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有關談高考作文彙總8篇

有關談高考作文彙總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談高考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有關談高考作文彙總8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偶系窮銀,木油米! ”這句讓不少人看後不知所云的話,出現在競賽作文裏。在近日舉行的“外研社杯”第25屆上海市中學生競賽頒獎典禮上,“Q言Q語”即網絡語言的運用引起評委們的關注。網絡語言該不該進入作文?對此,週刊專門採訪了多年參與高考作文閱卷的專家,請他爲考生指點迷津。

七成學生認同網絡語言的“風趣”

網絡語言究竟是古老漢語的新時代烙印,還是將純潔的漢語引入歧途?究竟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還是顛覆傳統的文字遊戲?本次作文競賽的主辦方之一——《中文自修》雜誌社,針對全市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網絡語言頗受中學生的歡迎和追捧,超過50%的同學認爲網絡語言風趣、流行、有活力。即便如此,只有不到10%的學生表示,自己會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大部分同學表示:不使用網絡語言的原因不是因爲自己不喜歡,而是因爲老師和家長不允許。

網絡語言的出現實際上是語言更新和豐富的過程,作爲一種語言實踐,網絡語言以新奇、簡單、幽默等特點在中學生中大行其道,更是證明了其生命力和活力。譬如將近70%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被網絡語言的 “風趣”這一特點吸引,而這正是網絡語言較之傳統規範漢語所獨有的特點。

記者採訪發現,很多家長和老師對網絡語言進入作文,持反對態度。 “只要有時間,我都會看孩子的作文,檢查是否使用了網絡語言。 ”本屆作文競賽的一位獲獎者的家長陳女士告訴記者,每天晚上,孩子都會上半個小時的網,瞭解有什麼最新的流行詞語,以便於第二天和同學進行交流。同時,細心的她還發現,女兒會在自己的習作中使用網絡語言。 “很多網絡語言,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意思?有些還是錯別字。 ”對此,陳女士給女兒定了一條規矩:可以和同學說網絡語言,但是,寫作一定不可以使用網絡語言,避免給爲自己的考試和升學帶來“不安全因素”。

評委對網絡語言持寬容態度

多年從事上海市高考作文閱卷工作的專家、華師大中文系周宏教授是本次競賽的評委評委之一。他表示,在本次作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的作文,絕對是高考作文的一類卷。他提醒各位同學和家長,請不要約束自己或者孩子的真實想法。高考作文的評判標準是非常開放,非常寬容的。沒有個性的文章,沒有思想的文章,沒有真情的文章是不可能在高考中獲得一類卷的,而我們的競賽作文恰恰是有個性、有思想、有真情的。

本屆作文競賽中,部分文章中出現了網絡語言,引起評委們的關注。 “對待網絡語言,我們持寬容的態度。 ”周宏介紹道,“網絡語言”需要更清楚的界定,在網絡上所使用的語言並不等於“網絡語言”。比如,“浮雲”一詞只是在網絡上出現的比較多而已,而其實“浮雲”一詞早就有了,“浮”了幾萬年了;再說,網上“打醬油”這樣的詞彙,我覺得很好嘛,它不過是賦予了這個詞彙以新的涵義,而不是錯別字。

反對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

曾經有中學老師表示,一些已被實體媒體使用的“網絡語言”,如“神馬都是浮雲”,運用到作文中去,是可以接受的。對此,周宏教授表示了不同的意見:“浮雲”是可以的,“神馬”是不可以的。因爲“神馬”是漢語拼音輸入法打錯之後出現的錯別字。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是不應該在我們主流語言的陣地中出現的。

周宏說道,如果想表達“今天,我很激動”,可以把“激動”寫成“雞凍”嗎?它在網絡中確實可以生存,但是要想到主流語言的陣地裏來走一走,對不起,不可以!我們反對的是這種網絡語言中的錯別字。比如說“灰機”,這是錯別字+讀音錯誤;再比如說“杯具”,“杯具”是悲劇,這個“杯具”會成爲將來中國的語言嗎?作爲一名大學老師、語文老師,其態度很鮮明,堅決反對這種錯別字。

所以,無論是作文競賽還是高考作文,閱卷評委對網絡語言是區別對待,寬容要與嚴格相結合。如果你在作文中出現“給力”,這就無所謂了,因爲“給力”不是錯別字;而今年最不給力的就是“hold”,因爲它已經“hold不住”了——太陳舊了,因此,請不要再“hold”了,更何況,這個詞它根本上是一個英文單詞。

談高考作文 篇2

客觀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對曲折複雜的客觀事物進行全面、正確的認識,並且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當地反映出來,不可能是一揮而就的,必須經過反覆研究,不斷地修改,才能臻於完美。修改是對人們思維不周密的一種必要的彌補。古今中外無數成功的事例無不證明了修改在文章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講“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厭百回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高考作文的具體情況決定了我們既不可能如魯迅所言,文章寫成後“擱它幾天,然後再來複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句”。更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樣,“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高考是限時作文,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冷處理”,沒有推倒重來的可能性,甚至連最後重新謄抄的時間都沒有。那麼高考作文是否就不存在修改的問題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麼,怎樣過好高考作文修改關呢?針對高考作文的具體特點,我認爲在以下三個階段上下功夫。

一、 成文前的修改。

修改往往被認爲是初稿完成後纔開始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修改工作是貫穿在寫作過程始終的。動筆前構思時對提煉主題、選擇材料、佈局謀篇等推敲的過程,都帶有修改的性質。成文前注重構思的修改,可避免文章寫到一半甚至寫成後動大手術,這是考試作文的大忌。變“治療”爲“預防”,這不失爲事半功倍的一種好方法。

就構思而言,此時的修改是對思維的修正。不論作文題目類型如何,接觸到話題第一步工作便是審題、構思,許多考生對這步工作往往是不重視的。事先沒有成竹在胸,匆匆落筆,行文時只能是“腳踩西瓜皮”,無形中加大了成文後修改的難度,而且時間上不允許。構思的工作就像是在腦海中繪就一幅“草圖”,既然是“草圖”必定是粗糙、不完善的,因而就有修改的必要,對它的修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根據命題者規定的話題來確定自己的文章的主題。把自己認爲最有必要寫的內容限定在某一點上,其它的意思都不必談。那麼這個被限定的意思就形成了主題。然後用一句話把主題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使自己形成一個十分明確的觀點,反覆修改這一主旨句或中心論點句,直至認爲最能體現題目要求,使之成爲統攝全文的“魂”。這樣動筆時就不致出現主題模糊和離題或扣題不緊的毛病。

2.主題確定後,許多材料會在腦海中浮現,對材料進行取捨,首先要求作者有“對象感”,要確定文章的假定讀者對象,從特定的讀者對象出發來考慮材料的取捨、斟酌用語的得體,例如同樣是寫一封信,寫給母親的信和寫給朋友的就應該有很大的差別的;其次要選擇令讀者信服的、對主題最有支持力的材料,否則,哪怕手頭的材料再新,再感人,也只能忍痛割愛。

3.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高考的作文的真正讀者(可能是唯一的讀者)就是閱卷老師,揣摩閱卷老師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雖然不可能投其所好,但至少不能把對老師大不敬的“另類”語言視作“創新”,也要儘可能避免對一些敏感話題作出偏激的議論。

4.編寫提綱。這是用文字固定思維的過程,它會使我們考慮問題更加周密,思維更有條理,便於總體把握主題,不致偏離方向。“磨刀不誤砍柴工”,許多同學卻不習慣這樣做,邊寫邊想,難免造成文筆散漫、結構混亂。對提綱的修改要求使材料的排列既能合乎客觀事物的條理、人們思維的條理,又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而且要能突出地表現主題。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修改調整,是很難達到這一要求的。

二、成文中發現問題的修改。

有了精密周到的構思,又列出了詳盡的提綱,按理可以洋洋灑灑下筆如有神了,但高考這樣特殊的作文環境,什麼樣的問題都可能出現。文章寫了一半,卻發現偏離了主題,怎麼辦?推倒重來是不可能了,這時修改就體現在將錯就錯,大錯化小,小錯化了,要善於對已成的文字加以利用、挖掘,化“腐朽”爲“神奇”,這是高考作文修改的技巧,也是文章修改的藝術,具體可採用:

1.糾偏歸正法:如果考生在寫作過半時,發現思路不清,沒有始終以主題思想來統一材料,甚至偏離了主題,那麼這時首先要做的是停下筆,理清思路。在保留現有文字的前提下,從已使用的材料中發掘與主題的聯繫,在原文中加入幾句點題之筆,當然要力求銜接自然,切忌生硬粘貼。並儘量在後半篇中增補一些能表現主題的典型材料。用篇尾的強調主題思想的語句來扣題,人爲地把“迷途的馬車”拉回“正途”。

2.以偏爲正法:相比前面的方法,以偏爲正法更主動,沒有斧鑿的痕跡。所謂以偏爲正,即將錯就錯。既然主題轉了,那麼順其自然,從已成的文章中重新立意,變換主題,快速調整思路,另闢蹊徑。同一個題目、同一個材料,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換一個角度或許會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頓然生色,在近年高考以話題作文爲主要考查方式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尤爲適用。

三、成文後的修改。

文章寫成後,很多同學以爲大功告成,爲了保持文面的整潔,不敢輕易動筆修改。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文面是形式,形式必須在內容正確的前提下才顯得重要。所以,修改文章,使之主題鮮明、材料充分、文句順暢,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是在這種情況下,修改應是多就少改,儘量使已有的文字發揮最大的作用。我們可以採用:

1.從已成文章的材料中發掘、概括主題,並用議論性的語言、抒情的文字來昇華主題,點明題意,甚至可以 發掘新意,使普通文章升格。

2.書寫正確,文從句順,是寫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力爭消滅文中的錯別字和病句,是文章寫成之後修改的重要組成部分,邊默讀邊改,用語感來彌補閱讀自己文章時所容易形成的心理定勢,及時發現毛病,修改毛病。

3.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文章格式的規範是高考作文評分的一個方面,有些同學作文不注意使用標點,通篇都是小圓點,句逗不分。通過最後的修改,規範標點,調整格式,不失爲亡羊補牢之舉。

4.成文之後的修改,帶來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破壞了文面的整潔,這樣,使用規範的修改符號就顯得尤爲重要。修改符號寫得合乎習慣、清楚、美觀,既便於閱卷老師理解你的修改意圖,同時也避免了隨意刪改帶來的文面凌亂、不整潔的毛病。

總之,高考作文的修改要本着變“治療”爲“預防”,化“腐朽”爲“神奇”的原則,下筆前重構思修正,行文時及時補救,成文後多就少改,以期花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成效。

談高考作文 篇3

一九九七年的高考標誌着一個時代的拐點,而今天的高考則是我們每個考生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有人說:“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還有很多的選擇。”而我認爲,我的高考就是一個跳板,跳的越高,我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會越高。

今天是我國恢復高考四十週年紀念日。四十年來,高考激揚夢想,凝聚着幾代青年的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飽含着無數家庭的淚珠汗水和笑語歡聲。

而今天,身在高考考場上的我感慨萬千,百感交集。

高考是寒門學子變得富有的捷徑。無論是精神上的富有,還是在不久將來生活物質上的富有,對於許多平凡的家庭來說,用高考改變現狀是最明智的選擇。

一直以來,我都認爲一個人沒有參加高考,他的青春便是不完整的,他的人生便是有缺憾的。所以,我用我的堅持換來了今天我站在高考考場上的機會。

但今天,我的高考會因爲我高中三年的散漫不進取而逐漸喪失它原本的價值,變成只能彌補未曾參加高考的遺憾的機會,讓我的青春得以完整,讓我的記憶中擁有高考的記憶碎片,僅此而已。

與此同時,我的不甘心又讓我產生了新的遺憾。因爲我的高考是不完整的,它的意義僅存無幾。

高考是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提高完善自我能力的跳板,跳的越高,你就會越努力,就會變得越強。

我放棄了通過高考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所以我猜想今天高考也會毅然決然的放棄我。

但我不想這樣,更不甘於高考過後成爲社會最底層的生活者。高考的作用之一就是“爲國選材”,今天我是被淘汰的庸才,而明年的今天,我會是高考考場上的強者,國家需要的棟樑。

今天你在考場上看見的我是一無是處的淘汰者,明年的今天,你若在高考的考場上看見我,那時的我一定會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並會爲之奮鬥的全新的我。而那時的高考,將會心甘情願的讓我擁有它的全部意義。

高考其實是一個濃重的話題,是一個不可小覷的詞。在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我會學會拼搏,堅持不懈,迎難而上及自信的智慧;在高考的過程中,我會戰勝內心的恐懼,學會釋然並領悟人生;在高考過後,我會成爲一個比現在的我更強大的人。

這就是我的高考。

談高考作文 篇4

經常聽見有高三生抱怨說高考作文難,我很想對這些學生說:高考作文至少拿下60分,其實並不難!雖說寫文章靠的是日積月累的練習,文學底蘊差的學生在短時期內是無法彌補的,但細一分析,底蘊差的學生只要掌握了寫作技巧照樣可以在高考作文取得優異成績,也就是說,高考作文拿高分還是有一定的捷徑可以走的。

從寫作體裁上看,高考作文主要分爲議論文和記敘文兩大類,建議高考生以寫作議論文爲主。記得有一位特級語文教師曾說過:記敘文是爲那些天才和庸才兩種極端學生準備的。好學生可以達到滿分,差生可能連20分都拿不到。所以針對大多數介於天才和庸才之間的學生,議論文就是大家最主要的拿分體裁。奉勸那些處於中間位置的高考生在這最後的一段時間裏,一定要熟練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技巧。

議論文的寫作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來進行的。一般將議論文分三大板塊:一是提出鮮明而清晰的中心論點,達到劈面就可映入眼簾的效果;二是對中心論點進行分析,這個議論文的主體部分可以分成三個自然段,逐條闡述中心論點,或用並列式或用遞進式或用假設式等;三是總結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用總結性的話語結束全篇。上述議論文寫作模式概況一下就是: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三大部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議論文都可以這樣寫。

談高考作文 篇5

20xx年,我從湖北來到汕頭。那一年,我在湖北帶完最後一屆高三,應考學生52人當中,130分(原始分,下同)以上3人,120分以上16人,其中最高分136分。這個成績的取得,我認爲學生的作文起了重要作用。因爲根據考後學生的估分分析,至少有4人的作文達到或接近滿分,不少於三分之一的人作文超過50分。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夠得到大面積的提高,這與我們的精心備考不無關係。

毋庸諱言,作文的分值雖然佔到了試卷總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實際的備考當中,由於有綱無本,我們的作文教學往往處於一種無序狀態,不少人實際是一種望天收的心態,腳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費時費力見效慢。作文的備考,實際上成了我們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一個瓶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備考呢?本文試圖結合個人的一些實踐,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於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確幾個認識

1.區分話題作文與傳統作文的異同

近幾年高考命題的改革,最活躍的是語文。而語文中最活躍的一塊應是寫作。寫作的改革有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話題作文的出現,一是作文評分標準的改變。話題作文的出現從1998年開始(當年要求寫一篇關於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題目限定了一個內容範圍,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話題),後來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至今還爲人們所稱道。大家知道,自從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作文的命題是以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爲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題作文,進入九十年代,幾乎是給材料作文的一統天下。話題也是材料,但它與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寫作的出發點與歸宿點,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見,而這個中心意見往往是同學們要寫作的根本。也就是說,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觀點,有時甚至規定了寫作的體裁,內容比較狹窄,寫作不夠自由;而話題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題者所作的寫前指導,是引發同學們思考的一個由頭,是啓發同學們思考的一個例子,是同學們展開聯想的一個比附,是舉一反三的一。在審題的要求上,傳統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環,而話題作文則僅僅爲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維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輻射式,而話題作文呈扇形。話題作文還取消了文體限制,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寫作實際的文體,或議論,或記敘,敘談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

由此可見,從傳統的作文命題到話題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也降低了寫作應試的門檻和要求。學生不會輕易爲審題不準擔憂,也不會爲題目要求寫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體裁而發愁,讓每一個學生儘量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體現了高考的公平性。

2.充分領會新的評分標準的意義

從20xx年開始,全國高考語文科的作文評分標準作了較大的變動,將傳統的分項分等評分標準分成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大部分。近幾年又對等級評分標準進行了調整和修改,使之更準確、更合理、更科學。新的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的亮點就在於增加了發展等級,其目的是爲了尊重個性,倡導創新精神,鼓勵考生在思想、語言、寫作技巧等各方面的發展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甘德炎)。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既是高考作文評分的依據,也是衡量學生平時作文優劣的一把尺子,更應作爲我們備考中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它對我們的作文訓練起着重要的引導和指導的作用。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兩個部分之間的關係呢?筆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礎求發展。基礎等級是對學生作文的基本情況的評判,是學生求得發展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就毫無發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說明一個道理(記敘文也是說理,不過是通過形象來說理),首先要說得清楚,說得好,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夠說得有特色(有自己的個性、風格等),這個特色就是發展等級的要求。再從分值分佈來看,基礎等級是50分,發展等級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還求什麼?!這是我們立足基礎的重要依據。在確保基礎的前提下,我們再力求發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從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檔次。

3.給應試作文一個客觀理性的定位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承載的擔子太重。華夏幾千年文明史的承傳,恨不得讓我們幾十萬個語文教師和十幾本教科書就能解決,還有做人的問題,思想性的問題,各種素質的問題,等等,似乎都是語文教學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而且還要體現在短短一個小時中寫出的800來字的文章上。貪全求大,好高務遠,是目前我們語文界的一個誤區,也是一種浮躁心態的體現。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個爭論的焦點。在我看來,端正對應試作文的正確認識,對於我們的作文備考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這裏,我覺得要區別應試作文與寫作這兩個概念。寫作是指我們所說的廣義上的創作,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中的文章應指的是這個寫作;應試作文是指我們學生平時訓練的那些東西,從很大程度上講,作文的目的是爲了應試,它沒有什麼社會價值,故我稱之爲應試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學生使用語言駕御語言的綜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義和社會價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摯,思想健康(20xx年《考試說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觀點正確。這並不是否認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爲了尊重學生的思想實際。不然的話,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大講什麼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讓學生對寫作望而卻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亂,從而大大影響訓練的效果。應試作文有應試的要求,如它有時間限制,內容限制,字數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完成一篇文章,不講方法技巧怎麼能行?至於說發現那些具有文學天賦的苗子,則是應試的副產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劃,強化備考措施

1.讀、理、記,解決無米下鍋之難

葉聖陶先生說過:我們知道有了優美的原料可製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空恃技巧卻造出好的器物來。高考作文時,許多同學的文章內容空洞、虛假矯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強爲無米之炊的結果。基礎等級中要求內容充實就是對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決這個問題,做到三個字:讀、理、記。

讀,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讀的面不可能太寬,要注意精讀與略讀的相結合。對於精讀的內容,要不止讀一遍,還要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等方面認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閱讀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報刊雜誌,如《中國青年報》、《青年語文網》、《讀者》等,每天花十分鐘左右讀報,針對高考作文範圍,瞭解國內大事,熱點問題,尤其是一些評議性的文章,以擴大視野。二是有關論據積累的書,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議論文論點論據手冊》之類的書籍,看一看裏面作者是怎樣從一則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書、課本,尤其是語文書,其實就是材料或者說是論據的大寶庫,我們不要抱着金碗討飯。

理,就是分類整理,這是爲了加深讀的印象,便於運用。我們是通過劃線爲點,相互協作的方式來進行。劃線爲點,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劃分爲一個個的點,筆者就是按照生存與生活、交往與合作、德行與情感、學習與教育、環境與社會、價值與理想、方法與效率、辯證與科學、思想與文化、聯想與想象這十個方面來帶領學生進行素材積累與整理的。相互協作,意思是對不同的題材,在每個同學全面注意的基礎上,再通過同學間的分工來深入進行某一種素材的蒐集和整理工作,最後通過相互交流達到全體同學素材豐富的目的。

記,就是要把積累的材料背下來。中醫開處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藥的藥性是不行的,積累的材料不熟悉學生同樣不會運用。我們要求學生每週用一個早讀來記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須運用材料並不得少於兩則。

2.認真寫好規矩文,適當引導自由文

這裏的規矩文,是指根據寫作的內在規律,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不同的文體特點對寫作的各個環節進行技法訓練,使學生的寫作儘量合乎應試規範的文章;所謂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寫作內容和表現手法,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愛好而所寫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針對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創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樣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去寫,力求寫出富有個性特點的文章來。

在高三備考階段,我們非常重視學生規矩文的訓練,這是立足基礎的根本保證。寫作有規律,章法有技巧,我們不能因爲文無定法而加以否定,這不是科學的態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夠死中求活。這對於中等以下的學生尤爲重要。我們的規矩文着重從審題立意、謀篇佈局和語言表達等幾個方面進行訓練,詳細的內容參見拙著《高考作文制勝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書基礎等級快速達標部分,在此不再贅述。

對於規矩文的訓練,我們可以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如在文體訓練部分,可以採取多題多寫(每個題目訓練一種文體),可以採取一題多寫(一個題目讓學生分別用幾種文體來寫),也可以分組多寫(同一題目,不同的小組寫不同的文體)。

3.激活作文的評改環節

學生作文水平不能提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開,往往是拿到材料只會就事論事,把材料重新闡述或發揮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無貨(積累不夠),但更多的人卻是有貨倒不出(因爲幾乎每個老師都會讓學生做材料的積累),也就是說,是話題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創作靈感,他的創作思維是封閉的。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要加強審題立意的訓練指導外,我覺得要讓學生學會自我激發創作思維、激活創作靈感,即讓學生自己去開悟。

怎樣做到這一點呢?讓學生互評互改,互相啓發。作文是改出來的,但不是老師改出來的,要讓學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評。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親身參與,親身活動,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會得到充分尊重,這不僅提高了學生作文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學生寫作的思維過程。我的作文評改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評。我事先挑出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讓這些文章的作者談題型、談立意、談構思、談得失(我稱之爲四談),使他們展示出作文思維的過程,再讓大家質疑、互評,老師相機作出引導。二是老師要作好學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進行整合,即好觀點、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個方面。每篇文章,學生不一定都能寫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閃光的地方,我就選摘下來,然後按照四好分類打印出來。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寫作思維的能力就會得到較好的強化,學生收益非淺。

4.不可忽視臨門一腳的作用

這裏我不是主張猜題押題,但我覺得在臨考之前給學生幾則有導向性的材料或文題,對學生的臨場發揮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中國青年報》失信的求職包裝系列報道。考前的晚上,我將當年3月30日的《中國青年報》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爲了聲譽,我很嚴厲訪英國諾丁漢大學、原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院士》讓學生看,並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講誠信,結果第二天的話題即是誠信。20xx年高考,我預測應圍繞生命的價值這個話題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勝技法》一書實戰演練部分的三道題中就有一道題目爲生命的出口,與當年高考話題心靈的選擇有異曲同工之處。20xx年高考,我覺得應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與溝通這方面的話題,學會客觀公正地看問題,所以我在期末考試時所擬話題是牆,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辨證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從有形的牆直達無形的牆、心靈的牆,這與今年的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對事物的認知也有不少相合之處。

文章合爲時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總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時代的脈搏。20xx年,XX同志提出以德治國,誠信就暗含了這方面的內容。北京題,20xx年規則,與我國加入世貿這個背景不無關係,20xx年題轉折,與我們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關;20xx年的上海題雜,粗看起來讓人覺得很怪,但仔細品味,它包含着21世紀對人材的要求:既要有專門的學問,又要有廣博的知識。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脫離這個現實生活,生活就是我們寫作命題立意的源泉。

當然,作文的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最好是三年有一個整體計劃。我在教學中對寫作訓練構建了四個一工程,即學生每週的讀寫內容要選摘一則名言、一首詩歌、一篇(段)文章,寫一篇練筆(已有拙文論述,參見《石油教育》20xx年第12期),高三的作文備考訓練是四個一工程的一部分。我想,只要大家做有心人,找到突破學生作文瓶頸的方法並不難。

談高考作文 篇6

如果說雛鷹騰飛蒼穹要經歷風雨的擊打,那麼那搏擊長空的意氣就是它那犀利的雙眼;如果說駿馬奔馳於曠野要經歷千萬裏奔跑的錘鍊,那麼那奔騰萬里爲夙願的意氣就是助其翻越千山萬水的鐵蹄;人,欲傲立於世,成爲一代雄主立一世偉業,那捨我其誰,勇戰萬方的意氣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捨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

看慣了凡人的庸庸碌碌,聽厭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使我們心中重燃建功立業的激情;聽厭了對命運的感傷,想破了身世的無濟,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一呼,使我們重生改變命運的豪氣。捨我其誰,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重新樹立起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捨我其誰的意氣,使我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使我們爲了自己身上所擔負的重任而勇猛作戰。——捨我其誰的意氣,是人們騰飛的起點。

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

凡人慾成大事者,皆需受盡千磨萬礪。也許上天就是喜歡捉弄那矢志於成功的人們,他總是要爲孜孜於輝煌的人們設置障礙。那障礙,可能是羅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倫布遠航新大陸中連天風雷,可能是紅軍長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運的人們呵,他們還有理想,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布魯諾一般投身於火海,爲捍衛真理而與烈火永生;他們在獻身理想的意氣指引下,如哥倫布一般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爲探尋未知世界而披肝瀝膽;在獻身理想的意氣的指引下,他們如紅軍戰士一般豪氣頓生征服千山萬水爲拯救民族而抗爭,獻身理想的意氣,是成功的精神動力。

勇於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

科學,充滿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類站在自然與社會聖殿的門口,不時的規探其中的奧妙,而只有勇於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設置的禁區,徜佯於科學的無盡美妙。於是我們看見楊振寧李政道勇於質疑前人,看見吳劍雄勤於實驗破解謎雲,看見一代大師王淦昌在極其惡劣的科研條件下爲物理學發展獻計獻策。——勇於探索的意氣,是成功之眼。

……

望盡人類千載悠悠的歷史,凡成大事者,皆爲意氣風發,慷慨激越之人。讓我們以捨我其誰的意氣爲帆,以獻身理想的意氣爲指引,以勇於探索,勇於挑戰的意氣爲漿,駕起人生的巨輪,向着成功的彼岸遠航!

談高考作文 篇7

一、訓練目標

1、學習選擇凡人小事表現深刻主題的方法。

2、提高選材立意的能力。

二、要點指導

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石,正如清代古文家劉大柑所說,作文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儘裏手段,何處設施?而要表現深刻的主題,並非什麼材料都可以信手拈來,必須認真篩選。

中學生閱歷不深,見識不廣,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是一些凡人小事:父母、鄰居、親戚朋友,老師、同學,他們的一笑一v、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都印在你的記憶裏,“活”在你心中;他們做的事、說的話雖不起眼兒,卻觸動着你的情感。影響着你的思想和生活。這些凡火小事隨處可見,作文時不必冥思苦想或憑空編造;這些人和事都是從生活中採擷而來,真情實感會自然流諸筆端,用不着去無病呻吟。可見,身邊的凡人小事是我們作文材料的主體。只是需要我們下一番“尋常中顯本質、微塵中見大幹”的功夫。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小中見大”呢?

1、將凡人小事腎千時代的大背景中去寫。

文章立意深刻與否。與材料是否符合時代的要求有關,要審時度勢,使立意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

2、挖掘凡人小事的內蘊,揭示深刻主題。

有些凡人小事。從表面看平淡似水,但如果能鞭辟入裏,挖掘材料的內蘊,卻能發現深刻的道理。如峻青的《雄關賦》,只寫了登臨山海關的一件小事,但作者從眼前實實在在的山海關,聯想到心中的雄關—信念。開掘出“對社會主義,對革命事業,對偉大祖國堅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堅固、最強大的雄關”這一深刻的主題。

3、運用象徵的方法表達深刻的主題。

象徵是借形象符號,暗示某種意向的寫作技法。它的終極目的是通過某種知覺和想像的形象的暗示,激活讀者的想像力,使讀者對於形象所富藏的深層意義有深刻的瞭解。象徵手法的作用,一是能表達難以“明言”的主觀感受;二是能給讀者創造廣闊的“想像空間”,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如高爾基的《海燕》,着力描繪海燕飛翔的雄姿,將革命者勇敢、樂觀、堅定,渴望“暴風雨”到來等優秀品質隱含其中,令讀者馳騁想像,體會文章的含義。正因爲象徵手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記敘文中,如果能恰當挺用,即使小題材,也可揭示深刻的主題。

當然,“以小見大”的方法決不止以上三個。此外還有“積小成大法”,即將生活中許許多多小材料聚集在一起,可以反映一個“大”主題。如關於雷鋒的報告文學、通訊報道的文章,寫的都是雷鋒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但這些小事合在一起,便體現出雷鋒的偉大人格。如唐R《瑣憶》選擇了魯迅先生七件小事,表現了魯迅的偉大人格。還有“對比法”,即通過兩個小題材之間的對比,反映深刻的主題。如一位同學寫他在體育補測時,爲了爭名次故意左搖右晃撞人,結果自己沒站穩摔倒了,而被撞在後面的同學卻停下來把他扶起,終於共同到達終點。材料很小。但一“撞”一“扶”鮮明對比,說明了那位同學正直、豁達、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而“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至於運用哪種方法。在寫作實踐中要靈活處理

談高考作文 篇8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