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關於談高考作文7篇

關於談高考作文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談高考作文9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談高考作文7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擊打,那麼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奔馳於曠野要經歷千萬裏奔跑的錘鍊,那麼那奔騰萬里爲夙願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於世,成爲一代雄主立一世偉業,那捨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捨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

看慣了凡人的庸庸碌碌,聽厭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使我們心中重燃建功立業的激情;聽厭了對命運的感傷,想破了身世的無濟,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一呼,使我們重生改變命運的豪氣。捨我其誰,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重新樹立起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捨我其誰的意氣,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使我們爲了自己身上所擔負的重任而勇猛作戰。——捨我其誰的意氣,是人們騰飛的起點。

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

凡人慾成大事者,皆需受盡千磨萬礪。也許上天就是喜歡捉弄那矢志於成功的人們,他總是要爲孜孜於輝煌的人們設置障礙。那障礙,可能是羅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倫布遠航新大陸中連天風雷,可能是紅軍長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運的人們呵,他們還有理想,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布魯諾一般投身於火海,爲捍衛真理而與烈火永生;他們在獻身理想的意氣指引下,如哥倫布一般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爲探尋未知世界而披肝瀝膽;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紅軍戰士一般豪氣頓生征服千山萬水爲拯救民族而抗爭,獻身理想的意氣,是成功的精神動力。

勇於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

科學,充滿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類站在自然與社會聖殿的門口,不時的規探其中的奧妙,而只有勇於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設置的禁區,徜佯於科學的無盡美妙。於是我們看見楊振寧李政道勇於質疑前人,看見吳劍雄勤於實驗破解謎雲,看見一代大師王淦昌在極其惡劣的科研條件下爲物理學發展獻計獻策。——勇於探索的意氣,是成功之眼。

……

望盡人類千載悠悠的歷史,凡成大事者,皆爲意氣風發,慷慨激越之人。讓我們以捨我其誰的意氣爲帆,以獻身理想的意氣爲指引,以勇於探索,勇於挑戰的意氣爲漿,駕起人生的巨輪,向着成功的彼岸遠航!

談高考作文 篇2

20xx年,我從湖北來到汕頭。那一年,我在湖北帶完最後一屆高三,應考學生52人當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這個成績的取得,我認爲學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爲根據考後學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達到或接近滿分,不少於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過50分。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夠得到大面積的提高,這與我們的精心備考不無關係。

毋庸諱言,作文的分值雖然佔到了試卷總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實際的備考當中,由於有綱無本,我們的作文教學往往處於一種無序狀態,不少人實際是一種望天收的心態,腳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費時費力見效慢。作文的備考,實際上成了我們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一個瓶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備考呢?本文試圖結合個人的一些實踐,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於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確幾個認識

1.區分話題作文與傳統作文的異同

近幾年高考命題的改革,最活躍的是語文。而語文中最活躍的一塊應是寫作。寫作的改革有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話題作文的出現,一是作文評分標準的改變。話題作文的出現從1998年開始(當年要求寫一篇關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題目限定了一個內容範圍,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話題),後來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至今還爲人們所稱道。大家知道,自從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作文的命題是以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爲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題作文,進入九十年代,幾乎是給材料作文的一統天下。話題也是材料,但它與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寫作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見,而這個中心意見往往是同學們要寫作的根本。也就是說,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觀點,有時甚至規定了寫作的體裁,內容比較狹窄,寫作不夠自由;而話題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題者所作的寫前指導,是引發同學們思考的一個由頭,是啓發同學們思考的一個例子,是同學們展開聯想的一個比附,是舉一反三的一。在審題的要求上,傳統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環,而話題作文則僅僅爲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維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輻射式,而話題作文呈扇形。話題作文還取消了文體限制,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寫作實際的文體,或議論,或記敘,敘談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由此可見,從傳統的作文命題到話題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也降低了寫作應試的門檻和要求。學生不會輕易爲審題不準擔憂,也不會爲題目要求寫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體裁而發愁,讓每一個學生儘量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體現了高考的公平性。

2.充分領會新的評分標準的意義

從20xx年開始,全國高考語文科的作文評分標準作了較大的變動,將傳統的分項分等評分標準分成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大部分。近幾年又對等級評分標準進行了調整和修改,使之更準確、更合理、更科學。新的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的亮點就在於增加了發展等級,其目的是爲了尊重個性,倡導創新精神,鼓勵考生在思想、語言、寫作技巧等各方面的發展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甘德炎)。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既是高考作文評分的依據,也是衡量學生平時作文優劣的一把尺子,更應作爲我們備考中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它對我們的作文訓練起着重要的引導和指導的作用。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個部分之間的關係呢?筆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礎求發展。基礎等級是對學生作文的基本情況的評判,是學生求得發展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毫無發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說明一個道理(記敘文也是說理,不過是通過形象來說理),首先要說得清楚,說得好,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夠說得有特色(有自己的個性、風格等),這個特色就是發展等級的要求。再從分值分佈來看,基礎等級是50分,發展等級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還求什麼?!這是我們立足基礎的重要依據。在確保基礎的前提下,我們再力求發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從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檔次。

3.給應試作文一個客觀理性的定位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承載的擔子太重。華夏幾千年文明史的承傳,恨不得讓我們幾十萬個語文教師和十幾本教科書就能解決,還有做人的問題,思想性的問題,各種素質的問題,等等,似乎都是語文教學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而且還要體現在短短一個小時中寫出的800來字的文章上。貪全求大,好高務遠,是目前我們語文界的一個誤區,也是一種浮躁心態的體現。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個爭論的焦點。在我看來,端正對應試作文的正確認識,對於我們的作文備考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這裏,我覺得要區別應試作文與寫作這兩個概念。寫作是指我們所說的廣義上的創作,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中的文章應指的是這個寫作;應試作文是指我們學生平時訓練的那些東西,從很大程度上講,作文的目的是爲了應試,它沒有什麼社會價值,故我稱之爲應試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學生使用語言駕御語言的綜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義和社會價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摯,思想健康(20xx年《考試說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觀點正確。這並不是否認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爲了尊重學生的思想實際。不然的話,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大講什麼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讓學生對寫作望而卻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亂,從而大大影響訓練的效果。應試作文有應試的要求,如它有時間限制,內容限制,字數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完成一篇文章,不講方法技巧怎麼能行?至於說發現那些具有文學天賦的苗子,則是應試的副產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劃,強化備考措施

1.讀、理、記,解決無米下鍋之難

葉聖陶先生說過:我們知道有了優美的原料可製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空恃技巧卻造出好的器物來。高考作文時,許多同學的文章內容空洞、虛假矯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強爲無米之炊的結果。基礎等級中要求內容充實就是對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決這個問題,做到三個字:讀、理、記。

讀,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讀的面不可能太寬,要注意精讀與略讀的相結合。對於精讀的內容,要不止讀一遍,還要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等方面認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閱讀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報刊雜誌,如《中國青年報》、《青年語文網》、《讀者》等,每天花十分鐘左右讀報,針對高考作文範圍,瞭解國內大事,熱點問題,尤其是一些評議性的文章,以擴大視野。二是有關論據積累的書,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議論文論點論據手冊》之類的書籍,看一看裏面作者是怎樣從一則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書、課本,尤其是語文書,其實就是材料或者說是論據的大寶庫,我們不要抱着金碗討飯。

理,就是分類整理,這是爲了加深讀的印象,便於運用。我們是通過劃線爲點,相互協作的方式來進行。劃線爲點,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劃分爲一個個的點,筆者就是按照生存與生活、交往與合作、德行與情感、學習與教育、環境與社會、價值與理想、方法與效率、辯證與科學、思想與文化、聯想與想象這十個方面來帶領學生進行素材積累與整理的。相互協作,意思是對不同的題材,在每個同學全面注意的基礎上,再通過同學間的分工來深入進行某一種素材的蒐集和整理工作,最後通過相互交流達到全體同學素材豐富的目的。

記,就是要把積累的材料背下來。中醫開處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藥的藥性是不行的,積累的材料不熟悉學生同樣不會運用。我們要求學生每週用一個早讀來記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須運用材料並不得少於兩則。

2.認真寫好規矩文,適當引導自由文

這裏的規矩文,是指根據寫作的內在規律,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不同的文體特點對寫作的各個環節進行技法訓練,使學生的寫作儘量合乎應試規範的文章;所謂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寫作內容和表現手法,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愛好而所寫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針對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創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樣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去寫,力求寫出富有個性特點的文章來。

在高三備考階段,我們非常重視學生規矩文的訓練,這是立足基礎的根本保證。寫作有規律,章法有技巧,我們不能因爲文無定法而加以否定,這不是科學的態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夠死中求活。這對於中等以下的學生尤爲重要。我們的規矩文着重從審題立意、謀篇佈局和語言表達等幾個方面進行訓練,詳細的內容參見拙著《高考作文制勝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書基礎等級快速達標部分,在此不再贅述。

對於規矩文的訓練,我們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如在文體訓練部分,可以採取多題多寫(每個題目訓練一種文體),可以採取一題多寫(一個題目讓學生分別用幾種文體來寫),也可以分組多寫(同一題目,不同的小組寫不同的文體)。

3.激活作文的評改環節

學生作文水平不能提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開,往往是拿到材料只會就事論事,把材料重新闡述或發揮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無貨(積累不夠),但更多的人卻是有貨倒不出(因爲幾乎每個老師都會讓學生做材料的積累),也就是說,是話題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創作靈感,他的創作思維是封閉的。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要加強審題立意的訓練指導外,我覺得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激發創作思維、激活創作靈感,即讓學生自己去開悟。

怎樣做到這一點呢?讓學生互評互改,互相啓發。作文是改出來的,但不是老師改出來的,要讓學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評。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親身參與,親身活動,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會得到充分尊重,這不僅提高了學生作文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學生寫作的思維過程。我的作文評改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評。我事先挑出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讓這些文章的作者談題型、談立意、談構思、談得失(我稱之爲四談),使他們展示出作文思維的過程,再讓大家質疑、互評,老師相機作出引導。二是老師要作好學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進行整合,即好觀點、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個方面。每篇文章,學生不一定都能寫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閃光的地方,我就選摘下來,然後按照四好分類打印出來。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寫作思維的能力就會得到較好的強化,學生收益非淺。

4.不可忽視臨門一腳的作用

這裏我不是主張猜題押題,但我覺得在臨考之前給學生幾則有導向性的材料或文題,對學生的臨場發揮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中國青年報》失信的求職包裝系列報道。考前的晚上,我將當年3月30日的《中國青年報》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爲了聲譽,我很嚴厲訪英國諾丁漢大學、原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院士》讓學生看,並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講誠信,結果第二天的話題即是誠信。20xx年高考,我預測應圍繞生命的價值這個話題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勝技法》一書實戰演練部分的三道題中就有一道題目爲生命的出口,與當年高考話題心靈的選擇有異曲同工之處。20xx年高考,我覺得應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與溝通這方面的話題,學會客觀公正地看問題,所以我在期末考試時所擬話題是牆,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辨證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從有形的牆直達無形的牆、心靈的牆,這與今年的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也有不少相合之處。

文章合爲時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總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時代的脈搏。20xx年,XX同志提出以德治國,誠信就暗含了這方面的內容。北京題,20xx年規則,與我國加入世貿這個背景不無關係,20xx年題轉折,與我們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關;20xx年的上海題雜,粗看起來讓人覺得很怪,但仔細品味,它包含着21世紀對人材的要求:既要有專門的學問,又要有廣博的知識。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脫離這個現實生活,生活就是我們寫作命題立意的源泉。

當然,作文的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最好是三年有一個整體計劃。我在教學中對寫作訓練構建了四個一工程,即學生每週的讀寫內容要選摘一則名言、一首詩歌、一篇(段)文章,寫一篇練筆(已有拙文論述,參見《石油教育》20xx年第12期),高三的作文備考訓練是四個一工程的一部分。我想,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找到突破學生作文瓶頸的方法並不難。

談高考作文 篇3

與往年一樣,昨天高考(高考)語文考試結束,全國各地高考作文題目迅速揭開面紗,走進公衆視野,成爲人們最熱烈的議論對象。高考作文的命題,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價值理念和思想情懷。

今年高考作文命題,從整體來看,普遍選擇材料作文,寫作要求也更加開放,除了詩歌依舊不受待見,對文體並沒有太多強調,並且通過“題目自擬”來避免主題先行,讓考生擁有更多觀點自主表達的空間。可以說,今年的高考作文,已經將“開放性”這三個字演繹到極致。

太過開放,當然不容易聚焦。話題不聚焦,也容易產生極大的爭議性。只要看看網上對今年高考作文題的評判,就能感受到什麼纔是莫衷一是,衆說紛紜。相較於以前有些年份各地高考作文或是“一片詩意”,或是在表達某種“共同價值”,今年各地高考作文堪稱風格各異,視角不一。即便是在同題作文中,不同人面對材料,也都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也正是因爲這種不同,網上看待今年高考作文的聲音有着強烈的紛亂感。

舉例來說,被全國卷、陝西卷以及海南卷選用的材料作文“舉手之勞”,講的是船主讓漆工給船塗漆,漆工順便將漏洞補好,後來船主給漆工一大筆錢,感謝他順便補漏洞。並稱他在家人出海後,纔想起來船上有個漏洞,以爲家人回不來了,現在家人卻平安歸來,所以才感謝漆工。無疑,這樣有限的`材料,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責任、人性、善良、陰謀,不同的人,都可以從中找到不同的思考向度與價值角度。

類似這樣的材料作文,今年可以說俯拾皆是。比如,重慶卷的“拯救冷庫工人”,講的就是肉類加工廠一名工人被困在冷庫室,在死亡邊緣掙扎了5個小時,被一名保安給救了。這個在企業做了35年的保安,僅因爲那名被困工人是唯一每天早上向他問好並下午跟他道別的人,那天,他因爲沒聽到他說“明天見”,才尋找並最終救了他。同樣,這個事情讓人看到的生活,或是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或是一種偶然,只看到人生的不確定。

橫看成嶺側成峯。面對今年高考作文材料鋪陳的種種社會情態,社會不同人羣很難形成某種趨同的觀點視角,這本身就是對這個價值多元與文化多樣時代的最好印證。而高考作文,就是一種可以聚攏整個社會不同人羣進行觀念表達的文化載體。

從這個意義上講,你怎麼看待高考作文,要遠比別人怎麼看待更重要。在這樣文化價值多元的時代,看待高考作文,也並不在於一定要從中梳理出某一種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價值”,越是個體的,往往就越是獨立的;越是獨立的,其實才是真正權威的。那麼,現在,不論你是考生、家長(高考)、老師、學者,如何評判今年高考作文,都得尊重自己真實內心,也只有更加精神自由與人格獨立的文化判斷,才能讓這個時代因爲開放而更有活力。

談高考作文 篇4

湖北省高考考了這樣一道作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請根據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少於800字。

憑心而論,這道作文的話題指向性是非常顯豁的:可直接寫“母語”,也可由“母語”說開去。因此,人們普遍認爲,這是一道沒有多大審題難度的作文題。事情果真如此嗎?

筆者今年有幸參加了湖北省高考閱卷,在13天時間裏,共評閱了20xx來份作文。除偶爾爲一二篇優秀作文擊“鍵”讚歎外,的時間卻不得不爲一些低水平(特別是偏題離題)作文黯然神傷,嗟嘆不已。這些作文(大概有三分之一吧)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筆者在此試作一小結,以爲後來者戒。

一、曲解話題

什麼是“母語”?簡而言之,母語是一個民族(可以指某一具體的民族如滿族、蒙古族等,也可以指整個中華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這既是一個淺顯的常識,也是由作文材料可以導出的結論。然而,很多同學卻對“母語”作了另一種解釋:母語就是母親的話。有的寫母親的某一句話給他十幾年的人生以啓迪;有的寫家裏發生了衝突,母親的一句話使矛盾冰釋;有的寫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階段正是母親一次次的點撥才使自己克服各種困難,茁壯成長。這類文章很多寫得情真意切,頗富文采,但因爲它審題立意錯誤,自然只能打入另冊。

要消除曲解,避免似是而非的立意,應注意二點:其一,詞語(概念)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用網絡語言來“惡搞”,也不能用腦筋急轉彎來“變形”;其二,孤立的一個詞語可能是多義的,然而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往往是單一的,我們在確定義項時應緊緊抓住語境。二、斷章取義

在衆多偏題作文中,有一部分學生以“民族文化”、“發展”、“根”爲話題,作文中隻字不提“母語”。這些詞語雖取自原材料,但因爲不是話題中心語,因而以它們作話題自是很不恰當的。要糾正這個偏差,關鍵是閱讀理解材料要有整體觀,要審清它的範圍(材料範圍和話題範圍),另一方面要善於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特別要注意抓住材料中反覆出現的詞語。

三、弄巧成拙

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在立意中往往別開生面,使人耳目一新,但逆反要有度。在這次考試中,有的同學提出要淡化母語的地位,甚至要讓母語消亡。母語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母語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個民族文化的消亡。以“母語消亡”立意的學生本質上不一定是不愛國的,但宣揚讓母語消亡,其貽害卻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寫這類文章的同學要端正思想,加強修養,多讀點哲學方面的書籍,讓境界高遠一些,視野寬闊一些,思維縝密一些。

四、暗度陳倉

有一類同學落筆點“母語”,但接下來卻是寫“誠信”、寫“和諧”。“母語”怎麼變成了“誠信”、“和諧”呢?他們的邏輯是:“母語”是“民族之根”,“誠信”和“和諧”也是民族之根,那麼“母語”就是“誠信”或“和諧”。這個推理就像“蘋果是水果,香蕉是水果,所以蘋果是香蕉”一樣滑稽可笑而不堪一擊。

要克服偷換概念、轉換話題的毛病,我們必須遵循概念同一律(即同一個詞語在意義上要自始至終不變),推理要合乎邏輯、事理。

五、舉棋不定

有的同學,一會兒寫“母語”,一會兒寫“母親的話”,從頭到尾,左搖右擺。另有一部分同學,文章寫了六七百字,才發現跑了題,於是趕快圍繞母語發一通議論,生拉硬扯把前後文拼在一起;時間稍充裕的同學,則硬着頭皮圍繞“母語”再寫幾百字。這樣不相干的兩塊拼在一起,自是特別刺眼。要消除搖擺不定、倉猝補救的現象,關鍵在於平時就要養成審題習慣,而且要肯花時間,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六、迷失自我

作文本應是個性化的大展示,不同的閱歷、認識、情感,使學生作文千姿百態。然而,本次作文卻給我們潑了一瓢冷水,首先是大多數作文的結構“驚人地相似”:前半文寫母語的作用,後半部分寫多元化文化下母語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所有考生都受到原材料限制,把一篇材料作文變成了擴寫,不自覺地當了命題人的傳聲筒。這與前些年把高考作文中提供的故事類材料擴寫成小說,如出一轍。其二是很多作文的前半部分,堆砌了大量的名言警句,且又未對其進行必要的

分析,結果成了古詩名句默寫大比拼,如果刪去這些名言警句以及被套用的命題材料中的句子,作文中剩下來的自己的文字實在可憐得很。代聖人立言,成了時髦。當學生衆口一詞、千人一面,那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談高考作文 篇5

材料中的小羽在傳統工藝上推陳出新研發出新式花茶,但假冒僞劣的產品異軍突起,影響花茶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擁有良善之心的小羽與民衆分享花茶配方並帶頭擬訂規則立志維護良好市場秩序,最終取得了成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站在公衆需求和傳統基礎上進行創新的人可以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一個懂得與他人分享並且團結聯合別人的人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孟子》中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小羽公開花茶工藝流程的做法正是對這句古語的忠實擁附。且不說什麼偉大人格和高尚節操,這一“先富帶動後富”的方法也是符合我們黨所宣揚的小康社會必備指向標尺。

中國需要這種人,一個容得下天下蒼生的人所取得的成就絕不亞於一個自顧自的百萬富翁。我們的人生價值何在?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爲,生命的價值在於“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小羽正是站在精神文明的高度上做到了不悔恨不羞愧,我想,這樣的分享精神是時代的需求。其實現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結合,即獲得勞動所得又爲社會建設貢獻了力量。這件事情往大了說就是《雷鋒日記》裏講的“使自己活着就是爲了讓別人生活得更加美好”。這種力量堂而幌之穿插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時不時有那種樂於分享的年頭,又活活的掐死在心裏,任其腐爛。小羽讓它開出了花,驚現俗世。

社會是每個人的社會,黑格爾著名的“谷堆原理”講的是物質的量變引起質變,換句話來說就是一個人的品質,一個人的力量非常小,但採用聚合法世界便會一天天美好。在滿足自己物質基礎的前提下熱情幫助他人,實現人生價值。何樂而不爲之?去實現我們的價值吧!

談高考作文 篇6

文章摘要:靈活多變,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訓練例談作文小猴、小鳥、小魚聽見了,趕緊過去一看,原來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動物們一擁而上,終於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們歡快地嬉戲,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啊。小貓有一對黑黑眼睛,就像黑寶石一樣美麗,小小的鼻子溼漉漉的,尖尖的耳朵總是豎着在聽周圍的聲音,小貓有一張可愛的嘴巴,兩邊長着三根鬍鬚,爸爸說那是用來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間的毛髮特別的亮。

決定高考作文成績的因素儘管很多,但從評卷實踐來看,制約作文成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語言表達”。因爲,在審題、結構、內容等方面不出現“硬傷”的前提下,語言成爲感動“特殊讀者”(評卷人)的主要因素。試想,赤日炎炎,揮汗如雨之時,評卷教師每天要評閱大量的試卷,難免身心疲倦。讀着語言無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憊感。評卷時“一個讀者,兩三分鐘”,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要打動評卷人,文采顯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學備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視文采訓練。而且,文采訓練也易見成效。那麼,如何進行文采訓練最有效呢?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善於聯想,比喻描寫。

語言無味,往往是由於缺乏聯想,不善於比喻、描寫。其實,直陳的效果,不能引人聯想和想象,審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說“生活中處處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寫,再輔之以排比,寫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遊蕩在寒冬中的幾點殘雪,美是漫步在藍天上的幾縷浮雲,美是跳躍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陽,美是迴盪在密林中的幾聲鳥鳴。

這幾個句子的鋪排,由於有了比喻、描寫、排比的運用,將美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既點明瞭美“處處都有”,又表現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詩詞

燦若星漢的古詩詞,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我們在課內外積累了許多古詩詞(或名句),考試作文中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善於引用或化用古代詩詞,讓詩詞之花在作文中大放異彩!請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着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生命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生命就是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

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詩詞,闡釋了生命的內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種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這就有了自己的“創造”成分在裏面了。如:

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樂觀就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

這裏分別化用了古人詩詞,恰到好處,增強了句子的意蘊。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強文化含量。

在闡釋某一概念的內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就能使語言更有意蘊。可以在平時的寫作中有意識地開掘和訓練,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運是項羽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命運是屈原留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命運是貝多芬在雙耳失聰時指尖下所擊出的那一曲曲悲壯的交響,命運是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後寫下的那一頁頁輝煌的華章。

這段文字,巧妙地將名人的事例從不同角度排比運用,構成了含意豐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構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鋪墊、映襯。

在寫作中,如果僅把要表達的意思直接傳出,文句顯得單調、乏味。其實,如果只有紅花而無綠葉陪襯,花也將顯得單調。作文時,我們何不採用鋪墊、映襯手法?先確定好要表達的中心意思,然後展開聯想,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鋪墊,然後推出自己要表達的主旨句,就更有韻味和文采了。如,要表達“真誠是友誼的橋樑”這一中心,就可以用這種方式組句——

花朵把春天的門推開,綠蔭把夏天的門推開,碩果把秋天的門推開,飛雪把冬天的門推開,真誠把友誼的門推開。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誠”的重要,卻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個形象生動的句子從四個方面鋪墊,然後才“隆重”推出中心句。這種寫法,避免了一覽無餘式的慣常寫法,給人“柳暗花明”的感覺,拓展了語句的想象空間,使文意豐滿、流暢,留有審美餘味。

這種寫法還可以先確定好中心句,再從其他角度反向展開,進行強調。如,要表達“生命因追求而美麗”這個中心意思,可以這樣寫——

生命因追求而美麗。(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沒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沒有羣峯,就像山川內沒有飛瀑,就像河流裏沒有了浪花。(反向強調)

五、巧用仿擬。

仿擬,即仿照、摹擬。指有意仿照、摹擬已有的語言形式,創造出新的語言形式,表達新的思想內容的一種藝術手法。我們在課內外讀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試時不要忘了借鑑、仿擬。請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學生,敢於購買各種資料,敢於要求更多的作業,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師爲本,以加大作業量,來提高升學率,僅給學生們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這樣的空白中,又給人感到無奈,維持着這所謂的學生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周波《爲了鼻樑上的眼睛》)

很明顯,這段文字,完全仿擬了課本中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畢肖,收到了良好的審美效果。

六、運用層遞。

即層層深入,造成語義上的不斷深化,使之層次分明,有力度,有氣勢。例如:

寬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寬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滿,寬容的民族一定強盛不衰,寬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麗。使文采煥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於篇幅,掛一漏萬,大家可以自己借鑑和不斷總結,以求寫出更好的文章。

談高考作文 篇7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