭收入、學業成績、人際關係等等,很多學生錯誤地理解成對遠方親人、友人的思念。第三種情況,題目中有的詞語屬於非常用詞或屬於個別學科、領域的特定用語,學生對它的具體含義不明白,把它曲解成別的意義,如1999年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把“移植”一詞曲解成“(類似錄音、錄像、電子掃描的)灌輸”。

(2)、在外延上,每個詞語都有約定俗成的使用語境,它的同義詞、近義詞的使用語境並不一定與之相同,學生在這裏往往混淆了。如:“憧憬”,有的學生籠統地把“憧憬”理解成“嚮往”——嚮往得到一個好的職業、好的機會……,在作文中詳寫引起嚮往的緣由和爲此嚮往而付出的努力,這就錯了。這錯的原因是,“憧憬”的外延和“嚮往”的外延不盡一致,“嚮往”的對象可以指想得到一種較具體的物、待遇、機會或精神體驗,也可以指較抽象、較寬泛意義上的美好生活(寫的是一個面),而“憧憬”要寫的就是“未來的生活圖景是如何的美好”,這一點,很多學生混淆了。此外,有的學生寫成渴望回到過去,在沒有污染、沒有戰爭的環境中生活,或是夢想有一天能回到過去的災難、貧窮的現實中,瞭解過去。

2、短語中的重點詞語把握不住

有的作文題目是一個短語,此時,能不能抓住重點的詞語,也就決定了能不能把握中心。如:“感受幸福”一題,學生沒有抓住“感受”二字,結果把重點放在,(1)幸福到底是什麼,比如,一同學是這樣構思的:讀書苦,遇上減負,高興,玩個痛快,感到幸福;一星期後,玩膩了,百無聊賴,重又拿起書,終於明白幸福在於辛勤地勞動及從中得到快樂。(2)從父母親人的角度寫他們給了自己多少幸福快樂(並非從自己感受的角度寫)。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短語中重點的詞語如果沒有把握住,容易出現偏題的情況。

二、圖形、圖表或文字材料構成的限制

作文命題中,圖形、圖表或文字材料相對於標題和半標題,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非必要信息甚至是贅餘信息。這要求我們在審題時加以認真辨析、篩選,因此這種命題審題的難度比命題作文來的大,其審題難度的大小和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數量多少、材料中包含的非必要信息、贅餘信息的干擾程度有關。

在圖形材料中審題難度最大的當屬漫畫了,因爲漫畫一般運用變形、比擬、象徵的方法,簡單而又誇張的手法來表現生活或時事,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如果不能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理解漫畫的真正寓意,那不管你是描寫說明漫畫的內容,還是根據漫畫內容立意作文,都是會失敗的。例如:就因對漫畫的特質不瞭解,加上提示文字沒注意分析,1983年高考漫畫材料“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有的考生就把井當作了“大壩”,以爲那人正在搞破壞。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平時的系統的專項訓練,讓學生了解、掌握漫畫構圖的特點及創作的思維特質,增強他們對此類材料的審題能力。

圖表材料的審題立意的難度也相當大。這難就難在學生首先要從圖表中標明的各種情況和註明的各種數字中把握住作者想要說明的問題及想要表達的意旨,然後再聯繫實際或立論或敘事,這對事物的數據、情況的分析同樣需要系統的專項訓練。

文字材料審題的關鍵是分析材料,準確地把握材料的中心,準確立意。任何一則材料,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雖然材料的中心不等同於從材料中提煉出的觀點,但它可作爲提煉論點的重要依據。

對於記敘性材料,要準確地把握中心,就必須抓住材料所記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及材料的感情傾向,這也就要求我們要認真閱讀材料,注意從材料的整體性和主要意圖來分析,正確把握材料,讀懂材料的真正含義,這樣纔不會隨意割捨材料,才能真正地把握材料的主旨,準確地、鮮明地確立論點。

寓意材料題型,指在表層意思下蘊含着本質意義的材料的作文題目。寓意材料形式多樣,有寓言、故事、童話、典故、喻體詩等,具備譬喻性是它們共同的特徵。寓意材料題型的立論難度較大,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於寓言故事,審題的第一步在於要仔細地閱讀材料,分析所供材料蘊含的意義,看它闡明瞭什麼道理和觀點,提供了一個什麼啓示,也就是要明確所供材料的主題。寓意材料的某一自然現象或某個神話寓言故事,一定蘊含着現實生活中的某方面道理,這也就是說要領會寓意材料的寓意,必須越過材料尋找(落實)道理反映的相類似的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我們姑且稱之爲本體,那麼,要從材料中的喻體聯想到現實中的本體,則必須把握住兩者的相似點,這相似點就存於在材料中喻體之間的各種關係上,一旦理清喻體間的關係,就可以聯繫實際展開聯想,水到渠成地確立論點了。

二、材料的選擇、表現

上面談的這些是審題的“準確、全面”要求的第一層面,第二層面是材料的選擇、表現,這就要求我們在明確了寫作的範圍、選準了入題的角度、確立了正確的中心後,還要進一步安排能說明和表現中心的材料,把握符合題意的重點以及採用試題要求的文體和表達方式,說簡單點,那就是如何恰當地選用材料表現中心的問題,相關地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主次、詳略的問題。具體地說,這個過程是作文的構思過程。從體現在卷面上的寫作結果來看,構思和審題存在着一致性,構思好,審題就一定是準確無誤,構思不好,那審題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錯,所以說,審題的準確全面還直接體現在作文的構思上,直接體現在對材料的處理能力上。

下面舉幾個例子分別說明學生作文在材料的選擇、表現上存在的情況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材料的質量不高。材料的質量標準包括典型性、現實感、新穎度。典型性要求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現實感要求能夠從現實中選取材料,能使讀者感覺到作文內容與當代生活的關係;新穎度要求材料給人以新鮮感。寫“信任”一題時,許多學生不管是什麼文體,大多選用“錢包丟了”、“父母對我學習的關注”等材料來表現信任,可有的學生則能寫出象“爲官要取信於民”、“我們在信任中成長(父母、老師、社會、祖國的信任)”、“在商業社會中不能利慾薰心,只有尊重別人的利益,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這樣的材料。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材料的質量不一樣,作文的質量就不一樣。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平時加強相關的的訓練,讓學生具有較廣闊的視野、較強的觀察力和敏捷的思維,具有較寬的知識背景和思維的獨創性、靈活性。

二、詳略、主次處理不當。“詳略、主次要處理得當”看起來挺明白的,無須老師做深入細緻的指導,其實不然。從學生的寫作實踐看,在長期的寫作訓練中,這應該是常抓不懈的一項內容。作文中,學生往往對文章該表現的重點(主要的方面)把握不住,把該詳寫的當成了次要方面略寫了。例如:“感受幸福”(記敘文)該寫的有兩點:1、幸福的感受是什麼樣的?2、具體的感受過程。在這兩點中,第二點是主要的,該詳細刻劃,我們可以通過某人的心理反常(看外物的異常:花、天空等變美了,人的性情變慈祥和善了……),行動的反常(手忙腳亂、拘謹、拍了下誰的肩、親了下誰的臉……),語言的反常(語無倫次、說不出話、大喊大叫……),表情的反常(臉紅、緊張、故作嚴肅……)等來反映(這裏的反常是指和常態想比較而言的)。可是大多數學生這一點沒抓住,缺乏表現力,較多地去寫幸福的感受是什麼樣子的。這些都是主次把握不好,從而導致詳略處理失當。從把握重點的角度看,材料的詳略、主次處理和審題的第一層面是統一的。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這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