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關於談高考作文十篇

關於談高考作文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談高考作文十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雖說鄙人煞費苦心跳槽已是飢渴已久之事,然未見初曉。如此下去,亦難逃書寫高考作文之命運。便智鳥先飛了一段。

涉獵高考作文,鄙人內心洶涌。原來高考作文很簡單。你無需思考此話真假如同你可以無需思考高考作文怎麼寫。高考作文,無需發動你不靈光的腦袋創造俏麗駢文、唯妙比喻、波濤排比、真假擬人之類佳句。你亦無需擁有海量想象、前衛認識、另類觀點。高考作文,可以無需你寫,學會用就OK了!

關於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詩書喜欲狂”、“採菊東籬下”……抒悲情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抒報國用“會挽碉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抒抱負用“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關於描寫。寫景用“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寫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關於議論。正如我要證明“高考作文,可以無需你寫,學會用就OK了!”這一觀點而把歷史的結晶拿出來作論據一樣。你也可以用“用”來議論!到這裏,足以證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結晶大都產於教材。由此可證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無風雨也無情》,xx年山東高考作文,頗具“用”之模樣。《太白突圍》,xx安徽高考作文,頗具“用”之肌膚。此兩篇產於《最新高考模版示範作文》!《猶記書香》,xx高考滿分作文,全國卷,遺址“用”之血肉。《是夢境與我爲鄰》,xx高考滿分作文,廣東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證用之實用性。

上述事實證明,你確可以不“寫”高考作文,學會“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強實用性,在作文中脫穎而出,就用外國結晶。例如用拿破崙“‘不可能’這三個字在我的字典裏是沒有的”談自信;用諾桑。麥克伊斯文“我們賺錢只爲了討生活,我們施捨是爲了過生活”談美德;用加謬“文學不能使我們活得更好,但能使我們活的”談文學……當然,對於整天啃教科書都難啃動的我們而言,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學會“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來。但有一大禁區萬不可涉足。像我這篇文章,要是出現在高考場上,絕對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我倒不認爲是競爭之火將之化爲灰燼……

談高考作文 篇2

作文批改是語文老師感到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面對一個班幾十本作文、同一個題目,對於幾乎相同的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說,寫出來的作文也大體相同,老師怎樣批改才能避免評語的雷同?我認爲寫評語一定要有個標準,每篇作文的要求不同,標準也不一樣。高考我在作文批改時給自己制定了以下幾個標準:

一、按照既定目標批改作文。

根據“大綱”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一學期的總目標,然後在各節作文課的教學時再製定出具體目標,評語要圍繞這些具體目標來寫,如初一教材第一單元作文要求學生要有創新,我在制定具體目標時作了如下要求:1、立意新穎,不落俗套;2、語言有創新、有時代感;3、要體現出自己的個性色彩。每篇作文不宜提過多的要求,目標制定2—3個,學生容易接受,在寫作文時也容易達到,這樣可以降低寫作難度,批改時也可以準確定位。

二、檢查學生審題是否正確。

一篇作文一定要有文題,即使不是命題作文也可看出學生的審題水平,有了作文題目,學生應從那些方面來審題非常重要。作文應該寫什麼,受哪些條件限制,重點在哪裏,應該注意什麼問題,在審題時都應該考慮到,通篇的佈局也體現着學生審題的思路。一個有經驗的老師,讀完一篇作文,就知道學生審題的方法是否正確,如:命題作文《圓》,要求學生寫一篇議論文,本來“圓”與人民幣中的銀元沒有聯繫,如果將“圓”理解爲銀元的“圓”,寫出來的作文就只有寫成說明文了,可是在一次考試中有的學生就將“圓”理解爲銀元的“圓”了,這是審題的錯誤。寫一篇作文的第一步出現了錯誤,下面的內容也就毫無價值了。

三、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寫作方法。

批改作文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寫作方法,課本上根據內容不同,在每一單元中都側重了幾點寫作方法,在實踐中訓練應用,評語中也要體現寫作方法的優劣。在批改作文時老師切忌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學生,只要學生運用的方法有助於反映主題思想,那麼這種寫作方法就可以運用,要讓學生放開手腳,靈活多樣地選取自己喜歡的寫作方法。

四、重視材料的運用。

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廣泛,開合是否自如,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學生掌握材料的多寡。作文的材料有三種:指定性材料、半指定型材料和非指定性材料,學生如果能靈活運用材料,可以爲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教師在評語中體現這一點,有助於加強學生對運用材料的重視。

五、寫作要有文采。

一篇文章的文采決定了這篇文章的檔次,如果文章的選材和立意都很新穎,可通篇都是病句,那麼這篇文章也頂多劃入二類作文。有了文采文章也就有了閃光點,這些文采正體現了文章的價值所在。老師可根據學生程度不同來決定不同學生的“閃光點”,對於一個差生來說,平時的作文一塌糊塗,偶爾寫了一篇稍好一點的作文,那麼其中只有一兩句話是本文的亮點,也可定爲該篇文章的“閃光點”而給於肯定。

另外批改作文時還應注意學生應達到的起碼要求,如書寫規範、整潔,運用格式、標點、修改符號正確等,將這些細則都列入計分總項中,這樣作文批改才能給學生一個準確評價。

談高考作文 篇3

隨着我國城市的新街道和新興建築如雨後春筍般的涌現,“卡地亞”、“塞納維”這樣的洋地名也如雷貫耳,漸漸的也就習以爲常了。但“洋名稱”的大量出現,卻使我國許多古老傳統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發了許多問題,我覺得應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確實衝擊了民族文化傳統,隔絕人們歷史記憶,導致文化的斷層化。

有人說:“老地名承載着古老文化,記載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的根,絕不能被洋化。”隨着時移世易,歷史留下的痕跡也在逐漸消逝。隱入草叢的青石板、瓦片上隱約的紋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謠,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在這裏,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換,瓦片被現代機械無情碾壓化作塵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裝,但這光鮮的背後總讓人感到空虛,彷彿頂着明媚的陽光,卻丟棄了古老傳統文化的影子,喪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應拿來爲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現今,我國打開國門,與其他國家的交流非常頻繁,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許多外國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許多韓國人都居住在那裏,爲了使他們能夠生活得更方便些,那裏的街道、店鋪都取的是韓國“洋名”。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豐富中華文化。相對於這些無關緊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歷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爲“首爾”;再如新興建築取洋名,爲的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又或是滿足人們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觀”。但故宮門前的天安門廣場是永遠不能改名的!因爲它承載着歷史的痕跡,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象徵。

對“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認識,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們偏愛“洋名”的現象氾濫值得人們深思,央視《焦點訪談》、《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此給予了批評。洋化地名可以,但我們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簡而言之,我們可以住在叫“羅託魯拉小鎮”或“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小區,但我們依舊是中國人,我們的心中時刻銘記着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若是過度製造出地名洋化的風潮,將會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們的價值取向,造成民族傳統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與世界接軌,與時俱進,可以開闊視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們民族文化大樹上掛起一盞盞華麗的彩燈,可以進一步增加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但我們一定要扎牢傳統文化堅固的根基,方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談高考作文 篇4

初夏已至,梔子花的芳香悄然在枝丫間飄散,馥郁了整座城市。

天清日朗,艾草的清香從各家各戶的油煙管道里彌散出來,在濃烈的油煙中顯出一份平淡自如、現世安穩的滋味。我們全家出遊的計劃終於在這個端午小長假得以實施——爸、媽、哥、嫂、小侄兒、我,一起去森林公園踏夏、採青。

森林公園離家頗遠,在城市的邊緣。但是開車也只要十五分鐘——再遠的距離在現代速度面前也不值一提。不料媽這次卻不願意坐那舒舒服服的私家車,非要騎自行車去不可:“本來就是出去踏青鍛鍊身體的,這一路騎過去不是正好嗎?何必做那買櫝還珠的事?”小侄兒這段時間正在學騎自行車,一聽這話眼睛都亮了,高呼着:“我也要騎車去!爸爸你要教我騎車!”大家被他激動的心情感染,也對這次久違的騎車之旅充滿了期待。

家中只有一輛自行車,便由大哥載着侄兒騎這輛。我與其他人都是在小區裏開了共享單車,非常方便。

媽率先騎了出去,爸也不甘示弱,腳一蹬便與媽並駕齊驅了。微風徐來,吹起媽的風衣,吹動她的長髮。時間好似回溯——多年前我坐在媽媽的後車座上上下學,摟着媽媽的腰,在晨光中打個盹兒,在夕陽中嘰嘰喳喳地分享學校的趣事。接送的自行車壞了便換成了電瓶車,電瓶車換了一輛又一輛,媽的背也慢慢變彎,不變的是車的後座永遠柔軟、永遠厚實。爸媽在前面不知說了什麼,爸爽朗的笑聲傳過來,風采不輸當年。兩人已經在比賽了,媽腰一伏,腳上使力,竟超過了一輛正龜速前進的小汽車。爸也發了力,着力追趕。共享單車明亮的顏色襯托着爸媽無盡的活力,在平坦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哥和小侄兒騎着家用自行車慢慢前行,小侄兒從後座上站起來跟我們打招呼:“媽媽,姑姑,你們等我們一會兒。”又摟着他爸爸的脖子激動地大喊:“爸爸爸爸,你騎快一點兒!”哥一邊讓他摟緊注意安全,一邊笑罵:“臭小子!”不一會兒,小東西又不甘寂寞,吵鬧着讓他爸爸教他騎車。哥無奈,只能扶着自行車,讓他的小身子在自行車上蹬蹬腳踏。他小小的身子起起伏伏,小臉通紅,引得無數路人偷偷發笑。

我和嫂嫂則得以安穩,優哉遊哉地騎着車,分享生活中的煩惱與趣事。經過一段農村道路時,一戶人家庭院中栽的梔子花探出了牆頭,在一片濃綠中羞羞怯怯地吐露着芬芳。嫂嫂停下車,走到牆下,踮起腳尖摘了兩朵淡白的花兒。她回過頭,衝我眨眨眼睛,我會意一笑。她把兩朵花別在了共享單車的車簍上,芳香伴我們一路。

願這輛車被分享,分享方便,也分享我家滿載的幸福。

談高考作文 篇5

語文高考試卷的作文題,歷來備受關注。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個熱點話題,人們對高考作文的關注已遠遠超過它作爲一道題目應承載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爲每一年度的社會道德觀、價值觀、文化觀等等的折射或引領。今年儘管我省首次自行命題,但高考作文命題有其穩定性的特點,這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就呈現出新的趨勢。

首先,選材逐年限制。今年的高考作文將會繼續堅持以“三自”(立意自定、文體自癬題目自擬)爲特點的開放式話題作文,但從我們閱卷情況來看,有些考生對話題作文的“三自”特點理解很片面,以爲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忽視了話題範圍和話題材料的限制,忽視了寫作內容與話題的契合。

其次,立意逐年放開。高考作文命題限制立意的價值取向,已逐漸被證明是一種較大的缺憾,如“誠信”、“心靈的選擇”等話題,只能從正面立意,很難立足其他角度,這種所謂正統的立意取向,框定了寫作的主題,也束縛了考生的手腳。去年的話題,沒有預約的主題,考生不必爲迎合某種主題而忍痛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不同層次的考生能夠根據他們對話題的把握,可以正寫,可以反寫,也可以辨證地寫,寫出反映自己水平的文章,表現自己的認知判斷與價值判斷。

再次,更加註重思辨。去年的話題牽涉到“情與理”、“知與行”、“判斷和處理”的關係,對哲理性和思辨性的要求無疑更進了一步,需要考生扣裝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樣一個辨證、動態、相互轉化的過程,客觀地公正地對待事物、認知事物。可以說,去年的高考作文題對我們的作文教學也是一個

提示:作文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還要引導學生用辨證眼光去判斷、分析和思考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

應該注意六大點

因此,對今年考生而言,有幾點是應該注意的:

思考社會生活

在感受生活的基礎上,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活要進行認真地獨立地思考,不要滿足於現成的答案。拿到一個話題,要把問題再推進一步思考,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判斷,作出自己的回答,就容易在作文構思時獲得立意的深度和內容的廣度,也就容易出彩。還須強調的一點是,關注社會問題並不等於追逐社會熱點,那種牽強附會地找高考試題與社會熱點之間直接聯繫的做法,無疑是幼稚的。

加強審題訓練

對作文題目的含義和要求給以仔細的審辨,這是寫好每一篇考場作文的第一要着。幾年來的話題作文降低了審題的難度,使不少人產生了話題作文審題不必費多大勁的錯覺。例如,去年有一篇題目爲“在汽車上”的考生作文,是一篇寫一個瘋女人在公交車上一段遭遇的微型小說,文筆流暢,形象豐滿,推理想象也有獨到之處,但我們的閱卷老師怎麼也無法把這篇小說的立意與高考作文話題聯繫起來,這就純屬拋開題目、另起爐竈之作!

汲取作文養料

在關注現實材料的同時,考生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視線投向文學與歷史作品,大大添加羞澀的材料庫,並擴展自己的寫作思路。擁有相當文史知識又能有意識地將其運用到寫作中去的學生,絕不會再有心枯筆澀的感傷。近年來,一些考生從四大名著等作品中尋找創作靈感,或反彈琵琶,或舊說新解,像去年全國卷作文中出現的《寶釵鳴冤》、《孫臏訪談手記》等,都吸引了閱卷老師的眼光。

注重個性閱讀

考場作文,倘能讓你個性化閱讀的內容爲文章的主旨服務,你的文章就會別具一格,高人一等。20xx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在於作者巧妙地向閱卷者展示了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閱讀個性,據說她平時酷愛《三國演義》,很多章節能熟讀成誦。還有一位考生對音樂頗有研究,在考場上就借音樂表達獨特的人生感悟。很多同學的興趣可能在其他方面,如果作文時,能根據文章內容或主旨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融入你的個性化閱讀,展示你獨特的人生感悟,那你的作文該會具有怎樣的魅力啊!

展示自己亮點

閱卷老師找尋的是考生作文中難能可貴的“亮點”。亮點很多,意境深遠,構思精湛等等。在高三作文複習中,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思維活躍的,使之工於構思;語言豐富的,使之精於表達;思想深刻的,使之開掘內涵……對於普通學生來說,最適於發展的“亮點”是語言,高考作文閱卷,就十分重視考察語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動的詞語和靈活的句式,使人讀來眼睛一亮,這就是亮點,亮點多了,就容易獲得加分。

不過分追求形式

在近年來的高考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有些考生認爲,在一個小時內寫800字左右的考場作文中,最能引起閱卷老師注意而又比較容易體現創新的就是在行文體式上做文章。所以,近年來考場颳起一股以文章樣式取勝之風,書信、日記、消息、通知、報告,乃至病歷、案卷等應用文體和童話、寓言、故事新編、科幻故事,乃至小品、相聲等樣式競相登常少數真寫得好的自然不會被埋沒,不少考生誤以爲這樣可以換取高分數,他們並不具備真正的寫作能力,一味在形式上追新獵奇,寫出來的東西很可能是非驢非馬、不倫不類,這正是語文學習中浮躁之風氾濫的一種表現。

談高考作文 篇6

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麼,你就寫什麼,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竈。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說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駁論文怎麼寫

第一招

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

第二招

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爲什麼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第三招

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着反駁。

和高考作文題觀點擡槓,也能得高分?至少福建省高考語文命題專家組、評價組組長、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潘新和,就是這麼認爲的。

潘新和4日在廈門一中教授如何寫議論文,他說,現在的風向標是:老老實實地順着命題者給的材料來論證,大多也就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和材料觀點擡槓,寫駁論,那麼,就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高考作文滿分70分)。

這其中的區別是:前者是傳統的論證文只選擇符合自己論點的論據,自圓其說,是不講理的;後者是駁論文看到觀點可能出現的對立面,駁人駁己,是講理。

他因此號召高考考生們拋棄論證法來寫議論文,取而代之用駁論法。現在高考作文題基本上都是以議論文形式出現。

潘新和被稱爲是福建語文界的三大俠客之一,因爲對議論文傳統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的批判而聞名。

批單純堆砌論據不是好作文

潘新和在當日題爲《議論文怎樣立意、說理》的講座中,首先痛批了20xx年福建省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認爲它不講理。

當年福建高考作文題給的是袁隆平材料,袁說:工作讓工作的人有個好身體,讓工作的人有個夢想。這篇滿分作文就是傳統的議論文寫法:作者順着材料,首先確定自己觀點:熱愛便會產生創造力,接着,旁徵博引正反論證觀點:熱愛造就創造力,今天的人沒有熱愛,只追求名利,因此沒有創造力。

潘新和反問:熱愛便有創造力?現實中,很多的熱愛產生不了創造力。但是,作者不管讀者信不信,片面地抓住某一觀點,對和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視而不見。

潘新和說,這樣論證性的議論文只是自圓其說,就是不講理。

他還批評了論證法的備考方法:準備一大堆材料作爲論據,再根據論點往其中套。

這點在那篇高考滿分作文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到800字的作文裏,作者引用了一大堆大人物的話,拼命堆砌論據。

潘新和甚至認爲,它之所以能得滿分,一個原因是改卷老師巨大的心理壓力旁徵博引的論據顯示這位學生似乎看了不少的書,一些書可能連老師都沒讀過,所以,這麼勤奮的學生,該給多少分,老師,您看着辦吧。

在潘新和看來,這篇不講理的作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四十多分。 挺有獨特見解才能得高分

潘新和說,議論文不能論證,而要駁論通過分析各種矛盾等來講道理。他以20xx年福建省高考的另一篇滿分作文爲例,來說明議論文如何講理。

那年的作文題圍繞着馮驥才的話展開,即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這篇被潘新和樹立爲正面典型的滿分作文以《人生的賽跑》爲題,作者首先和命題者擡槓:人生的賽跑,其實不在你跑了多少路程,而在於是否過得有意義。接着,作者一層層地講理,例如人生賽跑有時好比雷鋒和一個長壽的惡人;一些人在賽跑中懂得放慢腳步,欣賞沿路風景,遠比執著於賽跑累得滿頭大汗的人有意義。

潘新和說,這篇滿分作文給我們一個信號: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麼,你就寫什麼,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潘新和說,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當然,他強調,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竈。

潘新和認爲,一般論證性的議論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說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支招】

寫議論文得眼睛帶刺

如何用分析來寫講理的議論文?潘新和教了三招。

第一招: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以知識就是力量爲例,有知識就有力量嗎?許多人有知識沒有力量,讀死書的人,什麼力量也沒有。

第二招: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爲什麼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例如近墨者黑的論題,它對立面是近墨者白,或赤,因此不能武斷地說近墨者黑,那麼,就要分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

第三招是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着反駁。

總之,按照潘新和的方法,一個駁論文的構成是:開頭提出揭示矛盾的論題,如創造基於熱愛,但是,熱愛未必就會有創造;中段分析論題,包括矛盾、原因和條件,創造也需要有天資、學識、勤奮、信心尤其是想象力、創造力;最後得出結論,如創造需要先天、後天,主觀與客觀等,缺一不可,否則功虧一簣。

潘新和認爲,如果學生的眼睛從此帶了刺,勾住每個論題、命題觀點,學會運用分析矛盾、原因、條件等方法來說理,那麼,這樣的駁論文肯定得高分。

【反響】

學生:這簡直是顛覆

這個傳授高考高分作文祕訣的講座,照理說,應該讓高三學生聽,但當日參加講座的是高二學生,有人說,怕引起高三學生思維的混亂。

當日聽完講座,一位男生說:這簡直是顛覆!在被問及他是否敢用駁論法來寫高考議論文時,他說,我可不敢冒這個險,要是遇上保守的改卷老師,那不就要壯烈犧牲了嗎?

老師:發散思維很重要

廈門一中高中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說,已嘗試駁論文的寫法。

廈門一中語文教師戴祖武說,駁論文的實質其實就是發散思維,我們努力讓學生明白:任何議論文,實際上是一道辯題,都有正方反方,當你選正方時,心中還有反方,要多層次分析論題。總之,要以理服人,趕在讀者反駁論點之前,把別人可能反駁你的各種可能指出來,然後一一否定,封住他們的嘴。

戴祖武認爲,種種跡象表明,福建高考好作文的風向標,慢慢地在朝駁論文方向變化,不再追求華麗語言和堆砌的論據。

談高考作文 篇7

創新作文教學是個相當大的課題,可以探索、鑽研的方面很多。筆者認爲:要讓學生寫出有新意的作文,其關鍵是教者應在寫作中注意引導,着重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在各種條件下寫出富有新意的作文來,尤其是在高考中能獲得高分。下面就如何進行思維創新訓練談一點粗淺的認識與做法。、

所謂創新就是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有時是立意上的創新;有時是結構上的創新;有時是語言表達技巧上的創新;有時是語體、文體上的創新等等。我們作爲指導者應該把常見的創新途徑教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創新。

一、立意上的創新。

古人說:“凡作文立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這三番來者,代表了認識的三個層面。第一番來者,是表面上的東西,比較膚淺,絕大多數人都能想到,因此屬大路貨,只能算一般的認識層面;第二番來者,是對事物較爲深刻的認識,可能會找到一些常人不曾見到的角度,使之寫出賞心悅目的文章來,這是第二層面。而第三番來者是“山重水複疑無路”之後的“柳暗花明”,是另闢蹊徑後找到的“別有洞天”,能寫出讓閱者拍案叫絕的文章,甚至是歎爲觀止的文章,是認識的最高層面。而一般情況下語文老師會教育學生選第二個層面,這樣比較穩,又避開高風險和大路貨,得分一般在50分左右。而第三層面的則視爲險徑,是走險棋。成功了能得高分,想偏了則功虧一簣。其實只要重視方法指導,加強訓練,則完全有可能出奇制勝,甚至可以得60分。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①螻蛄爬牆的啓示:

材料:一隻螻蛄在陡峭的牆壁上往上爬,爬到一大半時跌落下來,但它過了一會兒又沿着牆根往上爬了……

分析:許多同學看了材料之後立意放在讚頌蟲子的頑強、執着、敗而不氣餒上。這其實就是“第一番來者”,屬一般構思。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找到另一個立意,螻蛄蟲不會思考,不會從失敗中尋找失敗的原因,只知鍥而不捨地苦幹、蠻幹,不會改變方向尋找新的途徑,這就是較爲深刻的立意。如果在此基礎再深入地思考,就可以發現我們人類中亦有此種“螻蛄現象”,即表面的勤勤懇懇往往會得到肯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甚至有時還作爲一種精神來宣傳,提倡爲“愚公移山”。這樣就可以挖掘到“應有科學的指導,即既要達到目的,又‘多快好省’”。這就是創新的立意。

②材料:一幅漫畫,一隻啄木鳥在一根水泥杆上猛啄。

分析:一般的同學是認爲這隻啄木鳥不看對象,對着水泥杆猛啄將一無所得,聯想到有些人盲目地做事,不看對象,終將一事無成。而深入分析後可以發現,啄木鳥爲什麼會啄水泥杆子呢?原因可能是它習慣成自然,見到高大的杆子就當成是樹木,見到有小孔就以爲是蟲洞,引出習慣一旦養成,積習難改。這是較高層面的認識;而更深一個層次可能會想到人類大肆砍伐樹木,使生態遭受破壞,啄木鳥已無樹可啄,只能錯把水泥杆當作是樹木,呼籲人們保護樹木,保護生態環境。

③材料:以“傘”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分析:“傘”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用具。有的人就會從魯班妹妹發明“傘”寫起,由固定的傘——亭子寫到移動的“傘”;由紙雨傘寫到尼龍布雨傘;由木柄傘寫到鋼骨傘;由普通的傘寫到摺疊傘……由此可以感嘆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讚美古代工匠、現在工人們的聰明才智。這是一般的立意,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如果去深究一下可以發現“傘”的品格,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他人,是“捨己爲人”的精神寫照,就屬較高認識層面;而由“傘”想到父母的愛,象“傘”一樣處處護着自己,不讓日曬雨淋,是何等的慷慨、無私。而往反面去想一下,社會上就有一些人千方百計地在官場上找自己的“保護傘”有恃無恐,就是屬創新層面的立意。

二、結構上求新。

在文章的寫作中,結構屬表現形式,而形式是爲內容服務的,好的形式能讓人耳目爲之一新,心情爲之一振,同樣會使文章增色添彩。

①老舍先生的《茶館》在結構上就是大膽的創新。劇本創作原有的原則是“三一律”,而老舍卻打破了這一戒律,大膽地用三幕戲來反映三個不同的時代,且選擇茶館這一特定地點讓三教九流在這個舞臺亮相、表演,甚至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同樣獲得了觀衆的認可、取得成功。

②茅盾先生的《風景談》也可謂是散文中的創新。他選了六幅畫面來表現延安軍民的生活,可謂是“散得可以”。這跟一般的遊記散文,議論散文的形式有很大的差異。但同樣是一篇好散文。

③20xx年的高考,有一位考生大膽地用詩歌這一形式作文,儘管只有209字,不合作文的800字左右的要求,但卻拿到了滿分,這與20xx年江蘇南京一考生以古白話寫《赤兔馬之死》獲滿分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是在形式上有創新而獲得成功的例子。

三、技巧上翻新

表現技巧的創新實際是借鑑、嫁接一些寫作上的技巧,使文章能看上去新穎一點。常見的技巧有:

①加題記和尾記。用名人名言或自己極具概括的話精闢地概括文章的精髓,列於文首的醒目位置,使人一眼就能看到你的觀點。尾記則是起畫龍點睛,或“點石成金”作用。如:99年高考,北京一考生的題記爲:“人生在世,斗轉星移,眼前景物一一散盡。惟有那些美好的記憶,徜徉留戀,亙古不衰。”文字簡潔而富靈性。又如20xx年高考,一篇題爲《兒子的呼喚》的題記:“道德猶如月亮,在黑暗中彰顯其光亮。”富有哲理,生動形象。再如,《學會堅強》一文的開頭有這樣一段題記:“女孩,弱者彷彿是你的孿生姐妹,提起你,總令人提到她;女孩,眼淚似乎早已是你忠實的伴侶,當微風撥弄你的心緒時,她總會在你的臉頰跳舞。其實你要明白,女孩,你的名字不叫弱者。”這段文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你是強者而不是弱者。

②運用小標題。如《寫作貴在創新》一文就列出“一,緊扣時代脈搏,從豐富多彩的現實中捕捉新意;二,充分展開聯想,從無限廣闊的天地中尋覓新意;三,善於逆向思維,從習以爲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條理清晰,結構井然。

③用電影化手法。如“慢鏡頭”,“畫外音”,“蒙太奇”,“分鏡頭”等表現手法,來使人有新鮮感。有時也可以運用電視短劇的形式。

④可運用寓言、童話、夢境、故事新編等形式來創新。現在有不少此類的作品如《大話西遊》之類的書就很成功。

總之,如何進行創新作文指導、訓練是一個長期的永久性的話題。沒有現成的路可走,沒有模式可套。如停留在某一模式上又成了僵化的教條,成了“新八股”。我們的目的是給方法,給方向,給技巧,讓學生在平時的作文和考試作文中去不斷創新,寫出高水平的文章來。並以此來推動作文教學步上一個新臺階。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使作文教學出現一個嶄新局面。

談高考作文 篇8

一、辯證思維——引導作文正確路徑

有的同學在複習語文的時候常常走入一個誤區,認爲語文基礎知識雖多雖難,但複習起來容易操作,複習效果快而明顯,可是作文訓練卻不好把握,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多寫幾篇文章對提高分數沒有明顯的幫助。因此,在複習中不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到作文訓練上。其實這種思想並不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複習固然重要,但作文分數重,對考生的.心理影響較大,更不能偏廢。

要想寫好作文,思維能力的訓練非常重要。面對一個作文題目能夠進行準確的認識分析是寫好一篇文章的關鍵,尤其是議論文,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說理,說理需要認識分析,認識得越充分,分析才能越深刻,說理才能越透徹。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注重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生活學習中,我有意識地鍛鍊自己觀察認識問題的能力,儘量用所學過的知識一分爲二地想問題、辦事情,以發展、變化、聯繫的觀點去對待身邊的事物,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種健康、上進、善良的心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一個心智健康的人,寫出來的文章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所謂文如其人。以辯證的思維方式去寫文章,會避免看問題的片面性,減少審題不準的毛病,引導正確的作文路徑,同時也能豐富作文的內容,提升作文的認識層次。

進入高三衝刺階段,我在複習語文的時候,仍然非常注意有計劃、有針對地進行作文訓練,注意觀察考試作文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向,尤其重視思維的準確性訓練。鑑於高三複習時間緊迫,我在作文時,常常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審題上,對作文題目形成自己的認識後,把思路理清,寫下提綱,交給老師批改,或與老師討論。這樣可以節約不少時間,同時又很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思維訓練,增強對作文題目的靈敏感覺,爲寫好一篇立意準確的好文章奠定了基礎。多做這樣的思維訓練是很有好處的。

二、讓思想變成海綿,吸納生活的養分

隨着社會生活的進步,中學作文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古人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現在的考試早就不是對教材的機械重複,所以高考語文不可避免會涉及到社會文化的內容。高考作文命題趨勢越來越貼近現實生活,強調時代感,突出實用性,像20xx年的高考作文題“誠信”,20xx年的高考作文題“論親疏關係”就體現出這樣的特色。

關注生活、文化、人生、情感是高考的要求,作文訓練,更是應該關注現實生活,更有現實針對性,更關注現實存在的問題,要注意反映和解決現實的、熟悉的、帶有傾向性的、典型的、具體的社會問題和思想問題。在一定的文化修養、文字積累的基礎上,打開思路,激發寫作的熱情,加強創造性作文訓練。心中有了豐厚的積累,上到考場時才能言之有物。

我在高三複習時仍然堅持用一定的時間去拓寬自己的閱讀面,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以及古今中外優秀的經典讀本,豐富自己的思想,注意訓練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提高認識能力。由於複習很緊張,我會見縫插針閱讀報刊雜誌,《讀者》《青年文摘》《21世紀報》等是我的最愛,或者一些經典名著的片斷,以豐富自己的閱讀面,爲自己的寫作打好基礎。使得寫出來的文章有自己的觀點,內容更充實.更有真情實感,因而更有深度和力度,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三、不說廢話,讓語言準確流暢

高考對不同表達方式運用能力的考查都作出了相應不同的要求:記敘要能清楚完整,詳略得當;描寫要能具體生動;說明要能把握特徵,語言簡明;議論要能論點明確,論據比較充分,論證合理。高考作文對不同表達方式的運用有各不相同的考查重點,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提高把握不同文體、不同表達方式特點的能力很有必要。

在複習中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我注意既要把握不同文體各自的寫作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寫作目的綜合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如在寫記敘文時,加入較多的描寫,避免了呆板呆滯;寫議論文時,運用舉例和說明,使文章顯得充實生動。

同時在複習作文時重視語言的運用也至關重要。語言是敘事、說理、摹形、傳情的工具,是寫作能力中最基礎、最穩定的能力,對語言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作文的重點。高考作文語言的要求是“規範、準確、連貫、得體”。“規範”,指用字規範,合乎語法,合乎邏輯;“準確、連貫、得體”是指用詞造句的技巧方面的問題。在行文過程中我注意敘述的流暢,不無緣無故堆砌辭藻,說廢話、套話,儘量把自己的觀點看法,用準確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做到文從字順。同時,調動平時的積累,使用貼切、生動、優美的詞彙,扣題、活潑的表達方式,使文章顯得更有文采,爲文章錦上添花。

談高考作文 篇9

古人說:“言爲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爲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爲“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爲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爲人的脫俗。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人們常說“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爲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說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繫起來,認爲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着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爲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爲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說“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一,儼然成爲一個格言,一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一。正因爲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一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爲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嘆;正因爲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爲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爲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說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一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爲人稱讚的《閒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爲人。高情千古《閒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一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爲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爲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爲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爲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爲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一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談高考作文 篇10

一九九七年的高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點,而今天的高考則是我們每個考生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有人說:“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還有很多的選擇。”而我認爲,我的高考就是一個跳板,跳的越高,我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會越高。

今天是我國恢復高考四十週年紀念日。四十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着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着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和笑語歡聲。

而今天,身在高考考場上的我感慨萬千,百感交集。

高考是寒門學子變得富有的捷徑。無論是精神上的富有,還是在不久將來生活物質上的富有,對於許多平凡的家庭來說,用高考改變現狀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直以來,我都認爲一個人沒有參加高考,他的青春便是不完整的,他的人生便是有缺憾的。所以,我用我的堅持換來了今天我站在高考考場上的機會。

但今天,我的高考會因爲我高中三年的散漫不進取而逐漸喪失它原本的價值,變成只能彌補未曾參加高考的遺憾的機會,讓我的青春得以完整,讓我的記憶中擁有高考的記憶碎片,僅此而已。

與此同時,我的不甘心又讓我產生了新的遺憾。因爲我的高考是不完整的,它的意義僅存無幾。

高考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提高完善自我能力的跳板,跳的越高,你就會越努力,就會變得越強。

我放棄了通過高考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我猜想今天高考也會毅然決然的放棄我。

但我不想這樣,更不甘於高考過後成爲社會最底層的生活者。高考的作用之一就是“爲國選材”,今天我是被淘汰的庸才,而明年的今天,我會是高考考場上的強者,國家需要的棟樑。

今天你在考場上看見的我是一無是處的淘汰者,明年的今天,你若在高考的考場上看見我,那時的我一定會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並會爲之奮鬥的全新的我。而那時的高考,將會心甘情願的讓我擁有它的全部意義。

高考其實是一個濃重的話題,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詞。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我會學會拼搏,堅持不懈,迎難而上及自信的智慧;在高考的過程中,我會戰勝內心的恐懼,學會釋然並領悟人生;在高考過後,我會成爲一個比現在的我更強大的人。

這就是我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